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十一月间,河西节度使萧嵩以征讨吐蕃之功被授为宰相,其长子萧华也被赐官。到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二月间,在短短的五年多的时间内,萧华已官至从四品的太常少卿。到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萧嵩死,萧华袭父爵为徐国公,时为正四品的工部侍郎。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迁为兵部侍郎。
时奸相李林甫已死,陈希烈罢相,玄宗欲起用兵部侍郎吉温参政。权相杨国忠素忌河北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且曾称安禄山将反,而吉温与安禄山交好,杨国忠害怕吉温出任宰相后内助安禄山对自己不利,于是不同意起用吉温。杨国忠认为礼部侍郎韦见述“方雅,柔而易制”,就推荐韦见述为相,便诏以韦见述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杨、韦二相以萧华“谨重方雅,有家法”,于是荐其为兵部侍郎,以限制吉温。玄宗素重萧家,自然诏准。可萧华在兵部侍郎的位置上并未发挥多大作用,很快就在渔阳鼙鼓声中随同京城的陷落、朝廷权力的转移而化为乌有,并且身陷河北之魏州。
天宝末,唐玄宗内重杨国忠,朝政尽委之;外宠安禄山,河朔尽付之,使其身兼范阳(治今北京)、平卢(治今辽宁朝阳)、河东(治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三镇节度使,国家精兵几乎一半在其掌握之中。然杨、安二人矛盾极为尖锐。安禄山憨中藏奸,狡诈多谋,仅十余年的时间便由河北节度使张守珪部下的一名偏将、养子晋升为北方三镇节度使。自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杨国忠为宰相,可安禄山瞧不起并公开蔑视他。杨国忠也屡言安禄山反状,玄宗不信。天宝十三年正月,安禄山入朝,杨国忠说安禄山必反,并建议说:
“陛下不妨召他来京,他一定不肯奉召。”
玄宗于是传召安禄山来朝。不料安禄山闻召即至,见到玄宗悲哭道:“臣本是胡人,不识文字,深蒙陛下擢拔恩宠,委以重任。可宰相杨国忠妒忌怨恨,久欲谋害愚臣,臣恐怕离死不远了。
从此,玄宗更不信安禄山会反叛朝廷,愈加亲信他。太子李亨也进言说安禄山必反,玄宗不仅不信,反而要任命他为宰相。杨国忠认为安禄山目不知书,如果用他为相,四夷会轻视大唐,于是玄宗加授安禄山为左仆射。安禄山见玄宗对他恩宠如故,又自请兼任闲厩、陇右群牧、知总监事等职;又奏言部下有功者甚多,请给以告身(空头任命令),由他按功授官。玄宗一一恩准。于是,朝廷饲养的军马皆在其掌握之中。回到渔阳后任命将军500余人,中郎将2000余人,为反叛扩充实力,收买人心,选择良马,训练军队,日夜经营,不遗余力。玄宗深居宫中,专心游乐,总道安禄山忠心赤胆,毫不怀疑防范。
天宝十四年五月,安禄山遣使入朝奏请,以藩将32人取代其部下的汉将。玄宗仍然诏准。杨国忠、韦见述极言安禄山反状,声泪俱下。杨国忠又献策说:
“如今让安禄山在外手握重兵,不如召回他还朝,以尚书左仆射加同平章事,另派三人分别任三镇节度使。”
