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帝国的黄昏

清帝国的黄昏

时间:2023-1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恰好手头有一本小册子,是英国历史学家J.A.G.罗伯茨编著的《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用了两天时间终于看完,照理说看这类小册子不用太花心思,但是其中披露的细节还是很让人震撼的。恍然联想到,目前国外不知是否也有此类的关于中国当下的读物,如果有的话,最好能够引进并翻译出来,国家应该对自身做个全面检查了,否则真的会耽误事的。让中国人值钱一些,既是对个人的尊重,也是对国家的尊重。

最近一直想写点文字,忙碌中也在反复琢磨自己的一些想法是否合适,为了寻找一些证据也是颇费思量。恰好手头有一本小册子,是英国历史学家J.A.G.罗伯茨(1935~)编著的《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用了两天时间终于看完,照理说看这类小册子不用太花心思,但是其中披露的细节还是很让人震撼的。其实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早已呈现出黄昏的景象,灭亡是迟早的事情。值得深思的是,一个帝国进入黄昏时会有怎样的征兆呢?历史对于我们的意义也许正在于此吧。

这部小册子是罗伯茨把19世纪在中国的外国官员、军人以及传教士等写成的有关中国的文章或书籍进行分类摘编而成的一部著作。这部书值得欣赏的地方在于作者通过这个分类系统的编排,把共时性与历时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如作者把对中国的观察细分为政府与法律、宗教与科学、社会生活、妇女和儿童、经济、军事、旅行、文化与中国人的特性等层面,各个主题包括十余个作者观点的摘编,生动地再现了清帝国晚期社会的全景画面。坦率地说,那些引文的观点让人看得很不舒服,充满了蔑视、歧视与偏见,这种书看完内心是很受伤的,需要很久才能恢复。所以,我一般是不怎么看中国历史的,有个大概了解即可,因为几千年来中国没有出几个好君主,混蛋皇帝倒是一大堆。要不就是数不清的忠臣良将憋屈或者被迫害,而那些奸臣与混蛋总是要风有风要雨有雨,整个帝国的制度变相地就是一个正不压邪的历史怪胎。就这么个东西还老有人为之唱赞歌,简直是存心不良,所以,对那些文化复古主义者以及所谓的国学热,我是很不以为然的,那套东西救不了中国,只能毒害我们。

其实,整个18世纪,西方对中国一直是充满向往之情的,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就曾极力讴歌过中国以及她的文化,直到1792年英国特使马噶尔尼(1737~1806)率使团到来,这个神话才被打破;由此,西方对中国的描写开始一边倒,基本上都是否定的,48年后,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就打进了中国。节选的马噶尔尼的《出使中国》中描写见皇帝一段写得很有趣:英使送给老皇帝(乾隆,当时83岁,在承德避暑山庄)一个镶钻石的金盒子,老皇帝回赠了一个玉如意(给英王的),然后又给了英使老马个人一个绿如意,然后吃吃喝喝,什么实质性问题也没有达成,表面上如意,其实根本不如意。本来这次是有可能达成双边贸易协定的,如果当年完成了这次协定,历史可能真的该重写了,中国或许会提早进入文明社会。可惜,历史不允许假设,半个世纪后,英国人再也不用这么客气了,稍微不满意就开着炮舰来;对于封建君主制(包括独裁者)而言,他们能听懂的唯一语言就是炮弹,所以,后来的故事里,那些八旗子弟就只剩下交银子的份了,这种混蛋王朝不灭亡简直是天理难容。其中很多细节描述了真实的中国景象,上层阶级的穷奢极欲以及富丽堂皇,而下层人民民不聊生,肮脏,破败,普遍流行的溺死女婴,医疗落后,官员愚昧、腐败,文化的虚伪等等,这些因素才是一个帝国黄昏的真实写照,虽然看得不舒服,但是这种观察还是有其真实的一面的,能够如实反映出清王朝这时的真实病症,基于这些判断才有外交策略的转变,否则西方列强根本不会这么大胆。更多的细节留给读者自己品吧。

恍然联想到,目前国外不知是否也有此类的关于中国当下的读物,如果有的话,最好能够引进并翻译出来,国家应该对自身做个全面检查了,否则真的会耽误事的。客观地说,目前国外要取得中国的各种资料太容易了(不是间谍问题),只要几个资助的课题就搞定了。记得有一次在中央党校学习,某高官说:同志们,不要做国外资助的各类课题,我们自己有。是啊,国家从来就不缺课题,可普通个人又有几个人能拿到那些课题呢?不知道我们研究美国的东西能否也这样容易?我们对人家的了解和人家对我们的了解哪一个更深入一些?

在晚清,中国人就很便宜,那个混蛋爵士赫德说,他的薪水养不起一个英国媳妇,眼下有些中国女人非常漂亮,只要花上50~100美元即可买到一位,供养每月只需2到3美元(P79)。你能怪那些女人吗?显然不能,每个人都要活着。让中国人值钱一些,既是对个人的尊重,也是对国家的尊重。有时候也搞不明白,好像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可以很随便地来到咱们国家,而我们要出去到哪里都很费劲,不知道为什么,这是世界大国的风范吗?

(2009-08-25凌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