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陈蔚文
刷,还是不刷,这是个问题。
经过认真思索,女友对我说她今后一定少刷“朋友圈”。完全可以理解她做这个决定的决心。我自己也曾上瘾,一到睡前黄金时段,手机在握,就像掌握了全世界。朋友们吃了啥、干了啥、想了啥都知道——熟人的生活像酒店大堂陈列的菜式,五花八门,尽收眼底。
在女友说完后的几天,我偶然看了一下“朋友圈”,发现她又发了N条微信。
果真是知易行难。
有位知名学者说,有阵子感觉自己被微信控制了,如陷入传销,身不由己,他觉得很糟糕,毅然决然关了微信。但多数人没这毅力,听任自己溺于便利中——便利地发布自己,便利地参观他人。
看着看着,有时觉得有几分荒谬——我连自己的生活都疲于应付,为什么要关注他人的生活?我妈在电话里讲超过5分钟我就开始看表,心不在焉,我为何能参观他人的生活达数小时之久?
有一阵子我安慰自己,我用微信主要是看订阅号的,它们囊括时政、文学、艺术、建筑、时尚等各类有趣内容。从订阅号顺便逛一下“朋友圈”,朋友们也是时代的一部分嘛。然后,带着满脑子他人生活的碎片,结束了一天。
“朋友圈”真这般不容错过吗?真正关系好的朋友,不一定要通过微信来知悉其生活,且生活里真正发生的要事、大事,多数人是不会放在“朋友圈”的。那么,他者每日喧哗的生活,那些水花般咕咚咚不停冒出的感悟、喜忧与嘚瑟,与我何干?
“每天都收到所谓清除微信好友的信息,还要求我也试试清理。我的办法是谁再给我发这种信息,我就直接删除好友。对不起了,看着心烦!”一位诗人说。
有人在检测友谊的忠诚度,看谁不拿自个儿当朋友——靠这种测试,真能验出谁是友谊的叛徒,谁又是你的忠实粉丝?未免天真。
友情这事,凭直觉就知道了,那是人与人之间的“场”,无须微信帮助判断。
看八方来客,攒一团和气,“朋友圈”有时与“朋友”无关。
佩服那些没有微信、微博之人的定力,若是自觉选择不发的话,他们的人生并不因此短缺,倒可能更为完整。生活的一切,没有挥发,未曾损耗,无须考虑观者的目光。
以分享的名义,许多感受碎片化后,真正的诗意从发送那刻消失,取代的是鸡汤味的人工诗意——像朋友老秦说的:“在这个相互投毒的年代,心灵鸡汤已属不易,总比三聚氰胺好。”
朋友裘先生,从诗人转身成“微信控”,日发数条,从早安到晚安,套用那句话,不是在发微信就是在准备发微信的途中,以点赞为滋养,整个人都精神多了。他找到了比校园诗人更适合自己的身份:微信达人。读者远比他当诗人的时候多。
从这个意义上说,刷或不刷,并无定论。如同有人喜欢素简,有人喜欢锦簇;有人爱读汪国真,有人偏爱海子;有人喜跳广场舞,有人愿意冥想;有人热衷可垂钓的假日水库,有人渴望一湖深邃沉静的湖水,好“沉下思想中的星辰”。
适宜的生活就是各取所需,比如微信这事,像裘先生这样能从中愈加巩固生活意义的,那就不懈地刷下去吧。
女友这种边发边纠结的,还是学会“断舍离”的好。钳住想刷的念头,从此以后充实地度日,合理地做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