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1933~2004)是美国当代一位颇有争议的美女作家。前几年师友们就曾热议过桑塔格,汉语学界也曾有过小小的热潮,由于本人生性不喜欢赶潮流,所以也没有去过多关注,如今倒也冷清了许多,反而易于想一些问题,不至于受到太多干扰。
这本由卡尔·罗利森夫妇合写的传记,是在桑塔格活着的时候写出的,按照时间序列,从出生一直写到1999年。这种写法有一个好处,很多事情能够得到传主本人的证实,缺点是,由于给活人写传记,客观性不可避免地将受到掣肘。不过粗略来看,写的还是可以接受的,没有出现想象中的肉麻拼盘。传记作者的文字功夫相当不错,很有可读性。
桑塔格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翘楚,是因为她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对文学有了很好的储备,再加上持之以恒,即便是小溪,经过这么久的汇聚,也会成为滔滔江水的,更何况像桑塔格这样一个聪明的女人呢?由此可知,要成就任何一项事业都要在背后付出不为人知的艰苦努力,就如同成龙在那首歌中唱到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桑塔格的身世也不是很好的,年幼时她父亲在中国患病去世,导致家道中落,如同她所说的“荒漠的童年”,随后母亲改嫁。但即便这样,聪明的桑塔格仍然在很小的时候就体现出卓越的文学天赋,按部就班地终于成为一代大家,当然其中故事很多,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找来看看。引发笔者联想的是,目前国内也有很多优秀的写手,如果假以适当的环境,相信出几个中国自己的桑塔格式的人物也不是很难的事情,关键是要有环境。前些日子陪床期间,看了桑塔格的一个剧本《床上的爱丽丝》,坦率地说写得有些诡异与颓废,我没有看出有多么了不起,如果有一个适宜的、宽松的、安静的发展空间,中国文学也是值得期待的。
桑塔格本人颇受争议的原因是她的性取向,据她2000年答记者问中说到的,她是一个双性恋的人(bisexuality)。对于她的私人爱好,别人无权干涉,让我好奇的是,如果一个中国作家这样答记者问,后果会怎样呢?所以,我一般不喜欢看中国作家的所谓答记者问,大多是假话、套话与废话,这些话的唯一好处就是永远不犯错误,但是没有提供任何有趣的信息。
另有一件事也值得说一说。桑塔格去世后,设立了一个基金——桑塔格基金,用于鼓励30岁以下的年轻人把其他国家的作品翻译成英文,这个基金的支持额度是5000美金,2009年的获得者是一个女孩子。其实,我们国家每年也去世了很多名人,不知道有哪位设立了这样的基金?肯定有,但是一定不多。其实这也是获得不朽的一种方式。
文学成了苏珊·桑塔格的通行证,一个盖有勇气、执着与灵气的来自世界的印章!
(2010-02-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