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立太子萧统早逝

立太子萧统早逝

时间:2023-1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者有心,听者有意,于是,萧衍继娶丁氏为妾,时丁氏年仅14岁。九月,丁氏在襄阳为时年40岁的萧衍生下了第一个儿子,此即后来的昭明太子萧统。时萧衍正率大军兵围京城建康,喜讯传到建康时已是十月间。昭明太子萧统,字德施,小名维摩,卒谥昭明。读者试想,上报朝廷的案犯皆是大案、要案,按律皆当处以大罪,可太子皆批示判为“杖责五十”,就是打五十大板。

对中国古代文学稍有修养的人大多知道《文选》这部书,因其选编者是梁武帝的长子昭明太子萧统,故又称《昭明文选》。

梁武帝萧衍,约在19岁时(齐建元四年,公元482年)先娶妻郗徽。郗氏与武帝共同生活了近20年,仅生有三女,即永兴公主萧玉姚、永世公主萧玉婉、永康公主萧玉嬛。齐明帝建武五年(公元498年),萧衍出任雍州刺史,先自赴任,后接家眷至镇所襄阳(今湖北襄阳),郗氏至襄阳后不久而卒。

且说襄阳有一官员丁仲迁,有女丁令光,相传其生时“有神光之异,紫烟满室”,因此以“光”为名。丁令光生有异兆,其父丁仲迁心甚疑之,于是请相士为之相面,相士见也大异,告之道:

“此女当大贵,贵不可言。”

萧衍只身赴雍州,驻镇襄阳,虽仅有三女而无子嗣,却始终未另娶。丁仲迁见萧衍英武异常,便请人对萧衍讲述其女丁令光生时种种祥兆及相士“大贵”之言。说者有心,听者有意,于是,萧衍继娶丁氏为妾,时丁氏年仅14岁。据说丁氏生来左臂有一红痣,久治不能除,不想此时未经任何治疗竟突然消失。

齐帝萧宝卷永元二年(公元500年)十一月,萧衍在襄阳起兵,次年即齐和帝中兴元年(公元501年)正月,萧衍率部从襄阳出发东进,时丁氏方怀有身孕。九月,丁氏在襄阳为时年40岁的萧衍生下了第一个儿子,此即后来的昭明太子萧统。这对萧衍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喜讯。时萧衍正率大军兵围京城建康,喜讯传到建康时已是十月间。当时为齐帝萧宝卷驻守东府的宁朔将军徐元瑜献府投降,不久与萧衍同时起兵功在萧衍之上、被齐和帝封为侍中、尚书令、监八州军事、镇军将军、荆州刺史的萧颖胄病故于江陵,使萧衍成为第一功臣。所以,当时萧衍周围的人以萧衍四十得子、徐元瑜降、萧颖胄暴死谓之“三庆”。不久,萧衍就攻入皇城。

昭明太子萧统,字德施,小名维摩,卒谥昭明。梁武帝萧衍于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四月受禅建国称帝,有司便奏请立储君,时武帝仅萧统一子,武帝以为天下始定,百事待整,不同意先行立太子之事。待朝纲初定,群臣又固请立储,于是在天监元年十一月间,册立萧统为皇太子,任命东宫属官。

史载,昭明“生而聪睿,3岁受《孝经》《论语》,5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8周岁时便在“寿安殿讲《孝经》,尽通大义”。12岁时,看见主管刑罚、诉讼的廷尉寺官员在内省准备议案,这廷尉寺官员的服饰与其他官员的服饰完全不同,其官服是黑色的,萧统感到很奇特,就向左右侍从问道:

“那穿黑色官服的是干什么的?”

“他们是廷尉寺的属官。”左右告之说。

太子萧统知道,廷尉寺是掌管刑狱的机构,便很想知道他们都有一些什么案子,于是命左右传召廷尉官员,阅览其案卷。案卷是被整理过的,行文比较简略,陈述案犯的主要罪行,呈送执政或皇帝批复。太子传召,廷尉官员不敢不给,可他万没料到,太子看过后问道:

“这案卷我都能看懂,我能判吗?”

