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
各位贵宾好!在经历了2010年世博会后的今天再讲起上海,我们的心中充满了自豪和骄傲,因为上海已当仁不让地真正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在这个土地面积仅占全国0.06%、人口占全国1%的城市里,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8,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1/11,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1/4。拥有中国最大的外贸港口、最大的工业基地。是集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为一体的国际化大都市,以海派文化为底蕴,成为优雅、浪漫、如梦幻般的东方之都。
历史
都说上海的历史只有百年,但在上海青浦出土的崧泽遗址,其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35年,属于马家浜文化,也就是说六千年前已经有上海的先民们在这里生息了。
上海春秋时为吴国地,战国时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以后又改“扈”为“沪”。后来几经变迁,终于在三国时期在佘山附近固定了下来,并更名为“华亭”。唐朝设县,同时华亭县北部的上海镇也逐渐发展起来。元朝至元二十八年七月,朝廷批准上海镇建独立县。此日定为上海建城纪念日,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于是上海和华亭成为双子城。明代在华亭、上海地区设立松江府。清代设立苏松太道,驻地上海县,管辖苏州、松江和太仓三府州。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1842年,英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将上海列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以后美、法等国也相继在上海强辟租界,那时的上海充满诱惑和各种机会,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由于租界提供了市民免于战乱的侵袭打扰,相对自由安全的环境,加之作为自由贸易港的便利,使得上海各项民族产业得以迅猛发展。也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商贾贵族、文人墨客、革命者各色人等的大量涌入,演绎了一幕幕的恩怨情仇和历史传奇。至20世纪初,上海成为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以及亚洲的金融贸易中心。上海最精彩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东方巴黎、不夜城、远东第一都市等都是形容那时的上海,是名副其实的远东第一金融中心,无论股票、黄金、外汇等金融市场规模全部雄踞亚洲第一。静安寺的“百乐门”舞厅素有“远东第一乐府”美誉。“大世界”则是当时中国最负盛名的娱乐中心,买张票可以逛一天,吃喝玩乐应有尽有,在当时就有不到大世界就没到大上海之说。顶级影院和酒店比比皆是。例如,始建于1928年的大光明电影院,是亚洲首部有声电影的放映地。大放映厅的顶上用灯光装饰出梦幻般的弧型,成为一代代人心中永恒的经典,见证了中国电影百年风云。现在举办中国达人秀的上海音乐厅则是当时世界上音质最好的四座音乐厅之一,从八十年代开始举办的星期音乐会延续了几代人的音乐梦想。二十四层的国际饭店雄踞亚洲第一高楼宝座,俯瞰大上海的百年风云。浦江饭店是亚洲第一座现代酒店,亚洲第一盏路灯亦在此点亮。和平饭店则被誉为远东第一奢华酒店。
1932年1月28日23时30分,日军海军陆战队2 300人在坦克掩护下,沿北四川路向西占领淞沪铁路防线,在天通庵车站遇到中国驻军十九路军的坚决抵抗,“一二八事变”爆发。中国军队在人民支援下浴血奋战,连续击败日军进攻,使敌三易主将,数次增兵,死伤逾万,受到沉重打击。但蒋政府妥协退让,不继派援兵,致守军寡不敌众,防线终被日军从翼侧突破而被迫撤退。后在英、美、法、意等国调停下,中日双方谈判停战。
但1937年8月13日开始,战争再次升级,至11月12日结束的淞沪会战,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10个师28万兵力,动用军舰30余艘、飞机500余架、坦克300余辆;中国投入70余个师的兵力奋起抗敌,全面抗战爆发。中国官兵同仇敌忾,斗志昂扬,以劣势装备与敌人拼搏,毙伤日军4万多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的迷梦,也让上海永远载入了英勇抗战的史册。
抗战时期的上海,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照样是醉生梦死、歌舞升平,但已沦为孤岛。因为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是血与火的全民抗战。在这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每一个中国人都用自己的行动交出了一份答卷,或者是忠义千秋,为国家民族的独立献出鲜血和生命,以泰山般的凝重永远留存后人心中,或者是苟延残喘甚至是助纣为虐,留下千古的骂名和耻辱。是非功过后人自会评述。蔡廷锴、蒋光鼐、谢晋元,这一个个英雄的名字已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
抗战胜利后的上海,国民党穷奢极欲,争权夺利,大肆搜刮民财,短短不到三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百姓徒呼无奈,只能苦苦支撑。蒋经国的“打老虎”,也就是用铁腕整顿经济秩序,似乎一度要力挽狂澜,但最后还是虎头蛇尾成了笑话,无可奈何花落去,江山易主已是必然之势。
1949年5月27日,在攻占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一个多月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了上海。上海解放,成为中央直辖市,陈毅任上海市第一任市长,上任伊始,面对的是你死我活的挑战,上海被叫作大染缸,南京路的香风会吹落红旗吗?共产党能接管好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吗?
