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家文化第一期的传播和影响

儒家文化第一期的传播和影响

时间:2023-0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该政权辖有长白山东南麓。其中的乐浪、玄菟二郡亦在长白山地区。他们保留着汉族传统文化和对儒家文化的信仰。
儒家文化第一期的传播和影响_中国长白山文化

儒家文化发源于中原,特别是齐鲁地区。长白山地区与之毗邻,许多山山水水,还有不甚大的渤海将其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中华大地的有机部分。这种地域关系,为儒家文化从中原传入长白山地区提供了条件。

一、儒家文化的先驱者之一——箕子的言论和行为

中国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儒学的奠基者。人尽皆知,该学说并非孔子的凭空创造,是这位杰出思想家根据社会需要,对以前某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总结、改造、发挥之后形成的。这就是所谓的继承和发展。孔子到底继承和发展了哪些人的思想文化呢?通常言之,尧、舜、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等都是其学说的主要渊源。尧、舜是传说中的人物,久远难考。文王和武王,资料甚少。周公是孔子最为敬仰者和歌颂者,他起草了许多政治文献和治国理民的主张,为孔子所吸纳。

此外,还有些人的主张和孔子开创的儒学存在着渊源性关系。来到长白山地区定居,并且在这里了此生的历史人物箕子就是其中之一。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得胜,建立西周政权。不久,以箕子为首的商族遗民北上东移,来到今朝鲜半岛的中部偏北,与当地土著结合,建立政权,史称箕子国或箕子朝鲜。该政权辖有长白山东南麓。以箕子为首的商朝遗民带去一些汉族先世华夏人的传统文化,“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等。箕子“作八条之教以教之”,从而提高民众道德水平。于是出现“无门户之闭而民不为盗”,“妇人贞信不谣辟”等社会风气,[1] [2]故称“君子之国”。周武王十三年,箕子向周朝朝贡,武王[3]问其殷商灭亡之原因。“箕子不忍言殷恶,以存亡国宜告。”这就是足以代表箕子政治学说的《洪范》。《洪范》提出治国理民的大道理、大法规,成为封建帝王的教科书。后来,孔子整理典籍时,把它纳入《尚书》中,其在儒家政治学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长白山地区的学者、思想家之著作被纳入儒家经典中,这是该地区儒学及其文化值得称道的事情。

不仅如此,而且箕子还有些言论、行为亦被载入儒家经典里,成为儒家文化的内容。如《周易》第36卦《明夷》,通过神秘的记事,可以看到箕子等前往朝鲜半岛的某些情况。箕子朝周时,路过殷之墟,看到宫室毁坏,生禾黍,欲哭、欲泣,极度感慨,遂作《麦秀之诗》:

“麦秀渐渐合,禾黍油油。彼狡童合,不与我好合。”[4]据考,《麦秀之歌》显然[5]是《诗经·王风》的《黍离》《郑风》的《狡童》三诗的原型所本。此外,《左传·僖公十五年》《论语·微子》等也提到箕子的一些言论和事情。

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到,箕子的著作和某些言行已经纳入后来儒家经典《尚书》《周易》《左传》《论语》中,成为儒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可贵的还是箕子将儒学许多政治主张带到长白山东南麓朝鲜半岛,进行较为成功的试验。箕子在这里的“八条之教”,“显然是《洪范·八政》的具体化……又超出《八政》,将《洪范》其他内容也涉及了”[6]

基于此,箕子的思想乃至实践作为儒学的渊源之一,也不无道理。对此,孔子本人通过不同方式予以承认。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7]其意为,孔子说如儒家一系列主张行不通,我就乘木筏到海外,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句话非常高兴。孔子所言“浮于海”,据考当是渡海到箕子朝鲜。这件事情说明,箕子不仅是孔子非常信仰的崇者、教者,而且箕子朝鲜正是履践自己努力追求的儒学之道的地方。应当说,箕子上述著作和言行,当是长白山地区最早的儒家学说及其实践,具有原始、朴素等特点,箕子的这些主张,影响到其后的乐浪文化、高句丽文化,王氏高丽文化和李氏朝鲜文化。

二、儒家文化的传播、影响及局限性

战国时期,燕昭王命著名将领秦开率军攻东胡,东胡北“却千余里”。继之,燕军在辽河下游与东扩到这里的箕子朝鲜发生战争,“取地二千余里,至满番汗界”[8]。满番界,当是今清川江。燕国北却东胡、东逐朝鲜后,在新拓之地置辽东等五郡。又筑长城,西起独石口,东经赤峰北,敖汉和开原南、本溪东,直至朝鲜半岛的清川江与大宁江入海口之北岸,即今平安道中南里。于是东北南部许多地区划入长城以内,其中辽东郡辖区属长白山地区。这里的汉族先世华夏人口日渐增多,燕国置官吏治理,派兵卒驻守。秦统一战争及秦末战乱,致使一些中原人多次北上。于是汉族先世的传统文化不断得到向长白山等东北地区传播的契机。束发盘结多偏的发式,以纺织物为主要面料的宽博右衽衣袍之服饰、棺椁起坟土葬的方式、砖石土木茅草结构的固定房子、肉乳为辅粮,食蔬菜为主的饮食结构……透过上述各个方面,显示出汉族先世某些传统文化的内容。

西汉继燕秦之后,在东北设三郡,其中辽东郡在长白山地区,下辖18个县。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后,在朝鲜半岛中部偏北及辽东相关地区设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个郡,下辖若干个县。其中的乐浪、玄菟二郡亦在长白山地区。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人口普查,长白山地区三郡的户口如下:[9]

