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朝杭州六和塔高僧是谁

宋朝杭州六和塔高僧是谁

时间:2023-0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为纪念他,便在此处建塔,命名为“六和塔”。六和塔名字的得名还有好几种其他说法,有人说是东西南北天地六方之合,也有人说是战国时六国联合抗秦,当时苏秦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六国在此结盟,为纪念此事而取名六和塔。六和塔的外观及内部结构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已经站在古塔前面。六和塔占地0.8公顷,塔高59.89米。六和塔建于公元970年,后由于战乱毁于一旦,当时任六和塔院开化寺主持智昙大师决定重修此塔。
六和塔_华东导游实战宝典

六和塑像

  各位团友,不知大家是否知道我们杭州有“东南佛国”之称,而这个称呼是从吴越国开始的。很难想像,吴越国君为什么会对佛教有那么大的热情。我们只知道,那时候,光是一个杭州城就修建了两百多家寺院和一百多座佛塔。六和塔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建造起来的。

  公元911年,当时吴越国第一个皇帝钱鏐认为这座山为吉祥之地,便建了大钱寺,这就是六和塔的前生。公元970年即北宋开宝三年,当时钱塘江经常泛滥,住在钱塘江两岸的百姓深受其苦。吴越国第五个皇帝钱弘俶非常信奉佛教,他听从延寿、赞宁两位和尚的建议,建造了六和塔,希望借助他的威力来镇压大潮,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弘扬佛法,于是一座九级浮屠便这样建起来了。然而一座木塔怎么能挡得住江潮的侵袭及世间的变迁呢!两宋期间,光钱塘江发生的严重破坏性的大潮就有十六七次,在北宋宣和元年即1121年,杭州爆发起义,方腊率领士兵一路从富阳打到杭州,此塔也难以逃脱厄运。到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即1156年重建,此时改为砖木结构的七层宝塔,如今保存下来的塔的内芯便是当时的原物。后又经过几次的毁建,现在塔的外延是清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的原物,大家如今能看到如此完整的六和塔,还应归功于解放后政府对该塔的三次大修。

  可能有的团友会问:“为什么此塔命名为‘六和塔’呢?”

  大家如果想知道缘由,请跟我往这边走。大家眼前看到的这座汉白玉雕塑便和此塔之名密切相关。这位手持石块怒目而视的小孩叫“六和”,他是古代住在钱塘江边的一个渔童,传说当时钱塘江里住着一个性情暴躁的龙王,总是把潮水弄得涨落不定,沿江两岸的百姓整天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小六和的父母也都在水灾中丧生,于是他发誓要和龙王斗争到底。于是六和带领当地的百姓一起用石块填江,石块把龙王水晶宫的一角给砸坏了,龙王吓得忙跑出来和“六和”议和。从此龙王再也不敢让潮水横冲直撞。两岸的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人们为纪念他,便在此处建塔,命名为“六和塔”。六和镇江的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虽然这只是民间故事,但也反映了当地百姓战胜邪恶和改造自然的勇气。

  当然六和塔真正得名并非如此,它取自佛教“六和敬”之说,“六和敬”是僧侣团结共处的六个方面,分别为: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争,意和同悦。其含义即要大家团结相处,所谓家和万事兴!六和塔名字的得名还有好几种其他说法,有人说是东西南北天地六方之合,也有人说是战国时六国联合抗秦,当时苏秦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六国在此结盟,为纪念此事而取名六和塔。虽然得名众说纷纭,但其高大雄伟的气魄早已深深印入人们的脑海。

六和塔的外观及内部结构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已经站在古塔前面。六和塔占地0.8公顷,塔高59.89米。大家现在可以数一数该塔有几层?对了,十三层。然而它内部只有七层,六层为封闭,取自佛教中的“七明六暗”。这塔共有八面为八面玲珑之塔,也有八面临风的意思。每个塔檐上还挂着一个大铁马,每层八个,十三层,共104个。每当微风吹过,便能听到悦耳的铃声,更微妙的是,它能赶走前来栖息的鸟儿,使得该塔免遭鸟屎的侵袭,起到防腐蚀的作用。

  六和塔从外到里分外墙、回廊、内墙、中心小室四部分,沿塔四周设有环型楼梯,共226级可达塔顶。塔内四壁上饰有200方砖雕,雕刻着各种花卉人物、鸟兽虫鱼,体现出南宋风格。1751年,乾隆南巡杭州时曾登临六和塔,并在塔的每层题了一块匾额。第一层为,初地坚固,后依次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网,五云扶盖,六鳌负载,七宝庄严。乾隆是根据佛教中的七个典故一一命名的,足见其对佛理的精通。当时乾隆还题了一块御碑,下面大家请随我一起去欣赏那块乾隆亲笔所题的御碑。