这些官员相视而笑,心想他虽然贵为太子,但毕竟是个未成年的小孩,就欺哄道:“太子殿下要亲自判案,有何不可?就请殿下圣断。”

读者试想,上报朝廷的案犯皆是大案、要案,按律皆当处以大罪,可太子皆批示判为“杖责五十”,就是打五十大板。廷尉官员见太子执笔批复,心里已经开始打鼓,及见落墨批为“杖责五十”,更是惊骇不已,捧在手上不知如何是好,只得如实上报。执政也不敢擅自改动决断,只好奏请皇帝。武帝闻听之后笑道:

“就照太子的判决处理。”

这件事在廷尉官员中一时传为美谈,或说“不知这些囚犯几世修来的洪福”,或说“太子殿下天性仁厚”。自此以后,多次使太子倾听狱案,每有想要从宽发落者,就让太子决断。建康县(今江苏南京)发生一起诬告别人拐卖人口的狱案,先已定案,后被告翻案,查清是有人故意诬陷,有司有意袒护诬陷人的原告,以为太子仁厚,就轻判原告“当杖责四十”,待太子听案时便将此案呈上。太子听案后怒道:

“被告如果被认定有罪,便要全家妻子儿女都要治罪,今诬告者即使不同样治罪也不能轻罚,可处劳役冶炼十年。”

史称其“聪睿”,确非虚言。

昭明太子萧统不仅长得俊雅,而且举止良善,从无恶行,专心向学,“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才学过人,思维敏捷,从父游宴每令赋诗,或长或短,皆一挥而就,从无涂改。

天监十四年(公元515年)正月初,太子年14周岁,行加冠礼于太极殿。时奢糜竞华在朝野渐成风气,太子却服饰朴素,身穿旧衣,饭不食肉,欲以自己的行为来带动朝野改变风气。自移东宫20余间,其太子府一直不设乐工舞伎,素爱山水,在其玄圃中引水垒石更设亭台馆阁,常与朝士名流游会其间。一次,与诸学士在后池泛舟歌咏,时有番禺人侯轨在场,盛称此时宜有声乐歌舞,太子咏左思《招隐诗》以作答,其诗有云:“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侯轨闻而惭愧,不再提乐舞之事。就在太子死前不久,武帝亲自赏赐太子府一班乐工舞伎,然也多为闲置。

太子自加元服后,武帝就让他处理军国大事,宫廷内外的百官奏事者经常不绝于前。他通晓民情,熟知政务,每有所奏民事政务,其中的谬误、巧妄皆能当即辨析,示之可否,又能和颜令其改正,不曾惩罚一人,审断狱案,多所宽宥,天下皆称其仁。

普通(公元520年—公元526年)中,梁朝兴兵北伐,京城一时米贵,因此,太子命左右为自己省衣减膳,每当下雨积雪,必派左右心腹到街巷视察贫困之家,如有屋破房毁无家可归者,则暗中加以赈济,每人赐米10石,又拿出布匹做成棉袄棉裤3000套,冬天施于挨冻者,又不让人知道,如遇到没人收殓的死尸,就为其备棺掩埋。每听到百姓赋税劳役之苦,就满脸怒容。吴兴郡(治今浙江湖州)连年遭受水灾,粮食多不得收,因此有人上言建议修筑大型泄洪工程。中大通二年(公元530年),朝廷下令征发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吴兴、信义(治今江苏常熟西北)三郡民工参加施工,以前交州刺史王弈总督此事。太子上疏云:

伏闻当遣王弈等上东三郡人丁开漕沟渠,导泄震泽(即今太湖),使吴兴一境无复水灾,暂劳永逸,必获后利。未萌难睹,窃有愚怀。所闻吴兴累年失收,人颇流移,吴郡十城,亦不全熟,唯信义去秋有德,复非恒役之民。即日东境谷稼犹贵,劫盗屡起,在所有司,皆不闻奏。今征戍未归,强丁疏少,虽小举,窃恐难合。吏一呼门,动为人蠹。又,出丁之处,远近不一,比得齐集,已妨蚕农;去年称为丰岁,公私未能足食,如复今兹失业,虑恐为弊更深。且草窃多伺候人间虚实,若善人从役,则抄盗弥增,吴兴未受其益,内地已离其弊。不审权停此功,待优实以不?圣心垂矜黎庶,神量久已有在。臣意见庸浅,不识事宜,苟有愚心,愿得上启。