这自然是上策,既提高了安禄山的地位,又削去了他的兵权,玄宗也觉得这样较为稳妥,既命起草制书,但又留中不发,另派宦官以赐送柑桔为名,赴范阳察看动静。宦官受安禄山重金收买,回京后盛赞他竭忠奉国,毫无异志。玄宗信以为真,焚烧制书,又对杨国忠等说:
“禄山,朕推心待之,心无异志。东北二虏,赖他镇遏。制书朕已焚毁,卿等不必忧虑,朕愿自为他担保。”
杨国忠为了证明自己高瞻远瞩、明察秋毫,以博得玄宗的信赖和依重,竟以国计民生为赌注,决定采取极端的方法以激安禄山速反。他先命人搜集安禄山的隐密,既而又命京兆尹李岘搜查了安禄山在京城的私宅府第,将抓到的安禄山的门客、故友多人押到御史台一并处死。安禄山的长子安庆宗在京城任职,急忙将此事密报范阳,安禄山闻讯大怒,立即上表辩白,又揭发杨国忠的罪状20多条。玄宗害怕安禄山情急生变,又不忍心惩处杨国忠,就把罪责完全推到李岘身上,将李岘贬为零陵太守。
随后,玄宗又将自己的孙女荣义郡主下嫁给安庆宗为妻,并手诏安禄山赴京参加婚礼。安禄山以有病为由,推辞不来。不久,有人奏称安禄山反状,玄宗竟下诏将此人拘捕,准备送往范阳,任凭安禄山处置。后未等动身,安禄山已在渔阳(战国之地,即唐之范阳镇所幽州,在今北京郊区)起兵,这才终止。
危机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唐玄宗仍然不悟。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誓师起兵,到十二月十二日,仅用了34天的时间就攻占了洛阳。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初一,在洛阳登基称帝,国号“大燕”,年号“圣武”,置文武百官,自封雄武皇帝。然后挥师西进关中,进逼京师。六月九日,京城东面的最后一道关隘潼关失守。从潼关到京城长安仅200多里,骑兵不用一天便可到达。消息传到京城长安后,整个京城朝野上下顿时乱作一团,人们惊慌地纷纷逃出京城,四处逃散,玄宗这才害怕起来。杨国忠密请玄宗去成都避难,玄宗只有同意。
十二日,玄宗对外声称要御驾亲征,任命京兆少尹(京城副长官)崔光远为京兆尹,留守京都。当天夜里,玄宗密令龙虎大将军陈玄礼整顿六军,又从宫中选出900匹良马。
十三日黎明,玄宗便携带杨贵妃姐妹、在皇宫的子孙、公主及杨国忠、韦见述、高力士等几位近臣和一小部分宫人千余人,在陈玄礼所率六军的护卫下,偷偷打开延秋门,仓皇狼狈地向西逃去,而对京城中的绝大部分官员和宫人以及不在皇宫的妃子、公主、皇孙都弃之不顾。这一天早晨,萧华等文武百官仍来上朝,到了宫门还听到报时的钟鼓之声,左右三卫仪仗队仍然整齐地站立,没想到宫门打开后宫里人立刻乱哄哄地往出逃跑,宫里宫外一片混乱。萧华等上朝的官员都不知皇上哪里去了,经过半天的查问,方知皇上已经离京西去,朝臣无不寒心。
消息传开,王公、士人、百姓都纷纷逃离京城,各自求生。崔光远一边组织官员和军队留守京城,一边派他的儿子东去见安禄山。
安禄山没想到唐玄宗李隆基会骤然弃城逃去,故而传令其前部在潼关滞留了10天,才派其部将孙孝哲率兵进入长安,仍任命崔光远为京兆尹,又搜捕朝臣、宦官、宫女,每抓到数百人便派兵护送到洛阳,而对随从玄宗西去的王侯将相的家眷无论男女老幼一律处死,连婴儿也不放过。
唐故相陈希烈因晚年失去玄宗的信任而被罢职,故相张说之子、驸马都尉张垍(玄宗的女婿)也因玄宗曾当面许他为宰相,后来却失言,故而都怨恨玄宗。张垍及其哥哥张均、陈希烈主动投降,安禄山便任命陈希烈、张垍为宰相,其余投降或被迫投降的官员都授以官职。