御碑亭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块碑,即乾隆御碑,此碑记载了六和塔的兴衰史,以及当年乾隆游历钱塘美景的切身感受。此碑高4.35米,宽1.5米,字迹清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但可惜的是原碑亭早已毁灭,无从寻找,现在的碑亭是在原址的基础上于1997年重建的。

智昙大师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座古铜色的大师铸像,是南宋开化寺主持——智昙大师。六和塔建于公元970年,后由于战乱毁于一旦,当时任六和塔院开化寺主持智昙大师决定重修此塔。他不辞辛劳,到处化缘求财,经过整整12年,终于筹得款项,使六和塔在绍兴23年即公元1153年重新开工再建,因而后人为纪念此人,在此塑一铜像。

六和典故

  大家请看,这里有三尊塑像,每尊塑像都述说着与六和塔有关的一个故事。

  大家请看这第一尊为“钱王射潮”,钱王就是吴越国的第一位国君钱鏐,他是浙江临安人。传说他出生的时候“红光满室,后庭一片兵甲声”,中国古代人都相信贵人降临是有征兆的。可惜钱鏐的父亲钱宽乃乡野村夫,不知道吉人天相,要将他抛弃在井中,全仗阿婆收留,所以他小名叫“婆留”。现在临安还有“婆留井”遗迹。

  因为家境贫寒,钱鏐曾以贩卖私盐为生。后来他投入董昌部下,屡建军功,逐渐升迁。

  戎马起家的钱鏐逐步统一了吴越一带十三州,雄踞一方。公元896年钱鏐被提拔为节度使。902年他被封为越王,904年又被封为吴王,907年,干脆两个王加在了一起,封为吴越王。923年建立了吴越国,相传三代五主。

  钱鏐是在马背上打下了江山,但马背上打下的江山不能再在马背上管理。钱鏐的角色转换是非常成功的。当时两浙共有十四州,他奉行一条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发展经济,修理海塘,网罗人才。在混战割据的局势下,吴越富庶甲东南。特别是他修筑捍海石塘、治理太湖,开凿灌溉渠道,疏浚西湖,建设苏州、杭州城,开拓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景,奠定了浙江粮仓——杭嘉湖平原的坚实基础。

  这尊塑像所描绘的是钱鏐在修筑海塘时发生的故事。

  公元910年,钱王开国才三年,江潮为患,钱王发动了民工二十万人修筑海塘,但在修筑海塘时边修边塌,当时的人都是相信神灵的,钱王也不例外。当时钱王向天祈祷,又向潮神胥公祠祈求,还写了一首诗投到海里,希望能寄到海神那里。钱王可以说是相当虔诚了,天神、海神和潮神都求了个遍,但是潮水却照样潮涨潮落。于是钱王也发怒了,便有了钱王射潮这个故事。

  农历八月十八潮神生日那一天,钱王率领一万名弓箭手埋伏了起来,等潮水来的时候万箭齐发,射死了潮神,也修好了海塘。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造了一尊塑像于此。并把此塘称为钱塘,把此江叫作钱塘江。

  钱王修海塘是造福人民的一大历史功绩,文天祥都曾赞叹:筑塘射潮,非止一时之保安,实有千年之公德,洵堪百世之楷模。

  接下来这尊是“鲁智深圆寂”。这位壮实的和尚就是水浒英雄花和尚鲁智深。他随宋江进军杭州,驻军六和塔。一天夜里,他突然听到战鼓阵阵,以为是敌军入侵,他一下子跳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冲出禅房。众僧吃了一惊,都来问道:“师父要到哪里去?”鲁智深回答道:“我听见战鼓响,要出去厮杀。”众僧都笑了起来,说道:“师父错听了!这不是战鼓响,而是钱塘江潮信响。”鲁智深问道:“什么叫潮信响?”僧人推开窗,指着那潮头,叫鲁智深看,说道:“这潮信日夜来两次,非常准时。今天是八月十五,三更子时潮便来。因为从不失信,所以叫做‘潮信’。”鲁智深听了忽然大悟,说道:“我师父智真长老,曾嘱咐我四句偈言,说是‘逢夏而擒’,我在万松林里厮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我生擒了方腊;今天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于是他焚香沐浴,换了一身御赐的僧衣,坐上禅椅,闭目圆寂了。他在圆寂前还写了一篇颂子:“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这第三尊是“武松出家”。镇压方腊起义武松立下汗马功劳,于是宋江请他一同去朝廷招安,当时武松已经断了手臂成了废人。于是武松对宋江说道:“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已作清闲道人,十分好了。”即使宋江再三劝阻,他都没有动摇,后来在六和塔出家,并老死于六和塔。其实在六和塔去世的还有一位水浒英雄就是林冲,当时林冲患了风瘫,不能治愈,就留在六和寺中,让武松照顾他,后来也是在这里去世的。