一个感人的故事是关于经过浴血奋战入城的战士们的。“不得了,不得了,解放军进来了,全部睡在马路人行道上呢!”这是当时上海市民在1949年5月25日早上走出家门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面对这样秋毫无犯的仁义之师,上海的百姓深深地被感动了。
一群标志性的人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某部第八连。八连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该连于1949年6月进驻上海市南京路执行警卫任务,在解放初期十分复杂的社会情况下,仍然坚持人民军队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及其生活方式的侵蚀,团结人民群众,出色地完成了警卫任务。全连干部战士勤俭节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63年4月25日,被国防部授予“南京路上好八连”称号。命名前,周恩来接见了该连的代表。毛泽东、朱德、陈云、邓小平、陈毅先后写诗题词予以赞扬。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是对好八连官兵的真实写照,直到今天,尽管这支光荣的部队已经搬出了南京路驻防大场镇,但还有很多游客会问起好八连的近况,因为这是整整一代人的关于光荣的记忆。
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1949年6月10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出了两个营的部队和400名便衣公安人员,兵分五路出动,突然包围了位于汉口路422号,号称远东最大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大楼,向正在楼内进行投机交易和其他活动的2 000多人宣布了命令:立即停止一切买卖,不许进出,禁止电话与外界联系,原地等候讯问搜查。各组工作人员迅速进入各房间搜查。许多正当商人经盘查后释放,最后留下250名投机主犯被扣押带走。
这场查封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突击战,霎时传遍上海,震动全国。第二天银元价格便从2 000元猛泻到1 200元。随着银元风波的平息,人民币在上海开始站稳脚跟。物价开始得到控制,百姓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从此始,上海丢掉了远东金融中心的地位直到改革开放,上海开始进入了漫长的计划经济时期。
“我们不但要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还要善于创造一个新世界。”带着这样的信心,共产党开始了对上海的改造,尤其是对当时的民族工商业实行的公私合营,市长陈毅和长期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的副市长潘汉年给上海工商界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陈毅说话有魄力,道理讲得非常清楚。潘汉年在共产党内是有些“小开”气质的人,与工商界打交道非常合适,赢得了很高的威信。其中最典型的对民族资本家的联合就是1957年曾被陈毅誉为“红色资本家”的荣毅仁。荣毅仁是被共产党人的襟怀所感动,成为共产党的忠实朋友,一路坚定地走来,最后在1993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计划经济时代的上海,也给中国留下了几代人的美好回忆,似乎很多都是关于上海的商品的:永久、凤凰牌自行车,蝴蝶、飞人牌缝纫机,红灯牌收音机,上海牌手表,飞跃、金星牌电视机,甚至是一颗小小的大白兔奶糖,一杯浓浓的麦乳精,都是曾经伴随我们成长、伴随我们欢乐的岁月中那遥远的点点滴滴。那时的中国,可能也只有在上海,才会有那相对丰富的物质生活。那时的上海,还有东海、德大的咖啡馆照常营业。王开照相馆能为你留下永远的美丽。过去法租界的霞飞路虽然已经更名为淮海路,却还是留下了浪漫的感觉,上海人习惯了生日去那里的凯司令买只蛋糕,虽然不一定吹蜡烛,但总还是其乐融融的。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上海重新回到了历史的潮头,浦东的开发是小平同志真正对上海的大手笔。改革开放揭开了上海城市建设新的历史篇章,当时的上海面临“交通、环境、住房”三大难题,人均住房面积仅4.5平方米,市区厂房、住房交杂混乱,噪声废气污染严重,苏州河常年黑臭。