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征吐蕃西域封疆

征吐蕃西域封疆

时间:2023-1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征被任命为太子太师,以才干选萧钧为东宫右春坊中舍人。事发,高宗以其身为朝廷命官,监守自盗,传谕处斩。不久,宫廷内又传出一桩死刑案,也是由高宗钦命判定。这是萧氏家族发展的低谷时期。娶妻会稽贺晦之女,陆象先也娶贺晦之女为妻,二人为连襟。桓彦范时年53岁,到任后对萧嵩极为赏识,颇为礼遇。时年萧嵩已44岁。萧嵩与陆象先不仅是至亲,而且是命运相关的密友。

萧嵩的曾祖萧珣,是萧瑀的亲哥哥,所以萧嵩是萧瑀的曾侄孙。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十一月,唐高祖李渊攻入长安,次年(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五月禅代称帝,凡隋旧臣多得留用。萧嵩的祖父萧钧,当时还比较年轻,虽然失去了外戚的身分,但得到了叔父、唐中书令萧瑀的呵护,家境并无大的变化,仍过着贵族的生活,史称其“博学有才望”,很顺利地进入了官场,到唐太宗贞观时,已官至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中书省衙的要职,官阶正五品上,其官位仅次于中书令、中书侍郎,负责起草诏令、侍从帝侧、宣达圣旨、慰劳有功者,官阶虽然不甚高,但地位非常重要。当时房玄龄、魏征执掌朝政,二人虽然与萧瑀不和,却对萧钧特别重用。魏征被任命为太子太师,以才干选萧钧为东宫右春坊中舍人。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叛被废为庶人,东宫属官张玄素、赵弘智、令狐德棻、萧钧等均被免官,久未起用。

至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初的永徽二年(公元651年),萧钧历官至左谏议大夫兼弘文馆学士,属门下省。谏议大夫,官阶正四品下,负责谏谕得失。弘文馆学士,是弘文馆的长官,负责校正图书、教授生徒,参议朝廷制度、礼仪轻重。

当时有个叫卢文操的官员,任官左武侯引驾,跃墙偷盗左藏库的财物。事发,高宗以其身为朝廷命官,监守自盗,传谕处斩。萧钧以其按律罪不当死,当即上书进谏辩驳道:

“卢文操所犯之罪,情实难以原谅。然其罪按法律规定不够死刑,如将他处斩,天下人一定会说:陛下喜怒任情,不守法律;轻贱人命,注重财物。臣位居谏官,职责所在,不敢不奏。”

高宗冷静一想,自知量刑失度,用法过重,当即收回成命。并称赞萧钧说:“卿职在讽谏,能尽忠职守,确实可嘉!”

又对左右说:“萧钧,是真正的谏议大夫。”

不久,宫廷内又传出一桩死刑案,也是由高宗钦命判定。太掌寺乐工宋四通等人,在入宫演出时,不时受宫女之托,为之传递书信和物品。乐工们也从中得到一点好处。被人告发,高宗闻奏传令一并处死,并传诏:凡有此类,今后一律处决不赦,写入法律条文。

萧钧又进谏阻止道:“宋四通等乐工及宫女,犯罪于陛下颁布这条法律之前,而此前并没有这样的法律,所以其罪不合死刑。”

不久,高宗就迁萧钧为太子率更令,兼崇贤馆学士。官阶从四品上,是东宫要职之一,负责宗族次序、礼乐、刑罚及漏刻之政。崇贤馆,又称崇文馆,为东宫的学府。

可是,这位极有声望的萧门后生,在高宗显庆(公元656年—公元660年)中就过早地病逝了,卒年仅50岁左右。

萧钧之子萧灌,字玄茂。生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官至渝州(治今四川重庆)长史。长史,是刺史的佐官,官阶从五品。唐高宗开耀(公元681年)年间,母丧,为母守丧而损伤身体,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而卒,时年57岁。

萧嵩约生于高宗乾封三年(公元668年)前后,他没有见到自己的祖父萧钧,父亲萧灌死时,他年仅15岁,尚未成年。这是萧氏家族发展的低谷时期。萧嵩虽然自幼丧父,但他很有志气,而且长得“仪形伟丽”,成年后须发飘然。娶妻会稽贺晦之女,陆象先也娶贺晦之女为妻,二人为连襟。陆象先(公元665年—公元736年)长萧嵩三四岁,时为洛阳尉。其父陆元方为宰相,门望甚高,其时萧嵩还没有踏入仕途。有一个来自宣州的人叫夏荣,精于相术,通过陆象先而结识萧嵩,往来甚密。

