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前所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洛阳就成了道学的发源地。“孔子入周问礼乐”,孔子向老子求教问道,洛阳就成了儒学经典和道学教义形成的发源地。519年,正在三十而立之年的孔子,在鲁昭公的支持下,一路风尘来到洛阳。当时,老子就告诉孔子:“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孔子对老子所说赞叹不已。
儒学道学发源地,孔子洛阳会老子_名都记:洛阳
如前所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洛阳就成了道学的发源地。“孔子入周问礼乐”,孔子向老子求教问道,洛阳就成了儒学经典和道学教义形成的发源地。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道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治哲学论著,对世界本源的认识提出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无相生”的观点,以为“无”是万物之本,又称为“道”。道学家派就由此而来。“难易相成”以及“祸兮福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表明矛盾既可以循环发展,又可以互相转化。老子的这一观点运用到治理国家方面,在西汉立国初期曾得以实践应用,也就成了历史上有名的“行黄老之治”的美谈。
孔子像
孔子是儒家的始祖,是春秋时期乃至后世2000年华夏文化的主流教育的始祖。因其倾慕西周盛世,很想到东周王城洛阳来考察“礼乐之源”和“道德之归”。519年,正在三十而立之年的孔子,在鲁昭公的支持下,一路风尘来到洛阳。他首先问礼于老子,访乐于苌弘。当时,老子就告诉孔子:“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即爱护父母所给的身体,保身全行,言听则仕。孔子对老子所说赞叹不已。觉得老子修道“以自隐无名为务”的高尚品德,简直如龙一样不可捉摸,所以他感慨地说道:“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邪。”[1]用今天的话语来说,可以说孔子谦逊有佳、虚心好学,这也是孔子能成为“万世师表”的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