经过30年“大刀阔斧”的城市建设,困扰上海市民的“住房难、行路难”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1991年建成的南浦大桥开始改变上海人过去“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住房观念,上海万里城、古北新区带头的优秀居住建筑以及陆续开通的8座跨江大桥、总长度超过355公里的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真正实现了“平面立体并举,浦东浦西贯通”的交通格局,“唇齿相依”的住房和交通问题都得到极大改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早已成为了上海、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是中国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开发区。 一张陆家嘴的照片上,多数国人,甚至老外都能立刻认出这是上海,四大高度比肩而立,成为上海的地标建筑。上海中心,高度632米,124层,是目前的上海第一高度,2014年投入使用。环球金融中心,高度492米,101层,2008年使用。金茂大厦,420.5米,88层,2000年营运。东方明珠,468米,1994年竣工。三十年的发展见证了浦东,见证了上海的沧桑巨变。俄罗斯伟大的作家果戈理曾说过:“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还在说话。”从浦西的万国建筑博览会,到浦东陆家嘴的高楼林立,正是上海一百年发展的写照。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曾经是东海边的小渔村,变成气吞万里的“东方巴黎”。今天,上海更将以海纳百川之势,一路前行,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中心。
地理位置
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中部的长江口南岸、长江三角洲东缘。北有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东临东海,南到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平均海拔4米,全市面积6 341平方公里,其中浦东面积522平方公里。
市标和市花
上海的市标是以白玉兰、沙船和螺旋桨组成的一个三角型图案。其中,螺旋桨象征着上海是一座不断前进、不断进取的城市;起锚出海的沙船是上海最古老的船舶,表明上海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港口城市;迎春盛开的白玉兰则预示着上海美好的未来。上海的市花是白玉兰,象征着上海市民的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饮食
民间有俗语: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足以说明吃对我们来说有多重要。现在我要讲讲上海的饮食。上海汇聚了苏、锡、宁、徽等16个地方风味,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海派饮食文化。大家都知道上海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所以传统意义上的上海菜已经不能适应上海的发展。上海人希望吃一点辣,但又吃不了正宗川菜的辣,黑椒牛扒吃多了又会觉得腻,但在本地菜中又会加入一点黑椒作为调料,吃起来却别有一番风味,所以上海美食便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之称。特别是吸取了苏、锡菜的长处,总的来说上海菜既有清淡素雅,也有浓油赤酱。
一提到上海点心,以前人们必先想到的是出了名的四大金刚——油条、大饼、粢饭、豆浆。现在斗转星移,四大金刚已让位于另外两位大贤——小笼和生煎。在上海街头巷尾大家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小笼和生煎的身影,而关于上海小笼包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我们现在熟知的南翔小笼包最早的时候叫南翔大肉馒头,又称古漪园小笼,现在叫南翔小笼。它的成名与古漪园却鲜为人知。在清代同治年间,南翔镇上有一家日轩糕团店,老板黄明贤经营的是南翔大馒头,成天挑着馒头到古漪园门口叫卖,因为大肉馒头味道鲜美、脍炙人口、价格便宜而出名。同行的老板闻风而动,都来卖大肉馒头,使黄明贤老板的生意受到影响,于是黄老板改良大肉馒头,采用“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选用精白面粉,擀成薄皮,又加入精肉为馅,不用味精,用鸡汤煮肉皮拌入,取其鲜;还加上研细的芝麻,取其香;还根据不同的时节,选取蟹粉,或春笋、虾仁和入肉馅。每一只小笼包褶子14个以上,一两面粉制作10只。形如荸荠,呈半透明状,小巧玲珑。出笼时任意取一只放在碟中,戳破皮子,汁满一碟为佳。南翔小笼也逐渐以皮薄、汁鲜、柔嫩、馅丰的特点成为古漪园独家出售的美味点心。在全国,有很多类似于上海小笼的小吃,有名的如天津狗不理包子,西安贾家灌汤包,河南开封包,但相对而言,上海的小笼包绝对是属于其中的佼佼者。