一日,众人在一起饮酒抒怀,萧嵩也应邀在场。有人对夏荣说:“夏先生,都说你相术精绝,能否为我们哥几个相看相看,看看谁的前程最好,寿命最长。”

众人齐声附和。夏荣看遍众人,自然称颂每个人的前程都不错,最后相看陆象先和萧嵩,对陆象先说道:

“陆郎面相、手相极善,不出年可位极人臣,官居宰相,名望不在老相国之下,人寿也长,当过古稀之年。”

说到这便沉吟不语。陆象先心中很高兴,很想听听自己连襟的前途如何,可半天不见下文,便催问道:

“夏先生,我的这位妹夫如何?你也给说说。”

夏荣试探着说道:“陆郎可一人官居宰相,人生虽有坎坷,但仍能显贵而善终,其中得萧郎之力尤多,萧郎发迹晚于陆郎,但官位与陆郎相同,而且一门显贵,寿命可及耄耋。”

众人都听得目瞪口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大家都不相信,一个年近30岁还没入仕的人会前程似锦,将来会拜将入相?简直是天方夜谭。陆象先与他人的看法有所不同,在与萧嵩多年的交往过程中,他很佩服自己小姨子的这位夫君,相貌堂堂,神采奕奕,的的确确是一表人才!特别是他那颇具魅力的性格特征,总是那样和气,而且不乏才学。所以,陆象先很看重他,二人相处得也很融洽。他虽然不完全相信夏荣的这番话,但也不像其他人那样视为笑谈。

到武则天被迫退位的那一年,即唐中宗李显神龙元年(公元705年),萧嵩已是38岁的中年人了。在这一年被补为洺州(治所在今河北永年县东北永年)参军,官阶仅为正八品。就这一年秋,在平灭诸武、拥立李显复位的斗争中立下大功、封为扶阳王的桓彦范被贬为名州刺史。桓彦范时年53岁,到任后对萧嵩极为赏识,颇为礼遇。可遗憾的是,桓公到任不久就再次被贬迁濠州,使萧嵩失去了一次良好的机遇。约在两年之后,其被迁为醴泉县(今在陕西礼泉县北泔北镇)尉。

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公元710年),陆象先已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开始在朝廷举足轻重。经陆象先引荐,萧嵩被调入京城,任命为御史台监察御史。官阶虽仍是正八品,但他是京官,负责监察百官,巡按州县,其地位非县官及州吏可比。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十月,陆象先官拜宰相,立刻晋升萧嵩为殿中侍御史,官阶为从七品下。时年萧嵩已44岁。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元年(公元713年)七月,陆象先罢相,被任命为益州(治今四川成都)长史兼剑南道按察使。萧嵩与陆象先不仅是至亲,而且是命运相关的密友。正如夏荣所言,陆象先果然不出10年就位极人臣,官拜宰相。可仕途多艰,在相位不足二年,就因朝廷的政治斗争被贬出京城。萧嵩为他送行,一直送出几十里,最后二人挥泪而别。陆象先拉着他的手说:

“愚兄此行不知何时得还,弟好自为之。记得十多年前,夏荣先生曾为我们看相,说弟仕途官授、人生寿命皆在为兄之上……”

萧嵩紧紧握着陆象先的手说:“记得当年夏先生也曾说,兄长虽然坎坷,但也能显贵而善终,兄一定多保重!小弟今年已46岁,官不过七品,何敢妄想其他?”

陆象先走了,萧嵩在朝中,深得中书令姚崇的赏识,擢为中书舍人。中书省有舍人六人,时崔琳、王丘、齐澣、高仲舒等皆以才学入选,因萧嵩才学不足,似乎并不很看重萧嵩,有的人甚至自以为才高年轻,以与萧嵩同列舍人为辱,惟有王丘与萧嵩感情稍好。中书令姚崇却很看重萧嵩,深知才学高者未必能胜任高职,萧嵩的才学虽不及其他几位,但勤于政务,处事干练,老成持重,可以担当重任,于是对萧嵩特别眷顾。先将其派往宋州(治今河南商丘)为刺史。唐代分州为上、中、下三等,刺史的官阶有所差别。宋州为上等州,刺史为从三品。到开元中,累迁为尚书左丞,兵部侍郎。

