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每日新报》(以下简称“新报”)
受访人:杨鹏
新报 您的成长经历是个励志故事:听说当年您以全县文史类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又通过自己的稿费念完了大学本科、研究生,是这样吗?
杨鹏 是的。我去上大学的时候,上火车前,父亲给了我一千元,对我说:“这一千块钱是你人生的启动资金,用完了不能向家里要钱,要学会自己养活自己。”另外,他还用陶行知的话鼓励我:“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新报 我身边不少已为人父母的八〇后朋友最近都开始追您的作品,特别受欢迎的就有《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怎么就想起来写这个题材?
杨鹏 这些年,我的一些作品,正在呈现良好的普及效应。大小读者、学校都自发地推荐它们。这些作品的重印率、销量,每年都呈几何级数递增。我刚毕业的时候,曾住在一个烧锅炉的工友家里,我体验了北京一个收入低微但全家和睦的工人家庭的生活。那时我刚开始走向社会,心中有很多思考,于是我有了创作一部让人“含着泪笑”的童话小说的冲动,并给自己提了三个审美上的创作目标:“不可思议的想象、不同凡响的夸张、不可复制的喜剧”,而《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是个很好的载体。这可能就是这个系列小说的来源吧!
新报 据我所知,《装在口袋里的爸爸》出版后,曾两次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阅读书目,还被改编成了儿童话剧,搬上了舞台。网上还能查到许多小学老师制作的教案、学生们写的读后感,江苏泰州的一所重点小学甚至对它进行了长达一个学期的阅读活动。关于《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您还有什么想法和计划吗?
杨鹏 《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最近被美国迪士尼公司选为开发中国本土动画电影及电视卡通的素材储备作品,上海的卡通先生动画公司也拟将它制作成电影动画。我希望在未来的几年里,《装在口袋里的爸爸》,能像我的另一部品牌作品《校园三剑客》一样,被拍摄成动画片或者真人版的影视作品。我自己也投资了一家动画公司,目前在积极地做相关的准备。另外,我还有一个计划,就是与国外的出版公司合作,将《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翻译成英、日、韩等国的语言,让它走出国门,与国外的孩子们见面。
新报 特别好奇您的成长经历,从小就很爱幻想吗?有没有编故事吓着周围的小朋友?
杨鹏 我童年时性格很内向,特别喜欢幻想。我是家里的“故事大王”,小时候,只要一回到家,弟弟、妹妹们就让我给他们编故事。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我上大学,我因此也锻炼出了比较强的编故事能力。小时候编故事,不但会吓着听故事的小朋友,有一次还把我自己给吓坏了:记得上小学二年级时,有一天晚上,我给弟弟讲了一个外星人用飞碟劫持小孩的故事,结果把自己吓得毛骨悚然,晚上睡觉还做噩梦。
新报 您的写作灵感是从哪里来的?对写作的环境有什么限制吗?
杨鹏 我的写作灵感来源于生活。我每天都会进行一些异想天开的想象“运动”,随时随地想一些好玩的点子。我对写作的环境没有限制,我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开始写作,比如飞机上、火车上,甚至是喧闹的候车室。
新报 如果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心理年龄,您希望是几岁?
杨鹏 永远十四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