因为上海本身地理位置就处于南北要冲,所以口味也能被南北所接受。除了城隍庙的南翔小笼包很有名气,上海的百年老店万寿斋同样也有名气,它家的小笼包曾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有机会的话建议大家去品尝。
上海饮食文化的包容性强,哪儿的饮食在上海都能找到,但仔细吃吃又吃不出正宗的味。
住房
大家都知道上海有两高:姚明高,房价高。上海的房价贵如金,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这么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所以很多浦东人都要去浦西发展。不过现在说这句话的人都“死”了,大家知道怎么“死”的吗?都是后悔死的。要知道,现在的浦东的房价是上海最贵的了。上海的高档楼盘都在浦东,最便宜的也要万元起步。而浦东最好、最贵的房子在哪里呢?就是紧靠黄浦江的汤臣一品。大家猜猜汤臣一品最高的房价是多少?是8万元,8万元还只能买半个平方!而且还都是大套房,这里最便宜的一套房子就要4 000万元!什么概念呢?现在一辆一汽大众的宝来大概就是13万元多一辆,中国人如果一个家庭有辆宝来就可以算是中产阶级了,汤臣一品最便宜的这套房子每平方米等于一辆宝来,你要用400辆宝来才可以换这套房子,而这400辆宝来从浦东的隧道一直铺到浦西还看不到尽头。
为什么汤臣一品的房价可以卖的这么牛,还有这么多的富豪愿意去买呢?汤臣一品宣传的最大卖点就是无敌夜景。到了夜晚,每一户都可以把黄浦江的美景尽收眼底。站在阳台往下看,就会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这才是他们敢于卖16万元1平方的底气所在。
交通
各位游客,上海不但“大”而且“人多”,交通就成了令人头疼的问题了。于是“东方巴黎”又有了一个别称“中国第一堵城”!我所说的“堵”,当然是“堵车”的“堵”,因为上海的车子实在太多了。
很多外地人都很羡慕上海人,能生活在这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生活区间最阔的城市是多么幸福的事!但生活在这特大城市的居民之痛或许只有真正的上海人才能体会到。上海的上班一族,每天上下班时分,他们就不再“孤单”,或是公交车站攒动的人群中的一点;或在空气沉闷的公交车上寻找偏安的一角;或在人潮汹涌的地铁车厢中谋求一个能靠住的支点……
在上海可不像别的大城市一样可以来不及就“打的”,或者“打的”去游览上海的市容,一打上表之后,数字跳的那个快啊!作为长江三角洲第一大城市,在上海“打的”没有要付百来块钱的心理准备还是别轻易招手的好。说完贵的,讲一下经济实惠的,莫过于公交车。只是公交车限于来往比较近的地方,远的可得坐上一两个小时。请问,大家知道什么交通工具是上海市民最普遍、最钟爱的?对了,就是地铁!而正因为坐的人多了,所以地铁站几乎都是黑压压的一片,每班地铁都满载而归。
这里我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中国最早先后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是哪些?答案第一是北京,第二是天津,上海是第三。虽然上海不是最早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但是据统计,截至2010年上海地铁运营总里程是410公里,这比从杭州到上海打一个来回的距离还长,位居世界第一,其实上海早在19世纪末政府就开始计划修建地铁,上海原本可以早于东京20年就在全亚洲率先拥有轨道交通,可是由于上海主要是滩涂的地质条件,土地过于松软,当时的技术条件难以解决这种问题,所以上海不得不暂时放弃地铁修建计划,哪知道这一耽搁就是一个世纪,上海的轨道交通正式运营是在1995年4月。
上海特产
想必大家都吃过大白兔奶糖吧,上海老字号冠生园的当家花旦大白兔不知道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算起来小小的奶糖也是爸爸级别的啦。大白兔在中国糖果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它是为庆祝建国10周年而诞生的,1972年,周恩来总理还将大白兔奶糖作为礼物送给尼克松总理,到了今天,就算你走在南非的各大超市,也能看见大白兔奶糖的踪影,在南非的许多华人餐厅,客人临走时,店家往往会送上几块大白兔奶糖。大家来到上海,一定要尝尝,回忆下小时候的感觉,这不,我也给大家准备啦。