安禄山能有今天,第一恩人便是开元末出任河北节度使的张守珪。因安禄山曾被张守珪收为义子,又屡次派他入京奏事。张守珪因被萧嵩荐举为瓜州刺史而起家,始终对萧嵩心存感激,多次在安禄山面前讲述萧嵩事迹,后张守珪被罢官并殃及萧嵩。所以,尽管安禄山没有接触过萧嵩,可他对萧嵩却久闻大名。当萧华被送到洛阳后,安禄山知道萧华是萧嵩之子,故而也委以河北魏州(治今河北实权之职大名县东北)刺史。
当初,故相张说之子张均、张垍,姚崇之子尚书右丞姚奕,韦安石之子礼部侍郎韦陟、太常少卿韦斌以及萧华等,都因有才能和声望而官居高位,玄宗曾说:
“朕任用宰相,就应从故相的子弟中择选”。
但后来都没有任用。而这些人现在大都落到了安禄山之手,均被任用。就这样,萧华及家眷被护送到河北魏州出任伪职。魏州是河北重镇之一,南近黄河,西近太行山,是河南、河北之间的军事要塞,其地辽阔平坦,农业发达,是河北主要产粮地之一。
萧华在魏州刺史的伪职任上二年多,虽身任伪职,可心怀唐朝,悉心保护魏州市民工商,劝励农桑,执事清正,魏州百姓无不称颂。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七月,皇太子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奉玄宗李隆基为太上皇,改元为至德元年,是为唐肃宗。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安禄山被其次子安庆绪及左右亲信杀害于洛阳宫中,安庆绪即大燕皇帝位。九月,官军收复京城长安。十月,唐肃宗回到京城长安。后数日,又收复东都洛阳,安庆绪退居河北相州(治所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市),相州与萧华所治的魏州相距仅150里左右。
十二月,安史之乱的另一元凶史思明在范阳遣使赴长安,以所部13州及兵将8万人请降。唐朝以史思明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命其讨伐相州安庆绪。
当初,兵马大元帅、广平王李豫(即继肃宗为帝的唐代宗)收复洛阳时,唐朝故臣陈希烈等被安禄山授予伪职者三百余人,都穿着白色的衣服痛哭请罪。李豫奏请其父唐肃宗李亨,把他们都释放了,不久又把他们押送到长安。三司使崔器性情阴毒刻薄,喜见人祸,在肃宗回到京城长安时,他命令:凡接受安禄山伪官爵的唐朝故臣,都要解下头巾,光着脚站在含元殿前,自我捶打胸口,叩头谢罪。周围站着全副武装的士兵,并让百官站在台上观看。及洛阳降官被送到长安后,崔器仍命令他们到朝堂上请罪,程式一如前事,然后把他们分别关押在大理寺和京兆狱中。至此,崔器又上奏说:
“那些投降叛贼的官员,背叛国家,跟随伪朝,按律应该处死。”
唐肃宗欲从其议。时为京兆尹的李岘认为:“叛贼攻陷两京,天子南巡避难,人人各自逃生。这些投降的人都是陛下的亲戚,或为功臣子孙,现在一概以叛国罪处死,恐怕有违宽恕仁厚之道。而且现在河北尚未平定,故臣陷入叛贼者仍然很多,如果宽恕大部,就能开启现在仍陷于叛贼之地者悔过自新的道路;如果全部处死,那些人见自新无路就会死心塌地地追随叛贼。《尚书》说:‘首恶必办,胁从不问。’崔器等墨守法律条文,不能从大局出发,不顾客观现实,实不可取。请陛下慎重考虑。”
群臣们争论了好几天,肃宗最后采纳了李岘的意见,分六等惩处:恶大者斩首示众,次者赐自杀,再次者重打100棍,余三等或流放,或贬官,或降级。十二月二十七日,斩张均等18人,赐陈希烈等七人自尽,流放张垍等多人。