据历代户籍制度,只有定居人口才能进入户口户籍统计之中,那些游牧、狩猎人口多不能入版籍。故这三郡将近百万人口中,绝大多数是汉人和汉化较深的少数民族。他们保留着汉族传统文化和对儒家文化的信仰。东汉时期,这些行政建置做过多次调整,许多郡县裁撤合并,意味这里的汉族人口逐渐减少,随之儒家文化之广度亦有收缩。

两汉遵照燕秦传统,郡设太守,县置县令,并大体均属中央派遣的流官。董仲舒在《贤良对策》中提出:“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官吏是政令的实施者,包括广教化、美风俗和推行“独尊儒术”基本国策在内。他们是联系中原皇朝与长白山等边疆地区的纽带,不仅负责边疆的建设和巩固,而且还是儒家等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辽东太守冯绲、陈禅,辽东属国都尉公孙穆及殷颖、皇甫规、张奂、李膺、耿秉、马续等均有较高的儒学水平。他们遵循儒家文德恩信治边政策,颇有政绩。辽东太守祭彤尤为著名。他在东北边疆活动29年,“抚夷狄以恩信,皆畏而爱之”。祭彤卒,乌桓、鲜卑追思无已,每朝贺京师,常过冢拜谒,仰天号泣乃去。辽人特“为立祠,祭彤四时奉祭”[10]。陈禅,巴郡安阳人。“会北匈奴入辽东,追拜陈禅辽东太守。胡惮其威强,退还数百里。禅不加兵,但使吏卒往晓慰之,单于随使还郡。禅于学行礼,为说道义以威化之。单于怀服,遗胡中珍货而去。”[11]

西汉末,特别是新莽时期,流寓东北南部的中原人中,有许多儒士。王景先世“浮海东奔乐浪山中,因而家焉”。景“少学《易》,遂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沈深多技艺”。参考《六经》,“众家术数文书,冢宅禁忌,堪舆日相之属”,撰《大衍玄基》。景为官清正,是位较有政绩的循吏。[12]北海都昌人逢萌“通《春秋经》”,[13]素“晓阴阳”,人称“大贤”。新莽时“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是时,王景、逢萌可作为北上到长白山地区的儒士之典型,致使这里的儒学得到发展,儒家文化进一步传播。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灾荒连年,流民遍于中原。184年爆发黄巾大起义,统治阶级在镇压起义过程中,形成许多地方割据的军政势力。他们在捕杀起义军之同时,互相混战,连年不止,加重民众疾苦。于是中原人纷纷寻地避难。与长白山有关的可归纳为二。

其一,当时汉朝地方政权高句丽王国尚属安定,故国川王十九年(197),“汉人避乱来投(高句丽)者甚多”[14]。依地域分析,多为广阳一带(今北京及其周围)的黄巾起义者和幽州流民。建安二十二年(217)“叔平州人夏瑶以百姓一千余家来投(高句丽),(山上)王纳之,安置栅城”。[15]据考,引文中的栅城,在今吉林省珲春市境。当时高句丽王国均属长白山地区。

其二,也在这个时期,公孙氏割据辽东,历经三世四主半个世纪,这里得到稳定发展。由此中原人由水陆两路纷纷北上到辽东,以求新的生活环境,公孙氏抱着欢迎的态度。于是辽东增加了一些儒学等传统文化的信仰者、传播者。其中有乐安人国渊,他是经学大家郑玄的高足,玄称之“美才”[16]。北海朱虚人管宁与平原人王烈、邴原等也来到辽东。王烈“以义行称”“以德感人”“夷人尊奉之。”曹操闻王烈高名,请征,烈不至,卒于辽东。[17]国渊、管宁、邴原等饱学之士,德高感人,并收徒讲学,声望卓著,不断传播儒家文化,致使辽东地区的儒学及其文化的浓度逐渐增加。

儒家文化经第一期传播,在长白山地区的少数民族中也产生一定影响。

夫余政权在长达六百多年历史中依次归服两汉、辽东公孙氏、曹魏和西晋。夫余人“食饮皆用俎豆、会同、拜爵、洗爵,揖让升降”;“译人传辞,皆跪”;“居丧,男女皆纯白,妇人着布面衣,去环珮”。[18]这些礼仪,或属儒家传统文化,或经过了改造。高句丽琉璃王二十八年(公元9年),夫余王带素遣使对该王说:“国有大小,人有长幼,以小事大者礼也,以幼事长者顺也。今王若能以礼顺事我,则天必佑之,国祚永终。不然,则欲保其社稷难矣。”[19]夫余王使者将儒家伦理学说嫁接到国家关系中,要求高句丽就范。可谓对儒学及其文化的具体运用。公孙度以宗女妻夫余王,以该宗女为首的大批汉人随嫁而往,生活在夫余人中。晋武帝太康六年(285)诏书中赞誉“夫余王世守忠孝”,[20]由此可知,其世代王已接受传统文化中儒家伦理基本范畴的忠与孝。

公元前37年,朱蒙创建高句丽政权。该王国前期,流行多种意识形态。其中,“天道修德”成为其治世思想的核心。该命题虽杂有多种意识形态的因子,但儒家属性占绝对优势,似可归纳在“巫祝之儒”中。高句丽政权惯用“天道修德”诠释问题,解决矛盾,乃至包括制约国王。王族仁固对哥哥遂成的劝辞、右辅松屋句分析辽东太守发动的战争,高句丽人一贯坚持的德战……无不体现这种思想。然而天道与修德二者的地位绝非并列,高句丽人越来越重视修德而轻视天道。右辅高辅章提出“作不善则吉变为凶,作善则灾反为福”[21]的命题可以说明这一点。按照这条理论,就是国王也不能为所欲为。这与宗教式的“君权神授”“天命君权论”等相比较,毕竟有别,且高出一筹。

应特别指出,儒学及其文化在长白山地区早期传播和发展,其数量少而简单,故影响有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