大家知道老底子结婚要送老三样是什么吗?提示一下,那时候管老三样叫三转。对了,就是缝纫机、自行车和手表,后来又加上了一响,收音机。人的一生有三件大事,出生、结婚、入葬,这头尾两事我们不可能自己完全的感知,只有结婚才有完整感知。所以结婚绝对是一等大事。那时候聘礼或是嫁妆里绝对是缺少不了这三样的,为什么呢?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既是新人结婚后必须用到的生活用品,也是当时一个家庭生活水平的一个表现,有了这三样,生活才会体面点。而在这结婚必备品中,顶顶好的要算是上海出产的手表了,那时候手表顶好的是上海的钻石牌,周总理无论何时都会带着上海钻石牌手表,每有人问及,他都夸赞上海牌手表的好。因此上海牌手表名声大振,甚至当时很多人觉得能有一块钻石牌手表就不枉此生了。最好的自行车是上海的永久牌和凤凰牌。 那时候,谁要是骑着凤凰牌自行车,绝对是拉风,让人羡慕不已,就好像现在马路上开敞篷跑车似的。包括上海熊猫牌收音机,也是个响当当的牌子。
上海人
余纯顺、姚明、周立波、韩寒,这些名字在中国可能无人不晓,他们的共同点不知道各位游客发现了没有?对了,都是阿拉上海人。“上海人”,作为一个独特的人群,随上海开埠的一百多年形成,上海人眼中真正意义上的“本地人”,是指在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就已经定居于上海当年的核心──原南市区(现黄浦区)老城厢内的原住民。而居住在原属江苏省的郊县诸如金山、宝山、奉贤、嘉定、松江、青浦、浦东等地因1958年的行政划分调整才拥有上海户籍的农村民众则被称为“郊区人”。上海于1843年开埠至今,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移民蜂拥进入上海,老移民主要由江苏、浙江两省的人构成,以宁波、苏北、苏州和上海本地人居多,而如今所说的“新上海人”则来自五湖四海,是在上海打拼并获得成功者的代名词。
上海人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到底是什么印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贬之者曰:上海人聪明,但太精明,而且可以举出许多笑话般的例子,诸如当年计划经济时代发行的粮票居然有半两的全国最小面值!又比如当年挤公交车时1平方米里有多少只脚等等。而他们内心最反感上海人的是把外地人都蔑称“乡下人”(即农村人),可能是那份与生俱来的大都市的优越感!而且我们发现,这些评价,更多的是来自于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
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的大蒜咖啡论似乎是把这种优越感和自豪感演绎到了极致。大蒜代表的是北方的粗糙,那么咖啡当然代表的就是南方的雅致了,在这里周立波聪明地制造了一个南北文化冲突带来的悬念!而且把自己的海派清口定位在上海人民的一碟小菜,从而赢得了最大的本土市场。但无论是他在美琪大戏院“笑侃三十年”海派清口专场中的倾情演出,或是在中国达人秀担任评委时的妙语连珠,还是在“壹周立波秀”节目中的侃侃而谈、灵光一现,都能让我们看到他当年“滑稽戏”演员的影子。“滑稽戏”作为上海的本土艺术,有着极其阔的市场和大批忠实的听众,很难说“滑稽戏”有多雅致,但相比昆曲的曲高和寡,姚慕双、周柏春、杨华生等一代滑稽大师在百姓发自内心的笑声中拥有了大批的粉丝,其知名度绝不亚于当时的京剧名角梅兰芳、马连良、周信芳。20世纪30年代上海最好的传媒是电台,老百姓叫听无线电,由于想争取听众,各家电台都使出了浑身解数,而请滑稽演员主播可能是当时最有效的方法,临场发挥、随机应变是滑稽演员的基本功,说学逗唱,一播就是三四个小时,其间不断插播告,要让听众不换台,没有过硬的真功夫是绝对不行的,竞争激烈时,甚至有三四家电台各请名角,争打擂台。这是滑稽戏的第一个全盛期。上海解放后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滑稽戏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陷于瘫痪,那些滑稽名家纷纷改行,干什么的都有,滑稽戏名存实亡。一直到八十年代,滑稽戏才迎来了新的春天,其标志性的事件,一是复排,创作了像“满园春色”、“路灯下的宝贝”等一批优秀剧目。二是为了吐故纳新,完成传承而公开招收滑稽学员,一时在上海滩引起了轰动。经过严格的初试、复试,可谓是百里挑一,被淘汰者中竟然有王志文这样以后的影视大腕,近十位青年被最后录取,并由周柏春、严顺开、徐双飞等滑稽名家亲授,这几位青年演员被当时的上海市民亲切地称为“小滑稽”。