  进入六和塔景区后就不时地听到当当的钟声,这些钟声就是这口六和铜钟发出的,此钟高0.95米,重2.3吨,由杭州制氧机厂铸造,于1996年放置于此。钟因塔而命名,希望这钟声给大家带来吉祥如意。

中华古塔集萃园

  各位团友,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更加深刻地体会中国文化的兼容性,近年来在六和塔景区新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华古塔集萃园”。它以不同的比例把中国著名的古塔聚集于此,是了解我国古塔文化的一个极好的场所。

  很多人都认为塔是我们中国土生土长的一钟建筑形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塔起源于古代印度,最早与佛教密切相关,后来随着佛教从古代印度通过西域传入中国。最早是用来保存或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舍利”的建筑物。当时释迦牟尼去世后,留下的舍利由八个国王带走,并在八个地方建塔加以供奉,即专门用来保存舍利的建筑物——佛塔。后来建塔也代表对佛的崇敬和对宗教的崇拜。建塔最盛是在阿育王时,相当于我们的战国时期,当时古印度孔雀国第三个国王为了赎罪,一夜间造了84 000个塔,如今保留下来的还有山奇大塔,以其规模宏大而著称于世。以前的塔并非现在的形式,它成覆钵状,如同一只倒扣的碗,舍利子便放在塔上的一个小方形盒子里,此盒学名叫诃密迦。

  当时佛教向外传播主要有三条路线,而作为佛教建筑的佛塔当时向外传播的也有三条路线。北路,在公元一世纪时,随着佛教的汉化,塔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既带有印度风格又带有汉化风格的塔出现,称为汉式塔。此塔数量最多,造型也最复杂。中路,在公元七世纪时,随着密宗教和苯教的结合,形成新的宗派——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因而也出现了藏式塔和喇嘛塔。南路,又称南传佛教,其塔的类型主要是缅甸式塔,如今只在傣族地区存在。随着塔的汉化,它的作用也不断扩展。在中国塔有登高望远、瞭望敌情、领航引渡、美化河山、弥补山川不足等作用,从而也丰富了塔的内涵。

  中国古塔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类型丰富。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六和塔,它属于最常见的楼阁式塔。这种类型的塔在全国数量最多、分布最。它是印度的苏堵坡与中国的亭台楼阁相结合的产物。大家可以看到楼阁式塔的建筑形象正像大家看到的六和塔一样都是比较高大的。而且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它的外形也有区别,比如北方的楼阁式塔显得粗犷、雄伟;而南方的楼阁式塔则是飞檐翘角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河南,河南登封嵩岳寺塔与六和塔的样子就有很大的不同。它的特点是重重塔檐密集相叠,且不可攀登,这就是密檐式塔。它是在木结构向砖石结构转换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形式。我们杭州孤山的华严经塔也属于这种塔的形式。

  我想大家肯定都看到过北京妙应寺的白塔吧。它的形状似乎有点古怪对不对?它是由塔肚子和塔脖子两个部分组成,它是藏传佛教的一种佛塔形式,称为喇嘛塔,又因为它的外表为通体白色,所以俗称为白塔。

  还有两种塔的形式大家可能比较少见,一种叫作金刚宝座塔:此塔一般有五个小塔共同组成,分别列居五方,代表金刚界的五方佛,也是密宗的代表塔。中间骑着狮子的是大日如来佛,东方骑着大象的是阿众佛,南方骑着马的是宝生佛,西边骑着孔雀的是阿弥陀佛,北方骑着迦喽罗即金翅鸟的是不空成就佛。

  还有一种叫作亭阁式塔,它是传统亭阁与苏堵坡相结合的产物。塔一般成方形或六角形,有时为圆形。如今山东保存了唯一一座双重亭阁式塔,位于长清灵岩寺内,叫慧崇禅师塔。

  我介绍的这几种塔在中华古塔集萃园中都有模型,感兴趣的团友等一下可以进去参观一下。

  大家可以看一下六和塔,看看它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由下到上依次是地宫、塔基、塔身和塔刹。现在我给大家一一介绍一下:

  地宫是中国古塔特有的建筑,一般用砖石砌成,大小与塔形一致。它是中国的丧葬传统与印度埋葬舍利相结合的产物,是用来埋葬佛骨、佛经、舍利以及其他佛教相关物品的场所。

  塔基是地宫之上的部分,作地基之用。唐以前较低矮,唐以后分两大部分:基台与基座。基台较小,没有任何雕饰。基座则起到托住塔身的作用,且较华丽。

  塔身为塔的主体部分,建筑形象多种多样,如楼阁式、亭阁式、喇嘛式等,从塔的内部结构来看,又分中空与实心两种。

  最后部分是塔刹,一般呈尖形或圆形,用砖石或铁铸成,形式多种多样。它是塔的最高部分,梵语叫“刹多罗”,象征着佛土、佛国。因塔刹最高,也意味着佛国的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在建筑上起到收顶结盖的作用,一方面固定塔顶,同时也可防止雨水下漏。

远眺钱塘江

  领略完塔的风姿后,让我们看看浙江的母亲河——钱塘江。它发源于安徽省休宁县六股尖,流经淳安、建德、桐庐、富阳、萧山、杭州、海宁,总长605公里,流域面积达4.88万平方公里。从安徽到建德梅城为上游,称新安江;从建德到萧山闻家堰为中游,称为富春江;从萧山到出口为下游,称钱塘江。

  对于钱塘江,可能很多团友听说最多的还是钱江观潮吧。钱江观潮历时已久,早在汉魏时,海宁盐官一带已经是观潮胜地。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节,潮水以汹涌、多变、惊险、潮高而被誉为天下奇观。人称只有巴西的亚马逊河才能与之相媲美!历来有许多名人对此景赞叹不已,如著名诗人苏东坡就曾经说:“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宋代杭州诗人潘阆也曾吟诵到:“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描绘出极其壮阔的潮势、潮声!以前人人都认为只有八月十八才有潮水,其实不是的,每月的初一、十五前后都有潮水,且来势汹涌。如今看潮更有新花样,有一潮三看之说,分别是碰头潮,即东南两股潮水呈十字形相撞形成,看的最佳点在八堡;一线潮,远看如银线一般过来的潮水,最佳点在海宁盐官。还有就是返头潮,即潮水打击丁字形坝上返回形成景观,最佳点在嘉兴老盐仓一带。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追潮头,一路跟潮水同行,一览大小无数潮头,趣味无穷!

  可能有的朋友会问:“为什么钱江潮会如此汹涌壮观?”这要归结于几大原因,首先是天体的引力,太阳与月亮对地球的吸引;二是杭州湾呈喇叭口地形,从100公里宽的口子一下子缩小到3公里宽的水面上,其拥挤状态可想而知;三是因为江口的沙坝作用,使潮水产生冲撞力;四是由于八月十八也正是台风多发季节,从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四大原因促使钱江潮成了“壮观天下无”的景观,怪不得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驻足一看!

  说完钱江潮,值得一提的还有钱塘江大桥,它是我国近代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双层铁路公路双用桥,由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全长1 453米。当时在钱塘江上建桥人人都说不可能,主要原因是江底的沙又轻又细、且易移动,再加上潮水汹涌,因而根本无法建桥墩。但茅以升教授却采用气压沉箱法、水陆兼并法、上下并进法等一系列工艺,最终建成了大桥,使两脚跨过钱塘江的幻想成为现实。但好事多磨,1937年日本入侵杭州,为了杭州百姓的安危,茅以升亲自指挥炸毁了钱江大桥。直到1947年,又建成并正式通车。钱江大桥有南北引桥和正桥三大部分组成,正桥分十六孔,每孔有67米,北引桥有三孔各长50米的钢拱组成,南引桥含一孔五十米的钢拱。在2000年又重新维修,现桥全长1 317米。钱江大桥的修建不仅是我国桥梁设计者智慧的体现,也是我国人民的骄傲。它方便了南北交通,为推动华东经济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解决了这一带交通滞后的矛盾,同时更为钱塘江增添了一大人文景观,构成了“江、桥、塔、潮”四个合为一体的壮丽景观。

  杭州除了这千年古塔——六和塔外,还有许多名塔。如位于江边闸口的白塔,宝石山上的保俶塔,夕照山上的雷峰塔,灵隐寺的双塔等等。这些塔都建于五代北宋时期,时间相仿,主要是由于当时都非常信奉佛法,想借建塔来宣传佛教,但各塔的类型却各不相同,像六和塔是楼阁式砖石仿木塔,是用来镇压江潮,领航引渡;白塔是石雕形塔;雷峰塔以前是砖体形塔,但重建的是铜塔,它是当时吴越国王钱弘俶为宠妃喜得贵子而建,所以又名黄妃塔;保俶塔则是一座纯粹砖体实心塔,当时是钱弘俶舅舅吴延爽为保佑他平安归来而建的。

  各位朋友,我们在此不仅了解了中国古塔的博大精深,同时还亲眼目睹了这一千年古塔,可谓是收获甚丰。六和塔的游览到此告一段落,我祝愿大家一路的旅程精彩纷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