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国会山位于该市繁华的市中心,是加拿大联邦政府和国会的所在地。在国会山的草坪广场上,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水火相容”。按常理水与火是不相兼容的,特别是在同一体中,所以外来旅游者参观国会山必看“水火相容”。只见广场中间宽阔人行道中,有一个圆形的凸出地面水池,池中从下面不断涌出翻滚的水流,而水流上燃起哧哧作响的火焰,水火共处一体,水火真的相容了。这个景点是1967年为纪念加拿大建国百年而建的,由前总理皮尔逊亲自点燃火炬。原本计划燃烧一年,由于它的寓意是耐人寻味的,它的含意是深刻的,因此深受加拿大各族人民的喜爱,至今已燃烧46周年……
加拿大自1867年7月1日正式建国至今只有146年。他同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虽然都是移民组成的国家,但许多做法是不尽相同的。美国能摆脱英法的殖民统治,是通过长达8年的独立战争(1775—1783)。而加拿大的独立却与革命和战争无缘,它是通过和平进化的方式,获得独立的主权。
这是加拿大人认真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在英国殖民者战胜法国殖民者后,英国统治者在原法属的魁北克地区推行同化法裔加拿大人政策,但这一政策显然不适用这个地区。由于缺乏英住移民的大量涌入,魁北克的社会风貌仍带有浓郁的法国色彩。英国统治者清醒认识到,要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用其中一元的文化来统领其他文化是不可能的。因此,1774年的魁北克法案正式规定了英国刑法和法国民法在魁北克地区的并行地位。这一法案可以视为加拿大今日多元文化政策的萌芽……
现行的加拿大与美利坚的文化不同,加拿大各民族的独特文化并存互行,百花齐放,共同发展繁荣。据统计,大约有80种文化共存于加拿大。这里的教堂、美术馆、音乐厅、电影院、体育场、书店、商店、市场、餐馆,以至课堂教学、教师队伍无一不反映多元文化的特点。有人把这种状况叫做“文化大拼盘”。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社区、团体为了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而举办的各种活动不仅受到社会的尊重,而且还会得到政策的支持。例如华人社区的中文补习班可得到政府文化基金的补贴。这种被加拿大政府和人民引以为荣的特殊文化环境,也成为吸引新移民的重要因素。
加拿大政策与原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也相安无纠。印第安人现主要居住在加拿大境内的2 200个保留地,也有一部分进入各个城市、散居各处。历史上有一部分印第安人的祖先与英殖民政府及以后的加拿大政府签定过出让领地而得到赔偿的条约,这一部分印第安人被称为“有条件地位的印第安人”。那些没有签约的,就被称为“无条约地位的印第安人”,多居住在偏远地区。澳大利亚建国背景与加拿大相似,十年前笔者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国会大厦前广场上看到这样一幕场景:一顶帆布的帐篷内有一张办公桌,桌上有一部电话,帐篷门口有一把椅子,但帐篷没人住。问了导游才知道这是土著居民毛里求斯人驻澳大利亚“大使馆”。这个“大使馆”与周边建筑、环境极不协调,看起来有些“刺眼”。它表达了原土著民族对外来殖民者的不满,具有极大的讽刺意味。在加拿大看不到这种迹象。
加拿大首都渥太华位于渥太华河南岸属于安大略省,与魁北克省隔河相望,与对岸的荷尔市(Hull属魁北克省)连成一片城市区域,称为渥太华——荷尔地区。首都南岸讲英语为主,北岸讲法语为主,不但语言不同,两岸的交通管理规则也有一些区别,真的是“一都两治”。
加拿大国徽为一枚盾徽,盾面上绘有雄狮、苏格兰王狮、金竖琴(代表爱尔兰)、百合花和枫叶。雄狮、王狮和金竖琴象征加拿大与英国的密切关系,百合花象征与法国的关系。枫叶为加拿大专有标志。从国徽的构成也十分明显体现了加拿大政府的包容与和合的国策。
加拿大这样一个国土辽阔、人口稀少的国家,移民是其经济发展的支点。同化和排外的政策已被加拿大的历史所否定。以史为鉴,加拿大政府要治理好国家,只能用一种能使各种肤色的移民,包括古老的印第安人都能安居乐业的国策——多元文化和谐政策,才能使居住在这块国土上的各种族、民族的人和融一体,祥和共存。“水火相容”逐渐成为一种意识,一种理念,铸就了加拿大和平、稳定、和谐与繁荣。
广角式镜头对加拿大有一个概括了解之后,下面将深入加拿大人生活的主要层面,从吃、穿、住、行等多层次、多角度逐步深化,或用分镜头或用“特写镜头”,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揭开他们的面纱,看看洋人生活的真实状况到底是什么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