每一位都成为了日后上海滑稽界的中流砥柱,像王汝刚、毛猛达、顾竹君等,王汝刚现在已是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周立波正是当年学员中的一员,师承周柏春大师。三年的学员生涯为周立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南北方言、舞台技巧、形体表演这些训练充分发掘出了周立波的天赋,从而在舞台上崭露头角。对于这段日子,周立波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回忆,在他最经典的海派清口名段“笑侃三十年”中,他用惟妙惟肖的模仿再现了大师周柏春最精彩最个性化的舞台形象,并作为演出的结尾,以此作为对老师永远的纪念!周立波是性情中人,行事可谓个性使然,从当年为婚姻冲冠一怒,失手打伤前丈人而招致牢狱之灾,到网上和网民的口水战,以及和前妻间的恶语相向,和大哥关栋天的黯然分手,一直到和胡洁以慈善名义的高调结合,无不体现出他极其强烈的个性色彩,周立波是以真正的上海人自居的,而且向来感觉良好,他总觉得该做点什么来为上海男人代言,就像他在中国达人秀担任评委时以打假出名,他曾经赤足跳上碎玻璃堆踩踏,也曾空手碎碗弄得血洒衣襟,伴随着现场观众的欢呼,周立波心中一定充满了男人因勇敢带来的自豪,但好像他的勇敢总带有点娱乐的成分,总觉得有些滑稽。所以周立波最适合展示的应该是上海人中难得的幽默感和海派文化熏陶出的小聪明,或者说是带有一点大都市式狡黠的聪明。
都说“嫁人要嫁上海人”,这句笑话的潜台词不外乎就是上海男人懦弱,缺少阳刚。但余纯顺的出现似乎可以彻底改变人们的这种看法,因为不管是用铁血男儿,还是铮铮铁骨来形容余纯顺都不为过,这个名字代表的才是男儿血性的阳刚!就像当年抗战中那些义无反顾冲锋杀敌的勇士们。余纯顺,1951年12月出生在上海,因为母亲和妹妹患有精神病,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饱受歧视的环境中,不太合群的性格让他很少有真正的朋友,可能老天爷要赋予他更为重大的使命和责任,在此已经开始磨砺他的心智。小时候余纯顺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坐在石库门房子的屋顶晒台,甚至爬上房顶去眺望远处的天际,一坐就是很久很久,可以想像他的心一定像雄鹰一样翱翔,飞向天边尽头处。成名后余纯顺曾说过:“在远处的天底下,有许多我迟早要去,也终未必能去的地方——我摆脱不了在心灵中的流浪,又不舍天地间流浪命运的诱惑。”这是一份缭绕在心头的游侠的梦!作为导游,我很多时候也会做这样的梦,抛开世间的一切琐事和世事的缠绕,去走遍天下,去寻找梦想,但醒来会发现真的只是一个梦而已。但余纯顺的寻梦之旅就是从这里开始的。1979年,随着知青返城潮,余纯顺回到了上海,却一直找不到工作,后来终于顶替父亲进了工厂。安顿下来之后余纯顺发愤读书,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本科文凭,也为他以后的万里中国行做好了知识储备。但可能也因此冷落了家庭,婚姻在未有孩子的情况下告终。 现实是残酷的,文凭并未带来工作和生活的改变,或者说反而让他变得更加孤立,这也是他成名后从未提及他原来工作单位的原因。
经过深思熟虑,立志改变自己生活现状的余纯顺选择了用徒步走中国这样一种方式作为新人生的起点,时间是1988年7月1日。从这一时刻起,余纯顺开始了4万多公里的漫漫征程,孤身徒步,走遍了23个省,访问过33个少数民族;发表游记多达40余万字;沿途拍摄照片8千余幅;为沿途人们作了150余场题为“壮心献给父母之邦”的演讲,尤其是完成了人类首次孤身徒步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全程。征服“世界第三极”的壮举,直到1996年在罗布泊壮烈但又是安静地倒下。
2006年,余纯顺曾经的女友莲子写了一本追忆的书《活着爱着走着》,回忆中言及余纯顺是一位为声名所累、不够清醒的英雄。但如果回顾余纯顺的一生,一条清晰的轨迹历历在目。徒步走天涯让余纯顺找回了自我,八年的孤身独闯让他完成了心灵的超越,路就在脚下!特别是得到了家乡人民的认可,相对冷静的上海人用难得一见的疯狂在为他骄傲地欢呼,电视台、报纸都连篇累牍、不惜篇幅地进行报道,上海电视台的知名栏目“纪录片编辑室”更是准备全程跟踪拍摄。余纯顺被深深感动了,他决定要用在六月穿越死亡禁区罗布泊的壮举来回报故乡人民,要用超越常人的勇敢和毅力来证明自己。1996年6月2日的壮行会上面对上海电视台的直播,余纯顺热泪盈眶,喝下壮行的烈酒。也许此时此刻,余纯顺的确失去了最优秀的旅行家的沉稳,但为情为义的忠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胆魄,直到现在都让我们赞叹,余纯顺!真男儿也!
