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注社会底层

关注社会底层

时间:2023-1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六朋绘画的一大特色在于关注社会底层。在其关注的人群中,盲人是其经常入画的题材。苏六朋读到此文后随即创作了同样一幅《群盲评古图》。其实袁枚和苏六朋所讽刺之怪现状何止古代。这说明以盲人为主题的绘画至少在乾隆时代已经受到关注。在苏六朋所作的盲人画中,不乏辛辣讽刺之作。这是苏六朋作于咸丰六年的一幅名为《盲人打斗图》的人物画。

四、关注社会底层

苏六朋绘画的一大特色在于关注社会底层。他将以前在文人画家中不太容易入画的寻常百姓及其相关生活写入画中,成为岭南画史上现实关怀的杰出代表。在其关注的人群中,盲人是其经常入画的题材。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1716—1797)在他的《随园诗话》第十二卷里记载:“有人画七八瞽者,各执圭、璧、铜、磁、书、画等物,作张口争论状,号《群盲评古图》。其诮世也深矣。刘鸣玉题云:耳聋偏要逢人聒,足跛转喜登山滑。可惜不逢周师达,眼珠个个金篦刮。”这里提到的刘鸣玉,字封山,号凤岗,为浙江山阴人,长于写诗及绘画篆刻,有《梅芝馆诗集》行世。他在这首讽刺诗里,为《群盲评古图》的内在涵义作了诠释。苏六朋读到此文后随即创作了同样一幅《群盲评古图》。随后的十余年间,他共创作这类画不下二三十幅,其内容大同小异,足见其对《群盲评古图》的自得之情与对其独特寓意的浓厚兴趣。澳门艺术博物馆和广东省博物馆就各收藏着其中一件。广东省博物馆藏《群盲评古图》正如袁枚《随园诗话》中所描述的一样,所绘七八盲人煞有介事地为人鉴定评论古物,有执书画者,神情专注;有托青铜器者,反复摩挲推敲;有拿陶瓷者,手摸耳闻……鉴者、观者均严肃认真,未尝稍懈。作者对于那些不懂装懂、欺世盗名之人可谓竭尽鞭挞之能事,其讥讽世态之用意已非常明显,具有早期漫画的情态。其实袁枚和苏六朋所讽刺之怪现状何止古代。今天之鉴定界,诓世欺人者大有人在。不独鉴定界,其他领域又何尝不是如此。

有趣的是,近人郭沫若读到袁枚诗话后却有另一番理解。在他《读随园诗话札记》中这样写道:“画是讽刺,而诗则直以残疾为嘲弄对象。此等诗何可取,而揭出之于《诗话》耶?可见刘鸣玉为人刻薄,而袁枚也不忠厚。我为残疾者鸣不平。答之以诗,题为《群盲评瞽》。诗曰:笑人跛瞽笑人聋,不识群盲正指公。眼盲心有不盲者,心盲金篦何为功?”郭氏是从尊重人权与众生平等的角度去认识此图与刘鸣玉的诗,反映出一位浪漫主义诗人的情怀,自然无可厚非。不过,如果都从这个角度去看问题,我们的很多成语或俗语,如“盲人摸象”、“盲人瞎马”、“盲者得镜”、“盲者失杖”、“瞎子摸鱼”等等,也就失去了意义,而当初发明该词语和后来传播的人不是“为人刻薄”便是“不忠厚”了。