且说那些身陷叛贼的唐朝故臣,在安庆绪从洛阳退出时又有一部分被挟至相州,他们在相州初闻广平王李豫入洛阳后对故臣一律赦免,并释放了陈希烈、张垍等,无不欢喜雀跃,悔恨流泪,思求自新;后来又听说严加惩处,众心复又动摇。萧华时在魏州,上书肃宗,尽言其事,且称史思明将再反。肃宗闻奏,自语道:
“朕之大事,几乎被崔器所误。”
于是,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十八日,颁诏:凡两京陷贼官员,三司推究审察没有结论者一律释放,前此已经结案被贬官、降级者处置不变。不出月,史思明再度反叛。
自收复东都洛阳以来,朝廷以兵马副元帅郭子仪镇守河南。
萧华在魏州暗中与郭子仪秘密联络,不停地通报河北的情况,故而郭子仪对他颇为倚重。
乾元元年九月间,朝廷发九节度使之兵征讨河北。十月初,郭子仪从杏园镇(今河南汲县东南,旧为黄河渡口)渡过黄河,拔卫州(治今河南汲县),围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分兵取魏州。官军渡过黄河之初,萧华在魏州派人与郭子仪联络,约定当官军到来时他在城里做内应。不料事情被安庆绪的党羽察知,将萧华逮捕入狱,严加拷打,其家人也被关押起来。
郭子仪侦知此事后,立刻分兵攻取魏州城。十一月初,魏州城被攻破,官军从狱中救出萧华及家人,去掉枷锁,治疗伤痛,准备送到郭子仪营中。魏州人两年多来深感萧华的恩德,使州民在战乱之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纷纷前来探视慰问,得知他将离去,极力挽留。萧华非常感激百姓和士绅的情谊,对人们说:
“萧华不幸,时逢乱世,身陷叛营,乃国之罪人,苟且偷生,无容见先人,有负皇恩,别无他计,只能为国保民,以雪耻赎罪于万一。今魏州脱离贼属,萧华自当回朝,自愿接受惩处。”
说罢已是泣不成声。魏州士绅也为之流泪,组织市民蜂拥见官,跪请仍留萧华治魏州。官军将领秉报郭子仪,郭子仪又飞奏朝廷,详言萧华的遭遇和民愿,萧华也上表请罪。唐肃宗见到郭子仪、萧华的两份奏表,颇多感慨,回忆起自己为皇太子时,萧华之父萧嵩为太子太师的那些岁月。肃宗非常亲敬萧嵩,也知萧华颇有才学,更感念萧华身陷囹圄而能思报国恩,当即传诏,任命萧华为魏州刺史,命来使飞传河北。就这样,萧华得以继续留在魏州,州民闻知奔走相告。
郭子仪等围攻安庆绪于相州,多日不下。安庆绪在相州向范阳史思明求救,并且愿意让帝位给他。史思明尽发所辖13万兵马,分三路救援相州:一路出邢州(治今河北邢台)、洛州(治今河北永年县东南永年),一路出冀州(治今河北冀县)、贝州(治今河北清河县西北),一路出洹水(县名,治今河北魏县西南)到魏州。郭子仪怕萧华再次身陷贼手,急忙飞奏请以崔光远接替萧华镇守魏州。当年京城长安失陷,京兆尹崔光远也身陷贼手,被任命为伪京兆尹,但不久他就出逃,投奔肃宗的行宫,现为征讨河北的九节度使之一的河南节度使。
十二月初五,肃宗下敕书,任命崔光远兼任魏州刺史。郭子仪派人把萧华接到自己的营中。时年郭子仪62岁,萧华约50岁。萧华见到郭子仪,慌忙跪倒叩拜,流泪不止。郭子仪忙上前扶起,望着萧华半天不语,良久才说道:
“久闻萧公才名,今一见果然仪表非凡,颇有老相国之风采。”
原来郭子仪年轻从军,32年前,即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萧嵩出任朔方节度使时他才30岁,曾在萧嵩帐下为小校,对萧嵩的风姿和气度极为敬服,萧嵩对他也极为赏识。可萧嵩在朔方任上仅一年便迁任河西,这使郭子仪在好多年里一直引为憾事。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后,萧华出任兵部侍郎,郭子仪为天德军节度使兼九原郡(治今内蒙五原县西南黄河北岸)太守,始闻萧华之才名,可始终未得晤面,故而今日一见也颇为高兴。二人对饮畅谈,相见恨晚。