突然来临的沙尘暴让余纯顺永远地倒在了罗布泊,天空未留痕迹,鸟儿却已飞过。余纯顺实现了他的诺言,人生的目标是遥远的地平线,最后留给世界的是他永远的背影。家乡为他建了纪念碑,余纯顺目光如炬,迈步向前,这是他一生最精彩的定格,多年后的今天,上海依然以他为傲!上海依然以他为荣!他是上海人民最优秀的儿子。多年后的今天,每次讲到余纯顺,我都会觉得,他让上海人不再是北方喜剧小品中的诺诺女腔的同名词,也可以是真正顶天立地的血性男儿。
如果说周立波代表的是上海人的幽默,余纯顺代表的则是上海人中的男儿血性,那韩寒和姚明代表的就应该是智慧的精彩。我们可以做一个分析,韩寒和姚明都背离了今天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另辟蹊径走了一条自发的道路。先来说韩寒,1982年9月23日出生于金山这座因石化企业出名的上海卫星城,自我介绍是赛车手中写作最好的。整个学生时代充满争议,或者说颠覆了中国现行的教育模式。中考因体育特长阴差阳错考入名校松江二中,1999年以作品“杯中窥人”获得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随后因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而留级,2000年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至今畅销200多万册,成为中国近二十年来销量最大的文学类作品。韩寒最后走的是一条几乎无人敢于复制的路,退学回家,为自己的兴趣而活。在当时引发了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激烈讨论。韩寒真正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职业赛车手,这条路他走得异常艰辛,直到七年后,他终于获得了全国1600cc场地赛的年度总冠军,这一刻的快乐真的无愧于人生。2010年韩寒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有影响力一百人。
再说说姚明,他比韩寒大两岁,1980年9月12日出生,因为父母都是上海篮球名宿,据说还在娘胎里就被上海篮球队预订。从少年体校进上海青年队,再进上海队。一路顺风顺水,得益于遗传的身高和篮球天赋,六岁坐公交车就要买票,身高可想而知。进入当时的市队上海大鲨鱼篮球俱乐部后,姚明遇到了恩师李秋平,目标就是全国冠军,而要达到这一高度,就必须跨越一座大山——当时正处巅峰的八一队和标志性人物王治郅,这一努力花费了三年时间,直到2002年,随着姚明的成长,东方队战胜八一队,获全国冠军。就在这一年六月,姚明NBA之路,从选秀赛开始了。火箭队取得了优先选择权,NBA总裁大卫· 斯特恩向世界宣布他们选的球员是来自中国上海的姚明。姚明就此成为联盟历史上第一个在首轮,第一位被选中的外国球员。这时的他无疑是骄傲的。当然,要开始一段新的征程,也有忐忑和不安。那个时候,他虽然凭借2米26的身高成为最高的中锋,但是大家对他的篮球天分和实力仍然是有质疑的。要命的是他缺乏力量。行家都知道,没有足够的力量,任何技术都是空谈,力量是技术的基本保障。22岁的姚明就这样在一些人的质疑中,同时也在更多的中国人的期望中踏上了他的NBA之路,姚明成为美国职业篮球联盟历史上第一位外籍状元秀,并被休斯敦火箭队摘牌。告别过去,新的世界在向姚明招手,语言,文化,生活习惯,职业前景,一切都是未知数。姚明行吗?前面有过王治郅、巴特尔等人的失败,所有人都拭目以待。
他的状元处子秀确是很糟糕的。上场仅11分钟,三次犯规,一分未得。有这样一个镜头,在NBA比赛中常见的假动作面前,姚明无法招架,甚至一屁股坐到了地上。电视屏幕上,刚好可以看到对方替补队员和球迷笑倒了一大片;火箭队的教练、队友满是失望的表情,一时间各种不利评论漫天飞舞。美国犀利的电视媒体更是不留情面地抨击他。在一个脱口秀节目中,前球星巴克利甚至对着所有的电视观众说:“YAO的一场比赛得分要是可以超过19分的话,我就当众亲他的屁股!就在这!”姚明在接下来的训练中拼尽努力,全力去适应NBA的方式和节奏,改进自己的技术,强化力量训练。不久在对湖人队比赛中,上场33分钟拿下全场最高的30分。他用自己的行动,让那些怀疑者见识了其强大的潜能,向大家证明了他的实力。还是那个电视评论节目,还是那个球星,但多了一头驴,那个盛气凌人的球星,不得不兑现他的诺言,当众亲了驴的屁股!姚明的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球迷高唱“姚明,姚明”,为他欢呼。
