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白山民间歌谣的由来

长白山民间歌谣的由来

时间:2023-0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白山歌谣的格律特点决定于歌谣的源起及传播方式,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土著文化的影响。二是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位于东北亚中枢的长白山,山水环绕,物产丰饶,有11条连通中原的丝绸之路,它把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同中原王朝的统治和管理紧紧联系在一起。
民间歌谣_中国长白山文化

第二节 民间歌谣

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诗经·魏风·园有桃》里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的说法,是以歌以吟来表达思想感情;《毛诗故训传》解释说:“曲合乐曰歌,徒歌为谣。”这是我国关于歌谣的最早定义。就是说,凡是可以唱的有乐器伴奏的为歌,无伴奏、只说不唱的为谣。

长白山歌谣的格律特点决定于歌谣的源起及传播方式,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土著文化的影响。丰富的东北资源,吸引了众多的开发者,如放山、狩猎、淘金、放排、运输、木把、铁匠、皮行、油坊、熬碱、采药及粮行、妓行、烟行、车店、吹鼓、唱戏等行当风起云涌。他们的一举一动,体现了最具特色的东北文化特点,这就是粗犷、豪放,于九死一生的险境中披荆斩棘,显示了铁骨铮铮、性格刚烈、百折不挠、敢为天下先的气概。歌谣概括了这些开拓者艰难而悲壮的生活经历,体现了豪迈的气魄,铿锵的韵律:

五黄六月穿棉袄,三九寒天没衣裳。

冰天雪地把活干,临了光腚见阎王。

——木把歌

一个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经年累月劳作在深山野林间,生活毫无保障的伐木工形象跃然纸上。歌谣不是唱出,而是于生活的不平等中呼喊出来的,其节奏,其韵律,犹如响雷大鼓,震天撼地。木把如此,采参人何尝不是勤劳勇敢,义胆侠肝。传说数百年前一位从山东过来的名叫孙良的人,为寻找失散了的同来采参的伙伴,在长白山中不知疲倦地奔走,最后饥渴而死,临终留下诗文:

家住莱阳本姓孙,隔山跨海来挖参。

路上丢了亲兄弟,循着蝲蛄河往上寻。

三天吃了个蝲蝲蛄,不找到兄弟不甘心。

孙良其人其诗遂成为山林中正义的化身,成为山林中掌握地理方位的老把头,保佑进山人安全,能拿取“大货”的山神爷。

撇家舍业,进深山老林狩猎的人,也要付出非凡的代价,生活的艰险、生命的危难,常常考验着每一个猎手:

出了山海关,

两眼泪涟涟,

今日离了家,

何日能得还?

一张貂皮十吊半,

得拿命来换。

为了生计,不得不如此惨烈!

二是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位于东北亚中枢的长白山,山水环绕,物产丰饶,有11条连通中原的丝绸之路,它把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同中原王朝的统治和管理紧紧联系在一起。闯关东主要是中原地区(山东、河南、河北)的居民成帮结伙来东北,开发边外,谋乞生存;赶南海是指满族先民出珲春海口,到古称东北亚金三角、今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去叉海参、拧海菜。几次人口大迁徙,带来了中原文化同土著文化的融合,使中原地区经济文化、风俗习惯逐渐播扬到了关东,体现在长白山民间歌谣中的是仪式歌、历史传说歌、儿童游戏歌的数量剧增,歌谣的韵律也由节奏铿锵变成刚中有柔,且叙事说理、传播知识、预祝吉祥幸福为内容的占有一定比重:

浇龙头浇龙头,

祖祖辈辈出了王侯;

浇龙腰浇龙腰,

祖祖辈辈出曹操;

浇龙尾浇龙尾,

辈辈做官清如水;

梁是一条龙,

曲曲弯弯往上行。

走到半空等一等,

等等亲朋来挂红。

——上梁歌

早期长白山土著居民,初无像样住房,住的多是地窨子,草草一住也就是了,受风雨雷电冲击,甚至一年还要换上两三回。自从同中原文化融合,始才建有高堂大屋,同时仿照中原习俗进行建屋的仪式,祈盼家门兴旺,子孙富贵。《上梁歌》前六句每两句一个层次,押腰韵亦押尾韵,每两句一换韵,后三句句句押韵,最后一句头韵与尾韵相押,在欢快的气氛中,鲜明的节奏是上梁歌的一大特色。

也有宣传历史文化知识的歌谣:

一绣汉钟离呀头挽双髽髻,

手拿鹅翎扇啊,身穿八卦衣,

众八仙的神仙哪,哎咳哎咳哟,

他人数第一。

二绣吕洞宾他是唐朝人,

身后背宝剑,徒儿随后跟,

身上穿黄袍哇,哎咳哎咳哟,

颜色更是新。

三绣铁拐李满脸是胡须,

头戴绸绒帽,铲杖手中提,

身背宝葫芦哇,哎咳哎咳哟,

那是装药的。

四绣张果老骑驴过仙桥,

王母蟠桃会啊,上方走一遭,

怀中抱渔鼓哇,哎咳哎咳哟,

满面乐陶陶。

五绣曹国舅身穿蓝纱绸,

封王朝天子,拜他为王侯,

有官他不做呀,哎咳哎咳哟,

一心把道修。

六绣蓝采和拍手笑呵呵,

一副阴阳板,就在手中托,

各处行善事呀,哎咳哎咳哟,

得道成了佛。

七绣韩湘子花篮手中提,

上方蟠桃会,众仙都来齐,

仙桃和仙果呀,哎咳哎咳哟,

都在花篮里。

八绣何仙姑说她有丈夫,

因为这件事,她才把家出,

身上背笊篱呀,哎咳哎咳哟,

她是个道姑。

——绣八仙

八仙,本来是山东的八仙,随着中原文化的流入,八仙也“漂洋过海”,来到关东。但无论穿着打扮、性情禀赋,都是关东人刻意雕琢的“再造”八仙。歌谣每三句(三句中句句押韵,且腰尾韵相押)描绘成的八仙,是以东北传统地方戏“二人转”曲调唱出来的,这似乎有点不伦不类了,但足以显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意义。

也有的歌谣于风趣、幽默中给人以美的享受:

葫芦根,葫芦蔓,

不知葫芦种哪块儿?

种山沟,

怕人偷。

种河套,

怕水涝,

锅台后头最可靠。

——种葫芦

句式凝练,转韵自然,读起来婉转流畅,最可靠的锅台后又不能种葫芦,在众多列举之后,善意地讽刺了畏首畏尾、最终一事无成的人,培养儿童们敢想敢干的科学精神。

三是受萨满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满族烧香、萨满跳神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祭礼典仪。作为萨满文化的载体,沟通神与人的桥梁,萨满烧香跳神,以锣鼓之响、舞蹈之形、歌唱之音来垂念根基、祈祝天地、祈求子嗣、祈延福寿,并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萨满神词,乃是抒发普通民众思想情感的歌谣,在艺术表现形式与手法上给长白山歌谣以极大的哺育。如在节奏与韵律方面,由于萨满神词的可唱性,在韵律上便富有鲜明的节奏感,语言形式不拘一格,有时脱口而出,自然流畅,近于散文体的诗,节奏规律并不严整而较自由:

墙头高,墙脚低,

墙旮旯有对蛐蛐在那吹牛皮。

大蛐蛐说:

“昨儿个我吃了两只花不棱登的大老虎。”

小蛐蛐说:

“今儿个我吃了两只灰不溜秋的大毛驴。”

大蛐蛐说:

“我在南山爪子一抬,踢倒十棵大柳树。”

小蛐蛐说:

“我在北海大嘴一张,吞了十条大鲸鱼。”

这两蛐蛐正在吹牛皮,

扑棱棱打东边飞来一只芦花大公鸡。

尖嘴“嘚”的一声吃了那只小蛐蛐。

大蛐蛐一看生了气,

它龇龇牙,伸伸腿,捋捋须,结果全都喂了大公鸡。

看它们两个还吹不吹牛皮。

——蛐蛐说大话

这首近于散文体的歌谣,是一首富于节奏感的诗,除了一韵到底,双句押韵外,中间又加进许多对仗工整的衬词,如“花不棱登”“灰不溜秋”等,且句式也较工整,如“在北海”吞掉十条大鲸鱼;在南山,踢倒十棵大柳树。大蛐蛐的动作也是一连串的排比,龇牙,伸腿,捋须,又似山歌“乱山歌”多彩多变的味道。

具体说来,长白山歌谣独特的韵律表现在如下诸多方面:

一、首句多为重复句

大风天,大风天,

大风刮得直冒烟。

刮风我去打老虎,

打个老虎做衣衫。

又挡风,又挡寒,

还长一身老虎斑。

大雪天,大雪天,

大雪下了三尺三。

黑貂跑到锅台后,

犴子跑到房门前。

……

——大风天

往南传,往南传,

红毛罗刹闯进边。

又抢油,又抢盐,

又抢奥母大姨黄米团。

……

——往南传

拉——拉——

拉大网。

大网沉,拉金银,

要拉金银别嫌沉。

有金鳞,有银鳞,

活蹦乱跳一大盆。

金换金,银换银,

换得金银做财神。

……

首句重复是长白山歌谣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长白山自然环境险恶,终年不是大风大雨便是雪电冰雹,人们沟通信息的方式往往不是心平气和地交谈,有时就是依靠呼喊。呼喊既传递了信息,交流了思想感情,也鼓舞了战胜自然的勇气。歌谣首句表现为重复地呼号,在大川深谷、平原旷野间尤显广阔嘹亮。

首句重复也有对比的重复:

大罗圈,小罗圈,

阿玛跑马占荒山。

占荒山,不纳捐,

招来垦民一十三。

……

——跑马占荒山

大罗圈,小罗圈,在这里,意义是相同的,完全可以改为“大罗圈”,所以表现为对比性的重复,是显示句式的灵活性。

二、段落中的抑扬顿挫

大踏板,五尺长,

阿玛穿它撵黄羊。

黄羊跑到山背阴,

大雪壳子三尺深。

黄羊它可没了辙,

四腿一撑进雪壳。

动也动不得,

挪也没法挪。

抓住黄羊小细腿儿,

嘎巴嘎巴都撅折。

……

——大踏板

……

又创地,又烧田,

村前村后冒黑烟。

冒黑烟,上南山,

看着垦民种庄田。

抑扬顿挫使行云流水般的气势得到了些微缓解,由一个话题天衣无缝地转到了另一个话题。

三、受崇拜的数字入韵

一撒金,二撒银,三撒骡马成了群。

……

——撒帐歌

民问崇尚一、二、三,以一为万物之始,二是头一回的验证,具有过程性;三是前两次的总结,具有经验性,从几何学上说,三最具有稳定性。

……

第四把撒得四时如意,

第五把撒得五子登科;

第六把撒得儿女双全,

第七把撒得全家团圆;

第八把撒得小两口同过百年,

第九把撒到床里边,

生个小孩做武官;

第十把撒到床外边,

生个小孩做状元。

……

东北民间崇尚四、五、六、八、九、十等数字,以四为圆周,东西南北,四时节令;以六及六的倍数(如十二、二十四、三十六、七十二、一百零八为吉祥数字),以九为圣数。

四、方向入韵

第一针,扎东边,

她想阿哥放羊上东山。

……

二一针,往西挪,

她想阿哥打鱼下西河。

……

三一针,往南扎,

她想阿哥种地上南洼。

……

四一针,往北顶,

她想阿哥打猎上南岭。

……

五一针,扎在正中间,

她想阿哥天黑回到噶山。

……

长白山地理环境复杂,使关东人常患“麻达山”之苦,故认准方向,辨清道路,往往是山里人生死攸关的问题。方位(向)入歌谣,有警诫作用。

五、衬词的运用

……

花引蝴蝶乐悠悠,

一旁看呆了邻家妞儿。

我何不回去巧打扮哪,

春装艳,多风流,

搽脂粉,解闲愁。

嗯奈哎咳哟,

回家换衣服洗脸又梳头哇呼咳。

……

衬词的功用在于烘托气氛,是扩大表现力的一种好的艺术手法。衬词放置的位置随意性很强,一般放在一句之首,或一段之首,也有的放在一句之后或一段之后,或者放在句中或段中。

六、对答的方式

除了独唱的歌谣外,又有对歌。对歌是通过男女(或两男、两女)一问一答的方式,提出问题,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天文地理、古往今来人物传说、历史事件及山川草木、花鸟鱼虫等特征、生活习性等诸多问题,如:

什么花儿白来,

什么花儿黑耶?

抬头望见什么花儿飞耶?

什么花儿开在将军顶,

什么花儿开放颤巍巍呀?

……

上节提出诸多问题,下节又以原韵原字回答这些问题。这是对歌的一种形式:

葫芦花儿白来,

茄子花儿黑耶,

抬头望见雪花儿飞耶,

功劳花开在将军顶,

牡丹花开放颤巍巍。

另一种形式是提问人只提出一个问题,回答人也以原韵回答这个问题,但每回答问题前都要加上一个衬句:

问:说个一,道个一,

什么开花在水里?

答:你破花名瞒不住我,

菱角开花在水里。

问:说个二,道个二,

什么开花一长线儿?

答:你破花名瞒不住我,

韭菜开花一条线。

……

对答与唱和是长白山民歌中较为普遍的艺术手法,一唱一和,或一人唱、众人和,在众人呼喊声中,群情亢奋,热烈非常,极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

七、双句韵

即每双句一韵,表达方式转为灵活自如:

花手巾包银子,

打发额云(满语,姐姐之意。)出门子。

额娘(满语,母亲之意。)陪送疙瘩柜,

铜闩铜销带铜穗。

……

额云问我给点啥,

给你碗,给你瓢,

给你北利用不着。

红针扎,绿针扎,

你要什么只管拿。

海螺罐小,蛤蜊瓢大,

就是不给嘎拉哈。

除每双句一韵外,亦押头韵,如第一节“花”与“打”押韵。第二节“铜闩铜销带铜穗”富有较强的节奏感。以下“给你碗,给你瓢……你要什么只管拿”,豁达大度,极富感情色彩。

八、双句同字韵

买了个烟袋乌米秆,

抓住两头一道黑。

二妮姑娘把眉描,

照着镜子二道黑。

粉皮墙上写川字,

横瞧竖看三道黑。

象牙桌子乌木腿儿,

放在地上四道黑。

买了个小鸡不下蛋,

盖到笼里捂到(五道)黑。

……

从头到尾押一个“黑”字韵,读起来非常幽默风趣。

长白山地区的民间歌谣,艺术手法是多方面的,故而风格各异,蕴含丰富,文采斐然,其格律特点也极富长白山地区的特色,它是长白山人丰富多彩生活的概括,是前人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