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忆
很早的时候,读丰子恺的书,现在依稀记得:
丰子恺问儿子:“你最喜欢什么?”儿子说:“最喜欢逃难。”丰子恺大为震惊,忙问:“为什么?”儿子回答:“一逃难,就能坐上大轮船!”
这就是一个孩子对于逃难的认知。他无法懂得,逃难对于成年人、对于正在遭受日军侵略的中华民族,意味着什么。
现在想想,唐山大地震对于我也是如此。那是1976年7月,我12岁,一位军代表的儿子死里逃生回到北京,在军用降落伞临时搭起的帐篷里告诉我们,他的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全在唐山地震中罹难,他从此是孤儿了。从他身上,我可以感受到悲伤,但我不相信他的家人真的死了,只是觉得他们尚未归来,而且迟早会归来。
不久,我忘记了各种传言,身心被大地震带来的快乐所占据。
我们不住在家里了,和另一家人合用一只白色降落伞。尽管两家大人各挂起一顶大蚊帐,象征性地建起两个临时家庭,但蚊帐毕竟透明且不隔音,我可以天天给我喜欢的女生和她的两个妹妹讲惊悚故事,享受她们的尖叫声。
秋天到了,我们返校了,却不再需要教室。我们从家里带来马扎,随便围坐在大槐树下。这种诗意的方式,使平日里不苟言笑的老师发生了明显改变,说是讲课,却更像讲故事。我们都期盼着,再来一些余震,让坐在大槐树下的岁月过得更长久一些。
有一天放学,走在夕阳下的街市,忽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发通知,说有一条重要消息即将告诉全国人民,要求所有的人认真收听。走到一家菜店附近,一位戴眼镜的阿姨仔细听着远处传播来的广播声,惊异地说,好像是毛主席去世了,接着她就哭了。看着大人们在哭,我们也自然地学着哭,忽然想到大地震是领袖辞世的先兆。
冬天到了,几场余震再次波及北京。我们欢欣鼓舞,再次获得巨大的欢愉。
我们数十户人家,住进长长的军用帐篷,南北两大排通铺,各家用蚊帐相隔,几条临时火墙旺旺地烧着,暗绿色的帐篷温暖如春。
这是一场成人生活的灾难,却是孩子们的超级大聚会。
男孩子无视家庭界限,肆意闯进别人的蚊帐,把别人的东西当成自己的,误以为共产主义已经提前实现。大院里的那些坏孩子,大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现在自家的女儿直接受到他们的威胁,整天提心吊胆。我呢,世界越乱,我越快乐。大人们都去治理乱世,我便获得了更大的自由。我天天盼望着地震时期不要匆忙过去,一位阿姨生了宝贝取名“永震”,我觉得非常痛快。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1976年7月,最初72秒钟的剧烈震撼,夺去了24万人的生命,导致16万人伤残,这是一种怎样的伤痛!不过,这些是我的知识,不是我的记忆。我的记忆是那些今天想起来,使人感到羞愧的欢乐。
长大意味着心里装得下别人,特别是装得下别人的痛苦。丰子恺的儿子喜欢逃难,我盼着地震,只因为那时我们是孩子,无从想象逃难和地震究竟意味着什么。汶川大地震时,那个因玩不了网络游戏便恶毒诅咒汶川灾民的女孩儿,也因为没有长大,她的快乐依然不能与更多的人的伤痛相联系。有一天,她会长大,为她个人的快感而羞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