姚明的实际运动生涯其实很短,因为伤病一直困扰着他,当王治郅还在篮球场上拼杀的时候,姚明经历多次手术后的2011年7月20日,他正式宣布退役。他拥有了一个新的称呼:“姚老板”,成了他当年的母队“上海东方大鲨鱼俱乐部”的老板。同时姚明也重新回到了校园,成了上海交大的一名大学生。他和相恋多年的女友叶莉步入婚姻的殿堂,很快他有了心爱的女儿姚沁蕾,这一切的一切,我们要为姚明感到庆幸,因为他拥有最宝贵的健康。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姚明难得地能兼收并蓄,他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但又吸收了西方的很多理念,当海派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合以后,我们看到了可喜的升华。姚明作为中国体育的旗手,代表的是上海的高度,代表的是上海人的大气。
上海人,聪明而又精明。有海派文化撑着,总是底气很足,女性都温文尔雅,男性都举止有礼,很少见他们乱穿马路,很少见他们粗鲁不堪,但人与人间缺少温情,好像有一道无形的网把人隔得很远,工作的压力在大都市的嘈杂喧嚣中清晰地写在他们的脸上,脚步匆匆,忙忙碌碌,真累。
海派文化
旅游除了看景,还要看文化。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历史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什么是文化呢?他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确切的说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说到上海首先要提的就是海派文化了。上海处于长江三角洲平原,春秋时期的吴越文化奠定了海派文化的基础,吴越文化是一种水文化,流动而非静止的。
海派文化传承了吴越文化的亲水性的特点,说到上海,就算以前没有来过上海,想必大家也听说过黄浦江吧?大家闭上眼想像一下,高楼林立之中,相隔一片江水,是否有感觉到那种“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的浑厚和大气?眼前有没有出现一艘艘远洋货船缓缓驶来,与上海船厂下海的巨轮相遇,有没有听到“呜……”长鸣的汽笛声呢?那是他们礼貌的打招呼呢。而从太湖水域开来的一艘艘小船穿梭其间……在大家的心里有没有一种“内陆——上海——世界”的强烈对比?
海派文化还继承了吴越文化的敏感和细腻,它是一种自由的、多元的文化,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不但有国内各地的移民,而且聚居着各国的侨民。据《上海小志》记载,北四川路、武昌路、天潼路、崇明路多粤人,东路、小东门街多闽人,福建路多温州人、温州商铺。从上海的各行各业来看,银楼、五金业以宁波人居多,运输、码头、理发、沐浴业以苏北人居多,皮货行业以东北人居多,古董买卖以回民居多,各地移民都带着自己的看家本领来到上海这块宝地寻找到了自己生根立足的位置,不同的饮食文化、语言、习俗都汇集在此,呈现出海派文化的多元性,细心的游客有没有发现,就连上海的马路名都取自全国各地呢?
海派文化还表现为他的亲西方性,小资,情调,光鲜,精致……万国建筑博览群算是海派文化全盛时期一个辉煌的历史产物。从过去的100年时间里,短短半个世纪,当时的上海凭借着无与伦比的地理位置,一跃成为远东地区经济最活跃的工商金融中心,当初的殖民者,一下船就知道这块滩涂是风水宝地,于是,他们各自分地,划租界,直到今天,这些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并存的建筑已成为上海的象征。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中心北移了,很多大型出版社、书局都迁往北京,很多文化名流也陆续迁居北京,表面上看来海派文化好像是停滞了,其实它是从以前的艺术形态转变成平民百姓生活的一种态度,那种小资的生活情调。即使物质匮乏的年代,普通百姓还是能过着让全国人民羡慕的小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