萧华把家眷送往京城,自请在军中效命。次年三月,官军在相州兵败,退还河南,郭子仪奉诏留守洛阳,萧华被召回京城。不久,郭子仪也被召回朝廷。
萧华回到京城长安后,仍有人议论他投降叛贼,有违国恩,应当惩处。肃宗本不想追究,但迫于少数人的压力,便对萧华降职处置,任命他为代理秘书少监。而萧华为人谨慎持重,方正典雅,颇有其父之遗风,深为士人称道,肃宗也亲敬之。不久,郭子仪被召回京城,又在肃宗面前盛赞萧华,于是,萧华被正式任命为尚书右丞,很快就擢升为河中府尹兼河中节度使。
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二月,萧华在河中任上不到一年,就被召回朝廷,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当朝的宰相。
当时在朝为宰相者五人:
三公:太尉 李光弼
司徒:郭子仪
司空:王思礼(五月卒)
宰相:侍中 苗晋卿
同平章事:萧华(中书侍郎)
时李光弼、王思礼虽封为三公,可他们二人统兵在外,参议朝政的宰相实仅郭子仪、苗晋卿、萧华三人。萧华又荐吏部侍郎裴遵庆。四月,以裴遵庆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除此之外,掌握朝政的还有一个人,他就是宦官李辅国。后来萧华就是因得罪了这个权宦,任宰相仅一年多就被罢相。
中、晚唐“宦官政治”的序幕,是在玄宗李隆基时开启的。高力士等宦官,深得玄宗宠信,权倾朝野,但他们都能忠心奉君,对朝政的危害并不大;宦官专政是从肃宗李亨朝正式开始上演的,李辅国则是宦官专政的第一人。
李辅国本名“静忠”,改名为“护国”,再改名为“辅国”。少时以阉入为闲厩养马的小宦官,相貌丑陋狰狞,略通文书和数算。玄宗朝,在大宦官高力士手下当差,年四十余,高力士命其掌管厩中帐簿。王鉷为闲厩使,用其掌管饲料收支,由于他能堵住漏洞,惩治欺骗,减少损耗,养马的粮料得以确保,故而军马膘肥体壮。王鉷欣赏他的才干,就将其推荐给当时为皇太子的李亨,就这样入为东宫宦官。
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唐玄宗在逃往成都避难的途中,行至马嵬驿,将士饥饿怨恨。龙虎大将军陈玄礼等认为祸起杨国忠,想杀掉他,便与东宫宦官李辅国秘密商议。李辅国极力赞成,于是定策,转奏太子李亨。李亨犹豫不能决,李辅国苦言劝说。后果然杀杨国忠及杨氏姐妹,又逼玄宗赐死杨贵妃。
当时,地方百姓请求玄宗不要西去。玄宗率队先行,留下太子李亨去安慰那些百姓。数千民众又围住李亨,请太子留在关中,组织民众抗敌。李亨因没有圣意而不敢同意,悲哭着欲西追玄宗。李亨之子、建宁王李倓和李辅国拉住李亨的马笼头,劝谏道:
“逆贼反叛朝廷,进犯京城,天下分崩离析,如果再失去民心,何以复兴!今殿下随皇上入蜀,如果敌人烧毁栈道,那么中原大地就拱手让给叛贼了。人心离散后就难以凝聚,再想回到关中就办不到了。殿下不如留在关中,召集防守西北边境的郭子仪、李光弼,合力东讨逆贼,收复两京,平定天下,使国家转危为安,然后迎接皇上,此乃孝道中之大孝!何必追随在皇上身边,只尽冬温夏凉的小孝呢?”
广平王李豫(时名李俶)也劝父亲李亨留下,民众也拦住李亨的马头不让走。李亨命李豫飞报玄宗。玄宗说:
“此乃天意啊!”