苏六朋作了《群盲评古图》后,在当时也有人对他的讥讽世事提出了异议,所以他在道光十四年(1834)从正面画了一幅关于群盲的人物画《盲人聚唱图》(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在这幅被作者自认为是与《群盲评古图》反其道而行之的画卷中,苏六朋开宗明义地题写道:“余前曾作《群盲评古图》,见者叱嗤余讥世。今日隐樵拉余出北门,登锦石山。树下有数盲者,老少相聚,弦索参错而歌,隐樵谓此可作《群盲聚唱图》。夜归灯边谈次,恕修兄以纸促笔成之,觉与《评古》又别一趣也。世人当不复嗤余矣。因并记之,时漏已三下。甲午十月二十有二夜,南溪渔者苏六朋。”从题识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幅以写实为主的风俗人物画。画面上显示,一盲者边弹古筝边唱,一人合拍地敲击手中木板,一人弹着琵琶,一人弹着阮,一人拄着竹竿静心聆听,另两人分别坐在阮与琵琶旁边当听众,还有一人用手杖敲打着地面匆匆地往这边厢赶。整个画面除了一桌、五椅和茶壶、小杯之外,再无任何衬景,苏六朋经常是以这种手法集中体现盲人之各种情态,所以,很自然地,他们的自得其乐、陶醉于歌的惬意表情便生动地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这是很多正常人也无法得到的一种来自于心灵的享受。在画幅的右侧,尚有两人题诗,为此画作了进一步的诠释。其一为西樵山人邓兰所题,诗曰:“休从世上辨妍媸,尽日赓歌各擅长。白云阳春须记取,只今犹自遏云樑。”其二为作梅(姓名待考)所题,诗曰:“悟空色相懒开眸,聚首弦歌兴未休。翻笑纷纷名利客,空劳心力日追求。”两诗均从不同角度对于群盲聚唱这样一个场景作了更深入的注解,尤其是后者的“翻笑纷纷名利客,空劳心力日追求”句,对好求名利之人作了讽刺。由此足见,眼盲不要紧,关键在于心不要“盲”。苏六朋的同时代人陈起荣(号奎垣,番禺诸生,著有《如不及轩诗草》)写有一首《题林丹池瞽目图》:

人心更比蜀道危,魑魅鼠迹纷东西。

举世聩聋若无睹,志士扼腕空嗟咨。

林君愤俗抱孤志,绘就丹青寓深意。

颇类长康不点睛,盲目尚与盲心异。

目不忍见耳不闻,混沌自足完天真。

举足趑趄兢且慎,冰渊未敢轻投身。

囊琴不许寻常听,知音寥寥谁共证。

铜钲欲代木铎鸣,虽善不尊知罕信。

我观此图心恻恻,抚轴低徊神眩惑。

其中“目不忍见耳不闻,混沌自足完天真。举足趑趄兢且慎,冰渊未敢轻投身”句可作为对苏六朋所画之盲公图的极好注解。

有意思的是,乾隆时期的宫廷画家金廷标(?—1767)也画过类似的盲人聚唱图,虽然所画风格与苏六朋迥异,但题材与构思是一致的,都是画乡间野地的盲人聚在一起说唱,听者亦是村夫走卒。最有意义的是,这样一幅以下层社会为主题的人物画,身为皇帝之尊的乾隆居然在其上题识曰:

瞽目先生小说流,稗官敲钵唱街头。

村翁里妇扶携听,傥为欢欣傥为愁。

与金廷标同时的扬州画派主要代表画家华岩(1682—1756)也画过一幅类似的《瞽人说书图》(上海博物馆藏)。这说明以盲人为主题的绘画至少在乾隆时代已经受到关注。

苏六朋所画与《群盲评古图》不同意境的以盲人为题材的作品尚有道光十六年(1836)所作的《二瞎图》(广州艺术博物院藏)。该图描写两位拄着手杖行立的壮年盲人的形象,虽然两人由于生理原因不能享受和正常人同样的生活,但从其深锁的眼睛与嘴唇的表情中,我们能体验到一种气宇轩昂的自信和不屈于境之生命意志,或者这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身残志坚”的苏六朋版本。

在苏六朋所作的盲人画中,不乏辛辣讽刺之作。他画几个盲人聚集在一起,二人互相扭打,一人抱着另一人作角斗状,另一人则把持不住,欲仆地,第三人则在二人中间极力劝解,三人赖以行路的竹棍横七竖八地扔在地上;三人之外,另有一盲人怀抱婴孩指着三人,似乎在大声说着什么,而身旁的一少年作惊恐状一边拄着竹竿,一边用衣袖擦拭眼睛,显然是被大人们激烈的打斗吓得哭了起来。这是苏六朋作于咸丰六年(1856)的一幅名为《盲人打斗图》(广州艺术博物院藏)的人物画。因为整个画面没有任何的衬景,留白处竟占画面的三分之二强,所以打斗的场景也就显得极为抢眼。最有意思的是苏六朋在画的右上角的题诗:“狼藉如他亦异常,两无调护变参商。近来世事何堪闻,同类文人各诋伤。”这首诗将该画之用意点画得淋漓尽致。自古文人相轻、相互诋毁的丑态通过盲人们的打斗体现出来。站在旁边的妇孺或哭泣,或呵斥,而自以为清高不凡的此类文人们实在是连妇孺也不及。澳门艺术博物馆也收藏着一幅苏六朋的同题画,不过画中题诗并未直指文人,但却与前作有异曲同工之处:“斗从何事起,斗到何时止。人生无百年,光阴迅速耳。何必较输赢,英雄安足恃。此作有杀机,亦偶遣兴耳。”苏六朋谓“此作有杀机,亦偶遣兴耳”,或许是另有所指,不过这样一幅讽刺当代的漫画人物,是极容易招致麻烦的。时至今日,这样一幅讥讽时弊的画作仍然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为盲人写像之外,苏六朋还为瞽乐师谭三造像。

