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亢 霖
电影《老炮儿》成了现象级作品,在当前的社会氛围下,实属必然。看到冯小刚在银幕上拧着眉毛强调“规矩”,我不由想起了在他执导的电影《天下无贼》里葛优的台词:“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老炮儿”大概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在某个领域牛过;二、混的年头较长;三、其成绩和地位被公认,但就算还没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也多少有点儿过气的危险。
牛过,就意味着仍有话语权;年头长,就意味着经验多,负担也多。看到后辈上来,在行业公心和个人私心之间,老炮儿难免拧巴。
所以,老炮儿很容易成为一种矛盾的事物:一方面,对于现状的不适感和失落感在增强;另一方面,嗓门仍然很大,说话掷地有声,回响缭绕。尤其是,老炮儿总能找到一个最具正当性、最能引起共鸣的说法——现在的世道,没规矩了!
其实,刻画过英帝国雾霾时代的大作家狄更斯早就揭示:所有的时代都差不多,都会被一会儿说成最好的,一会儿说成最坏的。但人类的天性使然,总会在对现状有所不满时夸大式地强调过去曾经有过的“好”。孔子慨叹的“礼崩乐坏”,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没规矩了”。电影《老炮儿》里,冯小刚饰演的六爷所说的“有规矩的过去”,所指的也就是几十年前“文革”时代的北京市井,有没有所谓的规矩,咱们可以凭着常识自行判断。但老炮儿要发言,自然要找到对自己有利的参照系,既然自身代表着过去,那拿过去来说事儿,会更理直气壮。
但老炮儿真正让人感动之处,是他们不只是动动嘴皮子,他们还要用行动,乃至个人的生命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并非只存在于虚构里。当电影里的老炮儿挥着军刀在冰面上奔跑时,我无厘头地想起真实的文艺老炮儿张承志的一个句子:“在每一种文明的废墟上,应该站立其所滋养的知识分子。”
电影《老炮儿》大火,于是出现了质疑片中价值观的讨论,这完全是错位。其实,《老炮儿》是虚构的,在一个虚设的、对市井地痞理想化的背景里,来讲一个真实的道理,这种方法对于在录像厅里的港片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来说,毫不陌生。我们会感动于《英雄本色》里小马哥殉道式的义气,但不会真的去认同黑社会。所谓“盗亦有道”,是文艺作品的美好虚构和人们的美好愿望。在任何时代、任何行业,都有守规矩的人,也都有不守规矩的人。所谓“过去有规矩”的慨叹,是千百年来上至孔子、下至六爷的老炮儿们在对过去选择性记忆、对现状不满下形成的认识偏差。
但是,这种偏差是令人感动的,其中包含着“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悲壮。
类似“老炮儿”这样的词,在各地的方言中都有差不多的表达。在一代接一代的生息、老去和死亡中,像六爷(冯小刚)和小飞(吴亦凡)一样,老炮儿与“小鲜肉”之间,永远循环地上演着代际战争、代际沟通、代际和解的戏码。这其中有悲壮,有落寞,也有温情、欢乐甚至滑稽。
最近有老北京人指出,最正宗的说法应当是“老泡儿”,不是“老炮儿”,而“老泡儿”是比王朔、姜文、崔健、冯小刚更老的一代,因此,“老泡儿”早就只是个传说了。我对此没有太大的兴趣寻根究底,却对“炮”和“泡”两个字有兴趣——“炮”是外向的,是指向外界的行动;“泡”却是内里的,指自我的修为。在一代代由“小鲜肉”走向老炮儿的历程里,也许应该先重视“泡”,再当“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