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狼河是大凌河的古称,而白狼城则是大凌河自凌源至大城子段一块冲积平原上的一座古城址。这座古城址位于凌源与喀左交界处的平房子镇黄道营子村,它建自汉代,当时设白狼县也是因为今天的大凌河当时叫白狼河,直到隋唐时期,中原朝廷的军队北方戍边,还称大凌河为白狼河。唐朝诗人沈佺期的诗中就有“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可见当时的白狼河是南北通道中的边防重地。因而在白狼县城东距大凌河(古白狼河)一里多地处建的狼城。
白狼城近似方形,东西长210米,南北宽180米,城墙是以土夯筑,外面挖有宽30米的护城壕。白狼城古代为四周群山环绕的险要之地,因其位于中原通往东北的战略要冲,且地理位置险要,白狼城进能攻、退能守,因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自汉代至北魏,白狼河边的白狼城都是军事重镇。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征战就发生在白狼城附近的白狼山(今喀左凌河边上的大阳山)脚下。东汉时期,北方乌桓势力逐渐强大。当时此处属乌桓右北平郡。至东汉末年,辽东、辽西和右北平三郡乌桓已结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以柳城为政治中心(今朝阳袁台子一带)占据辽西凌河川大片土地,史称“三郡乌桓”。此时正值中原英雄辈出,风烟四起,北魏的曹操为平定北方进而成一统大业,便于公元207年,亲率大军20万讨伐乌桓。《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便使张辽为先锋,虏阵大崩,斩蹋顿及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曹操的白狼城、白狼山之战全胜而归,其后,曹以乌桓骑兵为主力,纵横中原,豪情万丈,不仅写下千古名篇,而且还为统一北方大业奠定了基础。
乌桓被曹操内迁后,鲜卑成为塞北强大民族,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北魏政权。特别是三燕时期,龙城(今朝阳)成为鲜卑皇都,旌旗烈烈,百年辉煌。
北魏统一北方后,于太平真君八年(447年)置建德郡,治白狼城(《魏书·地形志》)可见自汉代直至北魏,历代帝王将相治理国家皆重视白狼城这一战略要地,均派重兵镇守。到隋唐以后,随着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的转移,从中原到北方又逐年开通了五条通道即平冈道、黄龙道、无终道、营州道、御道,于是白狼城原来这条古通道逐渐道荒人稀,淡出人们的视野。于是白狼河边的白狼城就成为今天人们对历史的一段美好的回忆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