谭三是活跃于清嘉庆、道光年间的著名声乐师,生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广东开平人。一说为广东南海人,大概由于长期流寓广州、南海,故《南海县志》收录之,后人据此定其籍为南海,实误。谭三出生后十五天即眼盲,性聪敏。在十二岁时深感盲人多以星卜算卦谋生,不愿自己与之争衡,遂专心学艺,独出心裁。他苦心学乐部,苦练数年,终于学成一技,即置身于锣鼓、箫管、琵琶等十数种乐器中,以两足击大鼓,或以右趾敲小鼓及小锣,左趾钳钹或响板,肘夹一槌,顺撞大锣,口中能唱出生、旦、丑、净等各种腔调,集众乐而和之,手舞足蹈,一身无暇。即使让数人如此合作,也难达到像他这样协调的节拍。当时有贵公子用一把大椅子将各种乐器置于其中,谭三坐在上面演奏,然后叫人将椅子抬着张灯结彩游于街市,金鼓齐鸣,观者如堵,称为一时绝技。当时的文人、画家都喜欢和他交往,并分别为其作传或造像。道光十一年(1831)仲春,时年已七十六岁的谭三到著名书画鉴藏家叶梦龙(1775—1832)的友石斋中演戏,自言“学技以来,迄今六十余载,所历各郡,莫不惊为神异”。当时广东的另一著名人物画家蒋莲也在场,感其艺,为他画了一幅立轴画像。南海梁玉森(蔼俦)还专门写诗歌咏其人其艺:

万口争传锣鼓三,我尝遇之羊城南。

目成双瞽足半跛,锣鼓绝技三独谙。

嗟哉巧妙乃至此,一身可当数人使。

金石丝竹凡八音,考击吹弹兼众美。

箝以足趾挥以肱,动摇四体纷纵横。

大宫小徵百不谬,北调南腔俱有情。

是时春半风光暖,观者心怡听意满。

剧钱敛毕众音成,三乃整衣道情欵。

少年二十三十时,绝技会邀显者知。

当筵一曲酬无数,黄金散入千娥眉。

迄今人事沧桑变,乞钱日逐街坊遍。

沦落谁怜叶律郎,姓名突入奇能传。

我闻三语笑口开,尔今惆怅胡为哉。

古来才大难为用,何况区区薄技供嘲咍。

君不见

江州感遇青衫湿,浔阳秋月琵琶哀。

苏六朋亦被谭三的绝技及其为人所感动,为其绘《谭三献艺图》。该图为广州艺术博物院所藏《市见小品册》中之一。所绘谭三坐于席上,口吹乐器,手敲铜锣,双脚则各夹一根木棍击打着小鼓,悠然自得,一派和谐与欢快的气象。苏六朋自题诗曰:“此盲妙技世无有,脚鼓肘锣不住手。膝板鼻箫相与清,摘阮沙喉歌折柳。”对谭三的技艺给予高度的评价。全图悉用淡色和水墨画成,线条简洁、洗练,将谭三演奏的姿态情状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在画的对开处有苏六朋的好友鲍俊(1797—1851)题诗曰:“五官并用亦聪明,贵者无如贱者精。堪笑封侯徒有骨,输他巧技久留名。”也是对谭三及其才艺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一个出身卑微的、身处底层的盲人能凭一技之长赢得社会尤其是文人的广泛敬重,也是不易的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