尚书省左、右仆射下设左、右丞各一人。左丞为正四品上,分管吏部、户部、礼部;右丞为正四品下,分管兵部、刑部、工部。但此时的尚书省已失去唐初的作用,仆射已非统领百官之首相,只是一种荣誉职务。左、右仆射官阶虽高,只是一种顾问性的官职,不掌实权。兵部有侍郎二人,为兵部副长官,官阶为正四品,是实权官职。

从唐玄宗开元之初,萧嵩开始进入皇帝的视线。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故相、天兵军节度使张说入朝任宰相,兼兵部尚书。张说与萧嵩的个人关系极好,对萧嵩很了解,很快就把他调任为兵部侍郎。张说在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四月罢相,萧嵩以兵部尚书的官阶出任朔方节度使。时年约60岁。

朔方军节度使镇治所在灵州(今宁夏灵武县西南),灵州是唐朝西北重镇,是唐代最早设置的节度使镇治所之一,朔方军节度使负责西北的军防重务,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萧嵩奉诏出京之日,玄宗在定鼎门外设围帐,为萧嵩饯行,并赋诗慰劳辞行。萧嵩怀着无限激动的心情,拜别皇上,踏上了他人生至关重要的征途。

朔方、陇右(治所在鄯州,今青海乐都)、河西(治所在凉州,今甘肃武威)三节度府:朔方在河西走廊的东北口,北御突厥;陇右在河西走廊的东南口,南御吐蕃;而河西则处在河西走廊中间,北御突厥,南御吐蕃。所以三节度府是保障河西走廊畅通,使朝廷的政令顺利到达西域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今新疆库车县)的军事重镇。

就在萧嵩出任朔方节度使的开元十四年的冬天,河西走廊南边的吐蕃,派大将悉诺逻率大军北下祁连山,攻掠大斗拔谷(在今甘肃民乐县东南),进犯甘州(治今甘肃张掖),焚烧掠夺。河西节度使王君闻讯率兵抗击。悉诺逻也不敢恋战,闻讯退去,恰逢天降大风雪,其军冻死过半。王君率军紧追并破其后军,俘获车辆、器械、帐篷、马羊数以万计而还。

唐朝开元年间,对中原威胁最大的两个少数民族政权是北部的突厥、西域南部的吐蕃。吐蕃本属古西羌族,居析余支水(青海东南河曲之地)之西,有部落150余。后西迁,绥抚西域诸羌,自称吐蕃,唐初始定都逻些城(今西藏拉萨)。其王称“赞普”,意为雄勇强悍的丈夫,其地在唐京城长安西8000里,距鄯善(今新疆若羌县)500里,在积石山(今青海省东南部的阿尼玛卿山)的西南。至唐初其势渐强,有雄兵数十万,西域各民族政权多为其附庸,称臣纳贡。

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冬,吐蕃赞普弃宗弄赞(即松赞干布)遣使赴唐,太宗李世民也派使臣复使吐蕃。弃宗弄赞闻知吐谷浑、突厥皆娶唐公主为妻,于是再遣使入贡奉表求婚。唐太宗没有答应。其使回到吐蕃对弃宗弄赞说:

“臣初到唐朝时,唐待我甚厚,且答应将公主嫁给吾王。正在这时吐谷浑王入朝,便乘机离间,于是唐对臣礼遇渐差,也不答应婚事。”

弃宗弄赞闻听大怒,于是兴兵攻土谷浑,又进攻党项、白兰等诸羌,皆大获全胜。随即率大军20余万驻扎在松州(治今四川松潘县)之西境,再派使贡献财物,自称前来迎娶唐公主,不久又攻陷松州、阎州、诺州。时在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秋。朝廷发大军5万,大败吐蕃军于松州城下,斩首千余。弃宗弄赞大惧,率部退去,遣使奉表谢罪,仍坚持求婚。太宗李世民与大臣们商议后答应了这桩婚事。贞观十四年冬,吐蕃再遣使进献黄金5000两,珍玩宝物数百以迎亲。李世民许以文成公主。次年正月,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送亲大使,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弃宗弄赞亲自到柏海(今青海省中南部的扎陵湖、鄂陵湖)迎亲,以子婿之礼拜见李道宗,极为恭敬。弃宗弄赞爱慕中原服饰的锦绣、护卫仪仗的华美,于是他自己也穿上精美的中原丝绸服装与公主相见,又另建筑一座城郭宫室让文成公主居住,即今天的拉萨古城。其人原来只居住帐篷,自此开始有城池和宫室;其民用红色的赭石涂脸,文成公主很反感厌恶,弃宗弄赞就下令禁止;又派遣王室子弟入长安的国子监学习,接受中原《诗》《书》等经学的教育;弃宗弄赞本人也逐渐改变了猜疑暴戾的个性。自此,吐蕃开始接受中原文化的熏陶。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太宗李世民驾崩,唐高宗李治即位后,诏授吐蕃赞普弃宗弄赞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弃宗弄赞上书说:

“天子初即位,臣下如有不忠者,愿发兵赴国内为天子讨伐除灭。”

又遣使进献金银宝物15种,请贡献于太宗李世民灵位之前;文成公主请求赐蚕种、酒匠、石匠等诸工匠,高宗皆逐一选派。次年是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五月弃宗弄赞病卒,时长子已死,其幼孙芒松芒赞即位赞普,而国政皆取决于国相禄东赞。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末,其国相禄东赞也死,禄东赞有子四人:钦陵、赞婆、悉多于、勃论,长子钦陵继为国相,兄弟并掌握大权。于是,与唐反目,不断入攻。咸亨元年(公元670年)间,相继攻占了唐西域陇右道州,自此尽有今新疆、青海、甘肃、西藏及四川西部之地。唐兴兵欲收复西域18州,结果兵败而还。从此,吐蕃不断东侵,成为朝廷最大的忧患,唐屡与之战皆无大功,只能以重兵防守西境,以阻止其继续东扩。到武则天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十月,方以大军收复西域陇右道龟兹、于阗、疏勒、碎叶镇州,复设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县东郊),以防御吐蕃。

先在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二月,吐番赞普芒松芒赞逝世,其子器弩悉弄即位,年仅8岁。国相钦陵居中掌朝政,其诸弟握兵分据一方,而赞普自芒松芒赞以来,久据东边,为患中原30年。至武则天圣历二年(公元699年),赞普器弩悉弄已长到17岁,怨恨钦陵兄弟专政,与亲信大臣密谋欲除之。适逢钦陵外出巡视,赞普以出猎为名,召集部队捕杀钦陵的亲信多人,再分派使臣去召钦陵兄弟还朝。钦陵兄弟拥兵不受命,于是赞普兴兵讨伐。钦陵兵败自杀,其弟赞婆、子弓仁率所部相继归降唐朝。

次年(公元700年),吐蕃再次入侵西域,攻凉州(治今甘肃武威)。唐军六战六捷,斩首2000余,吐蕃军大败而去。于是遣使入朝求和。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十月,赞普器弩悉弄亲率军兵万余入攻茂州(治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茂州唐军四战四捷,斩首千余。次年(公元703年)四月,吐蕃遣使入朝,献马千匹、黄金2000两以求婚。不久,吐蕃南境诸部相继反叛自立,赞普器弩悉弄亲自率军平叛,不幸死于军中。他的儿子们相互争夺王位,过了很长时间,国人才拥立7岁的弃隶蹜赞为赞普。唐中宗李显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三月,吐蕃再次遣使入朝贡献求婚。中宗诏以雍王李守礼之女金城公主许之。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正月,吐蕃迎亲使已于去年冬入京,于是派使护送公主入吐蕃。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六月,吐蕃派遣其宰相尚钦藏赴长安结盟。可到了八月间就再度兴兵10万进犯临洮(今甘肃临潭),驻军于兰州,还曾率部进入渭源县,距关中仅数百里;十月,又一次进犯渭源。唐军会师袭击吐蕃军,连战连捷,先后斩首、俘获数万人。玄宗又派使者入吐蕃,慰问金城公主。吐蕃也派遣使者到洮水求和,并要求双方用对等的礼节会盟,玄宗没有准许。从此,吐蕃连年侵扰边境,10余年间虽然不甚得手,可战事不断,再次成为朝廷最大的忧患。

