首页 理论教育 古人类与旧石器时代原始文化

古人类与旧石器时代原始文化

时间:2023-0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继“庙后山人”之后,长白山南系的原始人类遗迹,在进入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以后,最著名的发现是千山山脉南支渤海沿岸的营口“金牛山人”“海城仙人洞人”和黄海沿岸的丹东前阳遗址。特别在长白山南系黄海沿岸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的早期开拓足迹,应为其后中国长白山区系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繁衍、生活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并留下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古人类与旧石器时代原始文化_中国长白山文化

长白山南系迄今最早的古人类遗迹发现,是在几十万年以前,翻越燕山和医巫闾山,辗转北进东来,最后留居在长白山南支千山山脉南北缘的今辽宁省本溪市山城子乡太子河支流汤河畔的“庙后山人”和营口市(大石桥市)的“金牛山人”。

庙后山人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从考古学发掘的资料看,这是距今40万—30万年前长白山南系最早的人类。在该遗址A洞下T4中部地层发现的一颗残缺古人类牙齿化石,长18.9毫米,齿冠宽7.8毫米,齿根长15.9毫米,残体呈圆锥状,参证同层位出土的化石,年代应属更新世中期,在距今50万—30万年前;而1980年在A点下洞T9出土的相当完整的成人右下第一上臼齿,石化程度高,长12毫米,宽11毫米,时代在20万—30万年前,相当于中更新世末向晚更新世早期过渡。[1]

作为东北亚地区继“北京猿人”之后最早的人类遗迹,“庙后山人”具有同燕山以南的北京“周口店人”相同的人类体质特征,在体质人类学和文化脉系上一脉相承,应属长白山系的东北亚核心地区、中华远古人类的重要考古遗存之一。

从人类进化史的角度看,“庙后山人”使用的生产工具,从其“下洞”发现的67件打制石器看,大多数为打制石片石器,并以刮削器和砍砸器为主,反映了以原始采集和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而洞穴遗址中发现的灰烬层和烧过的兽骨化石,证明庙后山人已经学会用火和保存火种,[2]这不仅证明“庙后山人”与“北京人”具有相近的古代文明演化规律,在文化传统上属于贾兰坡教授提出的“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c系”,而且在中国长白山区系和环黄、渤海北岸的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坐标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其时间总跨度在距今14万至40万年前。

继“庙后山人”之后,长白山南系的原始人类遗迹,在进入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以后,最著名的发现是千山山脉南支渤海沿岸的营口“金牛山人”“海城仙人洞人”和黄海沿岸的丹东前阳遗址。

营口金牛山洞穴遗址,早在20世纪40年代已有动物化石发现。1975年和1976年,再次发掘在A点上部地层,发现了一段人的上臂骨远端化石。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考古系和辽宁考古工作者联合发现的被命名为“金牛山人”头骨化石和包括肢骨、上臂骨、跂骨等共55块古人类化石,以及继其后于1993、1994年的多次发掘,其成果享誉中外,前者被评为1984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金牛山人”洞穴遗址出土的文物,除人类化石外,还发现了当时人类生活的居住址和九个灰堆为代表的用火痕迹、打制石器、烧骨及敲骨吸髓后遗留的大量骨片。其文化层堆积达1米多厚,敲碎的骨片上万种,以石英岩、硅质灰岩为原料制成的刮削器、尖刃器有200多件。显示了距今26万年以前,属于“早期智人”阶段的东北地区保存完好的人类洞穴遗址。[3]

距营口金牛山洞穴遗址上百千米的海城仙人洞遗址,是距今2万至4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该遗址位于海城东南46千米孤山子乡孤山村青云山下的“仙人洞”。这处洞穴遗迹宽5.8米,洞深19米,洞后有落水洞相连,洞室面积约90平方米。1981年试掘出土遗物上万件石制品,典型器1000多件,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特别是在第二层上部,发现了8颗由小型兽牙和鱼骨做的装饰品,同时发现有5颗人牙化石和一段小孩的股骨化石。[4]

海城仙人洞遗址,是一处地处千山山脉中南部的具有新、旧石器时代不同文化遗存叠压的典型洞穴遗址堆积。在其上、下层不同时期的文化层中,都有代表长白山南系从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时代的典型遗物。其中在其上层堆积的属于新石器文化层中,发现了同“丹东后洼遗址”相近的带有印之纹、网纹、刻画纹的夹砂红褐陶片,显示了靠近黄海沿岸新石器文化的共同特征。而其“下层”除发现人骨和牙齿化石外,更发现了一件通长18厘米的骨制鱼叉和骨制鱼标枪头,以及磨制精细的5件骨针等珍品[5]。其中骨制鱼叉,从结构分析,是一件脱柄鱼叉,在东北亚地区属首次发现,其于旧石器时代人类生产方式进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处位于黄海沿岸鸭绿江口西南的辽宁省丹东市东沟县(今东港市)前阳遗址,是更新世晚期、距今18000年的又一重要旧石器文化遗址。遗址地处“长白山南系”山地与海洋滩地接壤的大东沟西缘的大洋河左岸。该遗址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出土了包括头盖骨、下颌骨、股骨及6枚牙齿的旧石器晚期人类化石。其中一件完整的下颌骨,尚保留3枚臼齿,属同一个体。特别在长白山南系黄海沿岸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上述长白山南系、环黄渤海沿岸,跨度几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其早期反映了从“直立人”进入“早期智人”阶段的中华先民逐渐脱离血族群婚而向氏族社会迈进的重要阶段。晚期则显示了在距今几万年前,这一地区的原始部族,已经从原始的采集、狩猎过渡到从事原始农业和兼营渔猎业,并产生了以骨针、骨鱼叉为代表的早期骨器制造和原始纺织业等重大历史进步。他们不仅是中国东北地区原始文化的拓荒者,而且是中华先民最早开发东北亚大陆古代文明的奠基人。古人常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来形容原始先民的开拓足迹。从这个意义上说,“长白山南系”的远古人类,不仅在开发中国东北和创造与奠基“长白山文化”的历史上,有着“开天辟地”之功;而且在奠定东北亚大陆的远古文明中,也无愧为远古“东方大陆”的最早开拓者。他们的早期开拓足迹,应为其后中国长白山区系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繁衍、生活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并留下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