将后军2000人和飞龙厩的好马留给太子,并晓谕将士们说:“太子仁厚孝顺,足承帝业,诸位爱卿要尽心辅佐,勿失朕望。转告太子,尽管专心军务,不要挂念为父。”
李亨闻听后号啕大哭。玄宗又派人把东宫的内人送来,并宣旨欲传位给李亨,李亨坚辞不受。七月,李亨到达灵武,李辅国劝李亨即皇帝位,以安天下人心士望。李亨不肯。李辅国就私请其他文武官员上表劝进。于是灵武众官一齐上表,请太子遵奉玄宗在马嵬驿时的旨意。“表连五上”。李亨这才同意了,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是为唐肃宗。于是,肃宗对李辅国更加亲近信重。赐名“护国”,授为太子家令,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使其专掌机要,凡四方奏报、御前符印、军令,一以委之。李辅国虽然内心龌龊,气量狭小,可行事谨慎守密,故能得肃宗信重。加之他多年来一直持斋吃素,政事之隙则手持佛珠,常为僧行,行事还不敢放肆。朝臣皆被他的假相所欺蒙,认为他柔顺善良,故而毫不疑忌。肃宗再授他为太子詹事,又改赐名为“辅国”。
肃宗还京后,又加授李辅国为殿中监、少府监及闲厩、五坊、宫苑、营田、裁接总监使,兼陇右群牧、京畿铸钱、长春宫等使,封成国公,实封500户。
唐代官制,殿中监又称省,其长官名监,为从三品。殿中监专管皇帝乘舆、服御等,下设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六局;少府监也为从三品,从属有中尚、左尚、右尚、织杂、掌冶五署及诸冶、铸钱、至市等监。李辅国既得肃宗宠信,日侍帝侧。散朝以后,朝廷百官包括宰相有事要见皇上奏报,首先要通过李辅国的准许,否则就见不到皇上。李辅国日常在大明宫的银台门受理政务,凡州县狱讼、三司弹劾及拘捕、流放、降职,皆以私意判处,并假称皇上旨意,而肃宗根本不知道。肃宗有诏书颁下,得需李辅国签发后才能施行,群臣无人敢提出不同意见,更谈不上驳斥退回。每出行,有武士300人护从,宫中嫔妃、王孙都不敢称其官职,皆以“五郎”呼之。宰相李揆每见李辅国,皆以子侄礼侍之,称之为“五父”。肃宗又亲为其赐婚,选择名门之女嫁之。自肃宗在灵武即位以来,即委命李辅国专掌禁军,特赐其在皇宫内设宅居住。宦官专典禁军,自李辅国始。
太上皇李隆基自蜀中还京后,一直在兴庆宫居住,其左右皆以李辅国性行微贱,暴贵用事,所以都不喜欢他。李辅国对此极为愤恨,欲寻找时机尽去太上皇的左右。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七月间,当时太上皇经常在陈玄礼、高力士等老臣的侍奉下登上长庆楼,过往的士民总是瞻仰朝拜,高呼万岁,太上皇也常在楼下设宴赏赐他们。于是,李辅国就对肃宗说:
“太上皇住在兴庆宫,天天和外面的人交往,陈玄礼、高力士常在一起密谋一些将不利于皇上的事情。现在禁卫皇宫和京城的六军将士,都是在灵武拥立陛下的功臣,所以人人惶恐。臣无论怎样解释也没有用,不敢隐瞒不报。”
肃宗含泪说:“太上皇待下仁慈,可怎么会容忍这样的事情呢?”
李辅国乘机建议把太上皇接到大内来住,以此杜绝他与外人接触交往。肃宗不准。时兴庆宫有良马300匹,李辅国假借肃宗的旨意全部调走,只留下10匹。又命令六军将士叩拜哭号,请迎太上皇移居西内,可肃宗仍然不准。李辅国不免心中恐惧起来。恰逢太上皇身体不适,他再一次假借皇上的旨意,率500兵士赴兴庆宫,谎称奉皇上旨意,迎请太上皇入西内散心。太上皇没想到他胆大妄为到如此程度,毫不怀疑地随之动身。当行到睿武门时,500武士突然拔刀拦住道路,李辅国在马上启奏说:
“皇上因兴庆宫低洼矮小,特迎太上皇迁居宫内。”
此言一出,70多岁的太上皇惊慌得差一点从马上落下来。高力士怒斥他不得无礼,喝命他下马,又对武士们宣达太上皇的口谕说:
“各位将士,太上皇问候你们可都好吗?不许以兵戈阻拦太上皇圣驾!”
李辅国滚鞍下马,众武士收起兵刃跪倒叩拜,高呼万岁。高力士又喝斥李辅国同他一起为太上皇牵马,保护太上皇起驾西内,入居甘露殿。李辅国在甘露殿只留下老弱侍卫几十人,陈玄礼、高力士等旧日宫人、侍臣及所有侍卫均被调走。当天,李辅国便同六军大将穿着白色衣服一起去见肃宗请罪。朝廷大臣闻之无不愤恨,兵部尚书颜真卿带头率领百官上表,请问太上皇的起居饮食。李辅国便奏请肃宗,把颜真卿贬为蓬州长史,将高力士等流放,将陈玄礼罢归老家。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即萧华出任宰相半年后,肃宗又加任李辅国为兵部尚书,使其总掌天下军事,原官如故。在他到兵部上任那天,群臣都去欢送,由皇上的御厨房为他备办酒宴款待众人,太常寺的乐队为其奏乐。而太上皇自被李宦迁居甘露殿后心情忧闷,至此病体日重。
肃宗性本仁孝,至此渐有悔意,加之李辅国骄横放纵日甚一日,肃宗极为憎恨,欲杀之以谢太上皇,可又顾及李宦手握兵权、典掌禁军,未敢草率行事,迟迟未能下决心。李辅国的权力欲不断膨胀,竟然向肃宗求为宰相。肃宗心中极为厌恶,嘴上却说:
“以你的功劳,授予什么官也不为过,只是朝中有声威的大臣不同意怎么办呢?”