一直到了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吐蕃再次入侵,河西节度使王君先胜一仗,朝廷加授他为左羽林大将军,还授予他的父亲王寿为少府监,让他退休优养。从而,玄宗更加致力经营西域的边防战事。可到了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九月,吐蕃再次进犯,攻陷瓜州(治今甘肃安西县东南锁阳城),活捉刺史田元献和王君之父王寿,再往东进攻玉门(治今甘肃玉门市西北),王君却不敢出兵。其时吐蕃派使者经肃州(治今甘肃酒泉)北赴突厥,欲约突厥共同兴兵攻关中,王君亲率精骑前往拦截。在返回的途中,当到达甘州(治今甘肃张掖)南的巩笔驿时,回纥人有怨恨王君者,纠集部众突然发起袭击,杀死王君,用车载着他的尸体投奔了吐蕃。噩耗传来,朝廷震惊,西域各地军民尤为惊恐。玄宗认为王君有勇无谋,终导致遇害,决定选择一位足以担当边疆军务的沉稳多谋之士出任河西节度使。经与大臣反复商议,权衡再三,最后决定征调朔方节度使萧嵩为河西节度使兼管凉州政务。

萧嵩接到诏命便从灵州直赴凉州上任,又奏请以刑部员外郎裴宽为节度府判官,与原判官牛仙客共掌军政。吐蕃攻破瓜州城后,尽掠城中财物、焚毁城池而去。萧嵩又奏请以建康军节度使张守珪为瓜州刺史。

张守珪到任后,萧嵩命其首先组织瓜州的幸存者和守军迅速修复城池。筑城的夹板刚刚立起,吐蕃军队就突然再次杀来,瓜州城的兵民惊恐万状,没有一点抗战御敌的勇气,纷纷退到旧城墙上,相顾失色。张守珪激励安慰众人说:

“敌军人多势盛,我们却是刚刚蒙受重创之后,决不能以武力抗击,只有运用奇计退敌。”

于是组织安置民众,他与左右在旧城楼上设宴,饮酒作乐,城墙上的军兵也安然不惊,一派有恃无恐的景象。吐蕃军怀疑城中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于是不敢进攻,急忙率队退去。张守珪抓住战机,立刻纵兵呐喊追击,敌军中计,惊恐败退逃亡而去。张守珪以险计不战而退敌,民众将士备受鼓舞,都敬服他的才干,城池修复工作很快就圆满完成了。张守珪又恢复了集市,召集收容流亡的民众,让他们重操原有的生业。瓜州城不久就呈现出一派崭新的气象。

朝廷授其为银青光禄大夫,又在瓜州增设都督府,任命张守珪为都督。瓜州素来多沙少雨,靠修渠道堤堰,引其南境雪山的雪水灌溉农田,方能耕种收获。可其渠堰已经被吐蕃军队全部毁坏,当地又不产木材,急切之间难以修葺。“守珪设祭祈祷,经宿而山水暴至,大溧木材,塞间而流,直至城下。”守珪组织民众,用这些木材修围堰,于是雪水被堵引入水渠,田地得以耕灌。州民为了感激他,刻石树碑以记此事。时吐蕃大将悉诺逻的声威最大,屡次统兵进犯。萧嵩用反间计,使人入吐蕃军境,四处宣扬说:

“悉诺逻在瓜州不战而退,又在暗中多次派密使赴唐营,与唐结盟,欲夺赞普之位。故而唐军临境而不进攻,他统大军而不出战。”

吐番赞普弃隶蹜赞本惧其声威,心中早有疑忌,左右更有怨恨悉诺逻者,乘机进谗言加以陷害。于是,赞普就成了失斧者,越想越觉得悉诺逻就是叛逆,立刻寻找借口将悉诺逻召回,然后把他逮捕处死。一将之失,使吐蕃从此开始走向衰落。既杀悉诺逻,又以大将悉末朗为北边统帅,命其出师。

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七月,悉末朗率大军进犯瓜州,被张守珪击退,其军转而往东进军。十一日,河西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忠亮在渴波谷合兵,将吐蕃军队打得惨败而逃。张忠亮乘胜追击,攻下了吐蕃东北的门户大莫门城(在今青海共和县东南),擒获了大量的俘虏,焚毁了那里通往内地的桥梁骆驼桥,然后凯旋回师。

八月末,吐蕃再次入侵,进犯甘州。萧嵩派遣副使、左金吾将军杜宾客率领4000名强弩手出击。双方在祁连城(在今甘肃民乐县东南)下,从清晨一直战斗到黄昏。吐蕃军队被打得溃不成军,其一名大将被唐军活捉,残众四散狼狈地逃奔山中,四面八方都能听到哭叫之声。

萧嵩把战况写成奏表,派信使飞报朝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