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洛阳博物馆新馆隆重地开放了。该馆建在位于隋唐城遗址公园北侧,与中原明珠电视塔、新区政府大楼等洛阳地标建筑遥相呼应。洛阳博物馆新馆是洛阳市唯一的一座综合性的历史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藏品数量为40余万件,集收藏、研究、展览于一身。整个建筑由主楼和附楼两部分组成,其设计突出人性化,专门设计了公众互动区、公众休闲区以及文物收藏区、研究区及修复区等。
为了能向参观者全面展示洛阳13朝古都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这座新馆在设计方案上突出了五个方面。
一是都城文化。洛阳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我国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历史文化名城。设计方案将屋顶按功能划分为13个部分,象征在洛阳建都的13个朝代。同时,连绵起伏的屋顶形象,再现了洛阳历史上作为都城的恢宏气派。
二是遗址文化。由于历史上战争及人为破坏,洛阳大量的文化古迹都沉寂于地下,通过后来的考古发掘展露于地,遗址文化是洛阳的重要特征。方案通过在建筑墙身及屋顶设置不规则的采光孔来暗示这一主题。
三是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泉,河图洛书是河洛文化的代表,被誉为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方案通过对屋顶的拓扑组合、变化,抽象地表现了河图洛书的意象,并在博物馆南面设计了以“河图洛书”为主题的绿化广场。
四是园林文化。除了城市的辉煌成就外,洛阳园林也是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奇葩。新馆设计在空间布局上充分吸收了园林布局手法,结合展览流向设置了不同位置、大小、特色的内庭园和采光天井,使游人在参观中始终保持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五是地理形胜。新馆附楼的形体处理采用地景手法,解决了主体与陪衬的形体关系,形象地再现了洛阳城市选址背负邙山、南望伊阙,伊洛二水穿越而过的地理特征。
在“河洛文明展”部分,通过文物讲述历史,全面展示古都洛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情况。将13个朝代分为史前和夏商周,汉魏、隋唐以及五代、宋三个大的篇章。第一展厅的史前和夏商周部分无疑是整个基本陈展的“前沿阵地”,这一部分展出的文物有800多件,展示面积达1000平方米以上。史前部分所展示的内容多为石器、化石。比如旧石器时代的象牙化石、鸵鸟蛋化石,都是珍品中的珍品;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黑陶,骨针、骨匕、陶背壶、陶灶等。这些都可以说明,在数十万年前的远古时代,洛阳的土地上已经开始“刀耕火种”,已经升起了“袅袅炊烟”。而夏商周部分则向观众展示了三代时期青铜文化的灿烂,这些泛着暗绿铜锈的青铜器,凝聚了一个时代的文明精华和非凡创造。
新馆的汉魏部分,主要从建筑、丧葬制度演变、升仙思想的兴起和文化、宗教、人口迁移、民族融合等方面展示了洛阳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5000年历史长河,洛阳城最繁华、最辉煌的时期莫过于隋唐。在“河洛文明展”里,观众看到的最“繁华”的展区要数隋唐展区。走进这里,800多件精美的文物荟萃在模拟的隋唐洛阳城里,给人以梦回千年之感。隋唐展区重点展示的内容为隋唐洛阳城、隋炀帝与大运河、武则天与神都、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唐三彩、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和科技文化思想等。在这一时期,洛阳城的特点是辉煌、庄重、大度、对称。因此,在隋唐展区,规则的中轴对称形式非常大气,采用红色为该展区的主色调,以突出东方文化的视觉效果。
此外,博物馆还设有宫廷文物展、石刻馆、书画展。洛阳文物种类众多,但大规模的宫廷文物并不多见。在博物馆新馆的布展中,2000多件清代故宫宫廷文物作为一个专题展厅与观众见面。清代宫廷家具的木工工艺与雕花、錾花、镶嵌等工艺相结合,形成清代宫廷家具的创新风格和主要特征。在石刻馆里,类似东汉石辟邪这样精美的“庞然大物”还有很多,这些是文物部门从洛阳市民俗博物馆、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等全市其他文博单位中精选的一批石刻艺术精品,大约70件(套)。在展厅醒目位置摆放的东汉石辟邪,被誉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汉魏六朝石刻中的精品,国内罕见。
书画展厅内的所有作品都是按照明、清和近现代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的,每一部分又分为书画和绘画两种。其中明代的绘画藏品是张宏的《山水图轴》。张宏为江苏苏州人,擅画山水,亦擅写意人物,其笔法俊雅沉厚,墨气苍润灵动。清代的书法作品中,王铎的《诗稿册页》《行书轴》最为罕见,尤其是他的诗稿,用笔雄健,字迹洒脱,更能反映出书法家的真性情。书画中吴昌硕的《枇杷图》《葫芦图》《秋菊图》等,笔墨酣畅淋漓,极富情趣,诗书画印样样精绝,尤其是他临的石鼓文,融合两周金文及秦代石刻及篆刻用笔,线条凝练遒劲,貌拙气酣,极富金石气息。在近现代书画藏品中,也有大量值得关注的作品,如于右任的《五言联》《七言联》,郭沫若的《五言对联》,齐白石的《田家风味图轴》,马晋的《四骏图》,都是众多书画爱者观摩、学习的首选。
洛阳博物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