李辅国就暗示尚书左仆射裴冕及萧华等人,让他们主动推荐,萧华深恶之。肃宗私下召见萧华说:“李辅国要求出任宰相,爱卿以为可乎?”
萧华沉默以对。肃宗问之再三,萧华仍是一言不发。肃宗笑道:“爱卿不言就是以为不可了!”
“陛下既然以为不可,何必再问臣下呢?”萧华这才说了一句话。”
“朕当然以为不可。我朝几时有过阉人当宰相的?”
“陛下圣明!我朝自建国以来,不仅未见宦官当宰相的,也没有见过当兵部尚书的,也没有见过掌管禁兵的……”
未等萧华把话说完,肃宗便又说道:“朕已知过,只是急切之间难以行事,待朕从容处之。眼下是阻止他当宰相,据奏他已让裴冕等联名荐举他,如果真是这样,就不能不让他做了。”
萧华当即说:“此事臣下去办,决不让裴冕他们上表保荐。”
肃宗说:“爱卿若能如此,朕就放心了!”
萧华拜别皇上,匆匆出宫,当即就去见裴冕。二人寒暄一阵,萧华请退去左右,从容问道:“外间传闻,裴公将与诸公联名上表,推荐李辅国做宰相,何以独不告知萧某?”
裴冕愤愤道:“萧公何有此言?他有此心可裴某却无雅趣。我的手臂可断,他想让我请他做宰相绝对办不到!”
萧华连忙起身道歉,复又畅谈多时方去,当即入宫奏报。肃宗十分高兴。不久,李辅国就详知此事,对萧华恨得咬牙切齿,屡次在肃宗面前构陷萧华,欲罢除之。肃宗知其意,不为所动。李辅国一时无法,从此怀恨在心。
次年即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三月间,唐肃宗病情沉重,李辅国扼守宫门,群臣都不能进见。李辅国对肃宗说,萧华在朝中专权,再三请求免除萧华的宰相之职,皇上不同意。于是他就在二十九日,假传皇上的旨意,罢萧华为礼部尚书。
四月初五,太上皇李隆基驾崩,享年78岁。
四月初七,命太子李豫代理朝政。张皇后欲除李辅国而废太子;十六日,以皇上的名义召太子入宫。事情泄露,李辅国中途劫持太子不让他入宫,夜里带兵入宫,假借太子有旨,迁皇后别宫居住。当时皇后在长生殿,李辅国强迫皇后出殿,连同其左右几十人都幽禁在后宫。宦官和宫女吓得四处逃窜,肃宗在惊惧中于十八日驾崩。李辅国当即在宫中杀死皇后及越王李係、兖王李僩,然后迎立太子李豫入宫,是为唐代宗。
五月初四,唐代宗任命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十四日,贬礼部尚书萧华为峡州(治今湖北宜昌)员外司马。南衙、北衙的第一次较量,以南衙宰辅的失败、北衙宦官的胜利而告终。从此,唐朝正式进入了宦官专政的“宦官政治”时代,持续长达百余年。
萧华到达峡州后,不久就病死在那里。唐宣宗李忱大中二年(公元848年)七月,宣宗颁诏,寻求唐开国以来因种种缘故被诬陷的功臣37人的画像,续图“凌烟阁”,以褒奖有功。在这37人中,就有萧华,此时,距萧华被贬时已约85年。
萧华有二子:萧恒、萧悟;恒子萧俛、悟子萧仿,后皆登相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