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草原说书
一、乌力格尔
蒙古族曲种。也音译为“乌勒格日”或“乌勒格尔”,意译为“蒙语说书”。约形成于13世纪中叶。乌力格尔形成初期,以蒙古族民间故事和英雄史诗为演唱内容,如《蟒古斯》《江格尔》等。关于它的形成传说有二:一说起源于12世纪蒙古地区,起初只说唱民间故事和英雄史诗,后来出现了职业说书艺人,说唱自己编创的故事,逐渐增加汉族的内容和改编汉族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至清末最为兴盛;二说清代嘉庆年间,内忧外患,战祸频起,一些贫苦的蒙古族牧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只好手持马头琴,浪迹四方,以说书糊口,他们称这种演唱形式为“乌力格尔”。清中叶以后,艺术形态大致有以讲说为主的散文体、以演唱为主的韵文体和说唱结合的散韵相间体。表演形式主要为一人表演,自拉自唱,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和四胡。以讲说为主的曲目也有音乐伴奏,以配合语言节奏,烘托气氛。曲调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可随时变换。唱词可长可短,一般以蒙古语三至五字为一句,四句为一节,每句押韵。说白也有一定的音调和节奏。
但是,作为职业说书艺人,有师承关系,正式收徒授业的已知第一位乌力格尔艺人是蒙古贞(今辽宁省阜新蒙古自治县)人旦森尼玛,他生于清道光十六年。收徒朝玉邦和白音宝力告,当代内蒙古著名说书艺人琶杰,是旦森尼玛的第三代传人。
二、好来宝
蒙古族曲种,音译也为“好力宝”。约形成于13世纪中叶。早期流行于喀喇沁、科尔沁(含今吉林省西部草原地区)一带。好来宝是蒙古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曲种,其起源一说由蒙古族民歌、祝词、赞词等民间口头文学发展而成;一说派生于蒙古族曲种乌力格尔,即摘其长篇唱段,以诙谐风趣,富于辙韵的语言演唱人物和故事。它的演唱形式为:一人坐唱,自操马头琴或低音四胡,叙事曲目,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比较重情节,重刻画人物。叙情的曲目,都是即兴而唱,或唱场面,或唱事物,都是有感而发,情真词美。唱到激情处,偶尔站起来,慷慨激昂。其艺术形态大体可分为叙述式、问答式、论战式三类。原为一人自拉自唱。伴奏乐器主要是马头琴和四胡。在流传发展中,逐渐增加了对唱、重唱、合唱等形式。伴奏乐器也有所增添。唱词一般为联头韵、两行一韵、四行一韵,其间夹以有节奏的韵白。早期流传的曲目《燕丹公主》等,多以蒙古族民间传说编演而成。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专业和业余文艺活动多以好来宝演唱,且编演的现代曲目多于乌力格尔。影响较大的专业演员有包向文、宁布等,演出曲目主要有《巴图应征》《选劳模》《马头琴上的传说》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