梁武帝阅后大喜,盛加褒奖,又传诏有司,详细办理。

普通七年(公元526年),太子生母丁贵嫔去世,太子命人选择墓地,经过相士认真相看,终于选中了一块所谓极好墓地,在太子的亲自主持下已经准备破土动工。当时有一位想要出售自己山地的地主,他买通武帝身边的宦官俞三副,答应如果朝廷能用300万钱买下他的山地为墓地,他愿以100万酬谢俞三副。俞宦为利所动,很想得到这100万钱,便在武帝面前进言,说太子所选中的墓地将不利于陛下,而我经手的这块墓地,经过相士们多次验看,于陛下大吉。武帝时年已近七十,心多忌疑,尤崇信佛教,一心想长寿不老,一听说两块墓地于他的关系是一凶一吉,当即选定俞三副经手的墓地,而对太子经手买下的墓地则令卖掉。丁贵嫔入土后,有一位道士看过墓地后说:

“这片墓地将不利于长子。”

于是,太子便问他破解之法。道士就说:用蜡捏一只鹅及其他物品,将它们埋在墓侧的长子墓位。太子尊其所言,如法而行。东宫监鲍邈之、魏雅二人,初时皆得太子宠信,后鲍邈之渐被疏远,而魏雅更被亲近,鲍邈之对魏雅便心怀怨恨,就向武帝密奏说:

“魏雅为太子厌祷……”

武帝不信,暗中派人秘密挖掘检查,果然找到蜡鹅等物。武帝着实大惊,一时愤怒异常,欲对此事一查到底。太子詹事、侍中徐勉素得武帝信重,由于他的固谏方才作罢,只有那多言的道士被处死。可这件事在武帝、太子这对父子心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武帝晚年笃信佛教,冀望长寿,心多忌讳,猜疑日甚,这件事使他对太子不像以前那样信任,而且耿耿于怀;太子性本仁孝谨慎,这件事使他愧疚万分,心常不安。

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三月,太子在后池中泛舟,乘小船摘芙蓉,不慎船翻落水,虽然得救不死,然拼命挣扎而伤身,溺水惊恐而伤神,恐父皇担忧,严令左右不许上达武帝,可病情日渐沉重,左右又欲上奏,仍严令不许,自责道:

“怎忍让父皇知我病躯如此,使高寿至尊为我悬心!”

说罢,呜咽不止。

四月初六,病情突然沉重,昏迷不醒人事,左右驰报武帝,及武帝驾临东宫,昭明太子萧统已经停止呼吸,年仅31岁,实不满30周岁。武帝伤心异常,放声痛哭。诏以皇帝服入殓,谥曰“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消息传出,朝廷内外无不惊愕惋惜,京城中的男女老幼陆续涌向东宫,一路哀号痛哭。五月二十一日出殡,葬安宁陵。

昭明太子仁德宽厚,喜怒不形于色,体恤民情,勤熟政务,不近声色,可惜英年早逝,天夺其寿。史称其“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闲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在他的东宫里有书近3万卷,古今名人才士的文集无所不有,“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著作有:《文集》20卷,原本久佚,明人辑其佚文,编成《昭明文集》仅成6卷;又编有《正序》10卷,所收为《古今典诰》;《文章英华》20卷,为古今五言诗选集,今已不传。而真正使其名传后世的则是选编《文选》30卷,世称《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是现存最早的古代诗文总集,选集秦、汉、三国、两晋、宋、齐及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其死前五年)前的诗、辞赋、杂文而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在后世产生过极大影响,早在唐代初年,就有“选学”之目,杜甫曾教导他的儿子要“熟精《文选》理”宗武生日,宋代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陆游《老学庵笔记》引),足见人们对《文选》的重视。时至今日,尽管《文选》已经问世1400多年了,但它仍然是我们研究秦汉以来七八百年间文学发展的重要文献,而且在学术界成立了专门研究《文选》的组织《文选》研究会。

