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峰异石是山岳风景的一大观赏内容,几乎每座名山都有形态奇特、个性鲜明的山石景观。从五岳到佛教四大圣山,从黑龙江火山熔岩到海南岛的天涯海角,都有以山石为主体的奇景可观赏。峰石本身,没有绝然的分界,人们习惯以石的体量来区别,小的称为石,大的就叫峰。如黄山西海的飞来石是花岗岩体风化后的特殊形式,上大下小,立在绝壁之上,与石基似连非连,好像从别处飞来一般,因其体量不大,就以“石”相呼。而承德避暑山庄东边的棒槌峰,其实也是上大下小的棒槌形奇石,但从峰底平台仰望,这一高40米,像一幢高层建筑挺立着的巨石,其气势就远非一般山石可比,故称作“峰”。
作为风景空间实体的观赏对象,峰石的美,首先表现在高低参差,跌宕飞舞,自由多变,有刚有柔的奇特的外在形式上。如有的具有行云流水般的柔美(一些轻质岩石经风化溶融后,呈圆润柔和的曲线),有的有刚强清晰的风骨(如硬质岩石垂直水平节理发育完全,在风化崩裂后有棱有角地挺立着)。不少奇峰异石在它不规则的多面形体中,高低不平,凸凹不一,有透有实,加上风景中常有的光影、明暗、云彩、雾霭等自然光气的衬托反射,使其变幻无穷。因此从形式上来把握峰石的美,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如果我们用肖物象形老一套的方法来欣赏奇石异峰,只能发现它们最浅显的形象特征。
我国古代艺术家对奇石的欣赏历史较为悠久,南北朝时就有将自然中奇石凿下搬到园林中点缀风景的记载。古人也积累了不少赏石的经验,如品石标准就归纳了八个字:透、瘦、皱、漏;清、丑、顽、拙。“透”就是玲珑多孔,外形轮廓飞舞多姿;“瘦”是说石或峰要挺拔俊秀,以苗条而露出石骨的为好;“皱”是指奇峰异石的表面多凹凸,在阳光下能现出有节奏的明暗变化;“漏”是指石身上有孔穴上下相通,这在软质风化岩石奇峰中是常有的。这四个字主要用于评价峰石的形象及纹理等形式特征。而清、丑、顽、拙则侧重于峰石的整体气势:“清”者,有阴柔秀丽之美;“丑”者,有愚拙奇异之美;“顽”者,有坚烈阳刚之美;“拙”者,有浑朴敦厚之美。这八个方面在具体峰石上常常相互交叉,这就需要游赏者仔细品味,从总体上把握奇石景观的美。
动态欣赏更能显示出异峰怪石的“奇”美。同一峰石,会随着旅游者视点的改变而现出不同的姿态,给人新的感受和启示。如从黄山半山寺眺望天都峰,有一奇石很像金鸡振翅欲啼,人称“金鸡叫天门”。后面好像还有一石似鹰,再上行到打鼓墩向左望去,“金鸡”“老鹰”又变成了“五老上天都”了。有些山峰石景,因气候变化,光线转换,给人们的形式感也就不同,像黄山的“猴子观海”和“猴子望太平”的区别就在于阴晴云雾的作用;雁荡山的名峰——灵峰和倚天峰,白天观望,相合如掌,而月夜欣赏则又极似男女情人相依相偎,变成夫妻峰了。可见奇峰异石之美同风景空间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有些山石外形并不秀美,但因其所处的位置特别,亦能使游赏者产生美感。福建铜山的风动石被人誉为“天下第一奇石”。此石似桃形,底部呈圆弧状,立在海滨悬崖上,大风吹过,就会摇摆起来,游人要是仰躺在地,用脚使劲蹬石,石也会晃动。数千年来,这块巨石就是这么摇来晃去的屹立着。另外普陀山西天梵境景区的盘陀石也属这一类的石景,它虽然不会动,但状如盘陀,与底面仅一点接触,具有强烈的动势,好像一阵风就可将它吹落,但却似金刚宝石一般永世长存。这些奇石景观所处的位置带有很强的偶然性,在游赏者看来它们好像立即会倒塌或滚动下来,动与不动的矛盾刺激着人们的平衡器官,成为游人热衷观赏的景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