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必立其诚》:徐志达主编。此书为中学生演讲稿选集。
读先秦诸子散文,常沉湎与向往那个充满智慧、灵气和才辩的时代。无论孔孟、老庄、荀韩那些大师,抑或策士游说、合纵连横者流,他们渊博、玄奥、大而化之的思想,固然令人心往神驰,其如簧巧舌,似珠妙语,也常令人叹为观止。且不说纵横家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的机锋和辩术。试想“吾岂好辩哉,吾不得已也”的孟夫子,当年,见梁惠王,说齐宣王,滔滔说辞,波澜壮阔,把他仁义学说与浩然正气的幽微发挥得淋漓尽致。至于那位编履贷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庄周先生,他给学生讲学,同老友惠施辩论,大言炎炎,简直是妙绝尘寰。有人说他“如神仙下世,骇吐谑浪,皆成丹砂”。那时候,还没有纸张,更没有电脑,只有竹简帛书,大抵是即兴演讲,先口述而后记录成文。读孟与庄,如闻謦欬,令人心驰神往。他们说话时“气势酣畅,锋不可犯”,“汪洋捭阖,仪态万方”,说话先于文章,应无疑义。自汉以降,文章地位日隆。唐宋以后,科举以诗文取士,说话渐成“小艺”,市井细语,儿女恩怨,鄙陋不足观。即使傥论宏议,也是先著于文章。相沿成习,乃造成言文分离、重文章而轻说话的误区。这大概是由于古代教育未能普及,识文断字只是少数人专利,故意抬高文章身价所致,并不足怪。
进入现代社会,人们交际愈加密切,说话的对象、范围与应用功能也随之扩大。新的音像技术可以把“原声”长久录制保存,电话和通信卫星可以传音千里,扬声五洲,瞬息成为永恒,天涯近在咫尺,大大拓宽了说话的时间和空间领域。而随着教育的普及,一般人都学会了作文,文章不再神秘,言与文也逐渐趋向一致。说话却仍未见得被重视,尤其对于日常用语,人们似乎更加漫不经心,处处表现出随意与轻率,缺少规范。至于演讲,多数人不适应,不习惯,不擅长。伶牙俐齿,平时能侃侃而谈者,每逢即席演讲,也显得手足无措,如未见过大世面的坎井之蛙,见识浅陋,语言鄙俗。一方面观念落后于实际,一方面又缺乏切实的培训,便产生说话与演讲截然分离的又一误区。平时不重视说话,就像演员在台下不重视基本功训练,上台演出也难免会怯场,道理是一样的。
演讲的基础在平时说话,或者说演讲是公众场合面向群体对象的一种说话形态。说话是人的本能,有一二知已推心置腹,有三五友朋闲谈聊天,或喁喁情话,或絮絮丝语,既发出信息,又反馈信息。当说话的对象和范围扩大时,在公众场合,面对十百千人,如果你有所报告,有所宣示,或有所激励与企求,那么就是演讲了。广义上说,当你置身三五友朋之间,谈笑风生,慷慨激昂,乃至手舞足蹈,不也是在“演”在“讲”么!
既然演讲与说话是一回事,为什么人们却往往勇于说话而怯于演讲呢?曾经我们经历了一个“活学活用”“人人都是批判家”的时代,又是革命批判的武行,又是学习讲用的文扮,登台亮相者大都英姿飒爽,气宇轩昂,演讲词也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然而,百分之百是照本宣科,千篇一律。于是,又出现演讲与念稿子严重混淆的另一误区。或做报告,或表决心,或谈体会,上自名公巨卿,下至引车卖浆者流,无不手持文稿,照念不误,腔调语气,绝类复制。激情的火山不再喷发,语言的江河停止汹涌,思维的钟摆只作机械转动。傀儡做戏,鹦鹉学舌,我们充溢智慧的几亿大脑竟然如此刻板和凝固,我们丰富多彩的民族语言竟然这般平淡与单调,不知是喜剧呢,抑或是悲剧?