一部《文选》,使萧统这位早亡的皇家太子,功垂千古,名扬古今。

昭明太子死了,梁武帝时年已经68岁,朝廷面临的当务之急就是册立新的储君问题。太子既死,武帝将太子的长子、南徐州(治今江苏镇江)刺史萧欢召回京城,一是使萧欢为父举丧,二是因萧欢是嫡长孙,按次应继皇统,立为皇太孙,武帝也有此意,欲立萧欢为自己的继承人。但他对太子在生母丁贵嫔墓侧埋蜡鹅等物的那件事耿耿于怀,加之他也觉得梁朝建国不久,天下纷乱,恐怕萧欢年少难主大业,所以迟疑犹豫,经月不能决断,直到太子出殡前他才从徘徊中走了出来,最后下定决心放弃正常的立嗣顺序,即不立年幼的嫡长孙萧欢,而立年龄较大的晋安王萧纲为嗣。所以,在太子萧统出殡结束的当天,萧欢就被送回南徐州镇所。

梁武帝共有八个儿子,晋安王萧纲排行第三,是昭明太子的胞弟,时武帝的第二个儿子萧综已经叛梁降魏,这样一来,在现有的六个儿子中萧纲最长,所以武帝才决定立其为嗣。五月二十七日,册立诏下,以晋安王萧纲为皇太子。当时朝廷内外多认为册立晋安王为皇嗣不合古来的典制,曾经担任过晋安王主簿的司议侍郎周弘正上书晋安王、新太子萧纲,其书说:

“谦让的美德久已不存,惟望大王殿下能重新发扬此德,上天将让您成为圣人,四海之内都称颂您的仁德,因此皇上颁诏册立大王为太子。我想说的是,愿大王殿下能有目夷、子臧二人那样的仁义退避之举,面对就在身边的皇帝御辇而逃去不坐,辞去万乘之位就像脱鞋一样轻松,这样就可能扭转趋利争权的世俗,发扬光大古时礼让天下之风尚。古有谦让王位的人,今仅能听到类似的话语,而能真正做到的除了殿下还会有谁呢!使无为而治的教化再现于今天,使谦让王位的义举流传后世,这难道不也是一件盛事吗?”

周弘正在其上书中引用了“目夷”、“子臧”这两位古代主动退让王位的人,劝萧纲能像他们一样也把皇位继承人的位置让给萧欢。目夷,是春秋时宋国宋桓公的长子,宋襄公的异母哥哥,但宋襄公兹父是嫡长子,即王后所生,而目夷是庶出,即姬妾所生,按古时的宗法制度,帝王继承人的册立原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所以在宋恒公有病时欲立宋襄公兹父为宋国的太子,襄公以为庶兄目夷年长而且仁德,坚决要把太子之位让给目夷,桓公就同意了,可目夷坚决不肯接受,说道:“能把王位让给别人,没有比这更大的仁德了!我不如兹父。”然后就逃出京城躲了起来,以回避此事。

子臧也称大臧,春秋时期曹国曹宣公之子,名欣时。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诸侯伐秦,曹宣公死于军中,曹国派宣公的另一个儿子负刍统军驻守,派欣时(大臧)迎丧,负刍杀太子自立,葬事完毕后诸侯抓住负刍,准备立欣时(大臧)为曹君,欣时闻讯后就逃到宋国以躲避此事。

且说新太子萧纲阅过周弘正的上书,并未接受他的意见,根本不肯把太子位让出。此事也就不了了之。武帝也因朝廷内外对册立太子一事多有异议,而朝野之心又多归于昭明太子之后,于是在册立新太子的同时,对昭明太子的诸子也重重加封:

长子:萧欢,华容公封豫章郡王;

次子:萧誉,枝江公封河东郡王;

三子:萧詧,曲江公封岳阳郡王;

四子:萧,封武昌郡王;

五子:萧譼,封义阳郡王。

食邑各2000户。受封之日,三子萧詧(同“察”,用于人名)以长兄萧欢未能承嗣皇统而深为怨忿,流泪拜受,且为之多日不吃不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