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阁劝
寻阁劝(778—809年),又名新觉劝,乌蛮(今彝族),异牟寻之子,南诏第四代国王,808—809年在位,自称骠信(国王称号)。
避风鄯阐③台,极目见腾越④。 悲哉古与今,依然烟与月。
自我居震旦⑤,翊卫⑥类夔契⑦。依昔⑧经皇运,艰难仰忠烈。
不觉岁月幕⑨,感激星回节。 元昶⑩同一心,子孙堪贻厥。
【注释】
①星回节:即火把节。
②清平官:南诏官名,相当于唐之宰相,大理时期沿置。
③鄯阐:9世纪中叶南诏王劝丰佑改拓东城为鄯阐城,也称善阐。后置府,号东京,并为鄯阐节度使治所。府治在今云南昆明市旧城南关外。
④腾越:今腾冲一带。
⑤震旦:古代印度人对中国的称呼,亦指中印接壤的地区。
⑥翊卫:辅佐护卫。
⑦夔契:传说上古时期舜帝的两位贤臣。
⑧依昔:也作伊昔,从前。
⑨幕:同暮,将尽。
⑩元昶:南北朝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时期特封太原王,赠太尉公。
贻厥:流传,遗留。
【提示】
得益于南诏与唐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深度交往,汉文化在南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南诏皇室均具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留下一定数量与中原文化比肩的诗文作品。寻阁劝即是这一时期南诏文学的代表。寻阁劝自小就师从郑回学习汉文化,汉语造诣较深,曾在鄯阐府游避风台时有感而发,写下五言律诗《星回节》,被收入《全唐诗》,袁嘉谷评曰“卓然唐音”。
【思考练习】
1.作为西南少数民族诗人,南诏国王寻阁劝在文学创作中的遣词造句和用典修辞有什么特色?
2.对比寻阁劝、赵叔达和杨奇鲲的三首诗作,在景物描写和政治诉求上各有何特点?
【知识链接】
赵叔达为唐时南诏寻阁劝时期的清平官。此诗为骠信《星回节》奉和之作。其中“波罗毗勇猜”一句为地方民族语言音译。波罗意为虎,毗勇意为野马,猜意为射杀或擒拿。
星回节避风台骠信命赋
赵叔达
法驾避星回,波罗毗勇猜。河润冰难合,地暖梅先开。
下令俚柔洽,献琛弄栋来。愿将不才质,千载侍游台。
另外被《全唐诗》收录的云南作者还有杨奇鲲、段义宗等。杨奇鲲的《途中诗》(一题《游东洱河》)被赵藩评曰“已觉唐音宛可听”,可惜的是此诗前两句现已遗失(原诗收入《全唐诗》时已缺前两句)。何光远在《鉴诫录》里评段义宗“如此制作,实为高手”。杨奇鲲(?—883年),鲲一作混、肱,白族,唐时南诏叶榆(今云南大理北)人。南诏布燮(清平官之一),诗人。杨奇鲲
途中诗
□□□□□□□,□□□□□□□。
风里浪花吹更白,雨中山色洗还青。
海鸥聚处窗前见,林狖啼时枕上听。
此际自然无限趣,王程不敢暂留停。
【旅游百科】
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火把节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主要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赛装等活动。
火把节还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叫星回节。五代时蜀国佚名氏所作的《玉溪编事·震旦》记载:唐时南诏(指南诏国统治者)以十二月十六日为星回节,是日游于避风台,命清平官赋诗。“星回”一词,《礼记·月令·季冬之月》上有记载:“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孔颖达解释说:“谓二十八宿随天而行,每日虽周天一匝,早晚不同,至于此月,复其故处,与去年季冬早晚相似,故云星回于天。”
另外,白族语言中的“星回”有柴火的意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