自然,演讲是一门综合艺术,有别于日常说话。对于初学演讲者,首先要写好演讲词。即使娴熟此道,也不能没有提纲和腹稿,所谓“胸有成竹”。但这绝不应是照背照念,修辞必立其诚,演讲也是一样,正如一首歌所云:“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面对公众热情的眼光,最需要真挚与坦诚。诸葛亮的《出师表》虽说是写给后主刘禅的,也是公开的施政演说,其“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的诚笃挚爱,千载之后犹令人唏嘘不已。演讲又特别重视悟性与机智。在特定的环境气氛影响感染下,演讲者与公众的情绪双向交流,最能激活思维,发展想象,捕捉瞬间的灵感闪光,临场即兴发挥,往往妙语天成,获得心灵的共振,把激情推向高潮。荆轲入秦,易水送别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以歌声替代讲话,歌词是现编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先做变徵之声,后为慷慨羽声,送行者皆垂泪涕泣,又瞠目指发。这种现场效果,只有即兴抒发方能达到。一些著名的演讲词大都有这样的闪光点和喷发口,大都是记录或录音后才整理完稿的。所谓“文无定法”,有章法是为了不拘泥于章法,有稿子是为了不倚仗稿子,事物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当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社交活动广泛,在各种会议、公众场合发表演讲的频率增高,该是让演讲走出误区的时候了。除少数必须准备有讲稿并且照念的庄严讲坛外,凡是企业主管指示工作、民意代表发表政见、学术讨论的争鸣驳难、访问旅游的介绍导引,又诸如各种各样的欢迎、接待、宴请、慰问、联欢等公众场合,都需要即席演讲。至于庭审时律师的辩护,官员在记者招待会的答问,节目主持人的措辞,或教师的授课,演讲乃是一种专业修养,非出口成章、辩才无碍,不能胜任愉快。试问,一个优秀的指挥员的战前动员,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对员工的宣慰,一个出色的行政官员对下属和民众的训词和报告,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向同行与门徒的传经授艺,一个称职的节目主持人在舞台荧屏谈笑自若,指麾如意,怎能不有赖于语言的织锦和演讲艺术的魔杖呢?而演讲的基本训练与培养,则应该从中小学开始。中小学生不但要学会作文,而且要学会说话和演讲,尤其要学会即兴措辞,出口成章。古人所谓“倚马露布之才”(靠着马鞍起草文稿),而现代人更需要敏才捷思,对着扩音器便能演讲。如果讲话都要照念稿子,又怎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高频节奏和匆匆步履?如果行政长官都要借秘书之手代劳,又怎能勤政亲民,展一方宏图呢?
倚马露布之才:东晋桓温北征,袁宏奉命作露布(一种写有文字并用以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倚马前草拟文告,顷刻写成七纸。
让演讲走出误区,进入健全的轨道,并形成时尚与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倡导与实践过程。首先,要转变观念,不能再认为说话是“小艺”,演讲无关宏旨;也不能误以为演讲是“大人之事”,是专家们的玩意,同自己不搭界。孔子曾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毛泽东也认为:“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语言既是思维的花朵,又是人物的外套。人们结识、交往之初,第一个印象是仪容与语言。一个人的语言风采直接反映其文化修养与内在素质。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礼仪习俗、语言时尚,鲜明地标志着这个民族和这个社会阶段的文明程度与发展水平。所谓“文采风流”,不仅仅指会写文章,还是仪容、语言、气质、风度、才能的整体组合和集中表现。这只要想一想赤壁大战,诸葛亮羽扇纶巾,舌战群儒;周瑜谈笑用兵,潇洒脱俗;曹操逸兴遄飞,横槊赋诗……此种境界,苏东坡怎能不高歌一曲“大江东去”呢!
其次,要组织实施与身体力行。从中小学生开始,从中小学教师开始,从有资格做健全的家长开始,形成重视说话和演讲的社会舆论以及行为规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有一大批有心人,为演讲大声疾呼,开风气之先,做报春的燕子,做建设语言大观园的设计师、花木工、泥瓦匠和铺路石。
我的老朋友徐志达先生便是这样的有心人。多年来,他一直努力倡导演讲并率先示范,既擅辞令,又具激情,有很强的感染和穿透力。此番又主编了这本学生演讲词选集,其出力之多,用心之勤,令人钦佩!由于我曾在宁海中学与徐君共事多年,同气连枝,嘤求相通。在选集付梓之际,寄来部分文稿。这些文字大都写得热情朴实,真切感人,语言简洁,也比较口语化。展读之余,亦可想见演讲当时的环境气氛,脑际又浮现出宁海秀丽的山水风物,敦厚的民风人情……一方面是我同宁海有缘,另一方面也是受到文稿的感染。至于演讲的技艺技巧,因不谙此道,难以置喙。好在已有徐君的编辑手记——《怎样把演讲词写得好些》在前,我十分赞同他的卓见。高山流水,知音共赏;既闻弦歌,当酬雅意。宁海历代多卓荦英异之士,我三十年前的学生储吉旺君,现在已是被誉为企业家、作家、慈善家的明星人物。他的事业成功,一半由于时势际运,一半则得力于机敏辩才。三十年后,又一辈新秀崛起,引发我关于演讲的几点感想,算是为后来俊彦助兴、喝彩,并为他们的锦绣前程祝福吧!
1995年10月于舟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