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十五年书画缘

四十五年书画缘

时间:2023-1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几个月的下嘉兴体验和闭门创作后,这幅画以“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为名由省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原作还参加了浙江省美术作品展览,这可是镇海县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幅参加省级展览的美术作品。柴桥的书画活动还名扬省、市,江东区文化馆的负责人,剪纸专家罗枫专程来柴桥“取经”,柴桥文化站在1976年获评“省先进文化站”,这在镇海县是第一个。

虽然小学时就喜欢画画,写毛笔字,但真正让我与书画结缘还是那个特殊年代。1966年的“文革”使我中断了学业,16岁的我只有凭自己的喜好涂涂抹抹打发日子。于是我去墙上画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形象,在商店的红色招牌写上政治标语。记得第一次是为新华书店的招牌写“毛泽东思想是最红最亮的灯塔”,每个字高90厘米,宽60厘米,旁边的大人看了都说:“这小囝真乖,好好写下去,将来了不得。”大人们的夸奖使我心里甜滋滋的。后来柴中发生武斗,我就到父亲的店里去学珠算。上午忙,父亲卖布,我算账。下午空闲一些,我就拿出包布用的牛皮纸,用圆珠笔在上面练字,没有字帖就在报纸上找。为了让我写好字,一生节俭的父亲,慷慨地拿出钱为我购买了《毛主席手迹全集》,供我临习。有时,我也会与同学一起去柴桥粮管所看别人画毛主席像,回家后一个人在家里的墙上和纸上临摹。如果有什么大队、商店、学校要画画写写,就去帮忙。这样一来书写和绘画水平有了一些提高,我与书画的缘分也因此结下。

1969年7月,我到洪溪杨家埭支农,在双夏结束后第一次回家,小哥对我说,林圣国叫我带信对你说,你支农后不要放弃书画,今后画出图画,他会给你带到镇海文化馆去的。林圣国是当时柴桥供销社的文书,镇海县有名的文学作者,听到他的鼓励我很高兴,当时我正在九峰山顶开荒造茶场,劳动之暇就用铅画纸画了一幅《九峰新装》叫他带去。想不到不久后的一天,镇海文化馆的美术干部魏建平老师专程从镇海到杨家埭来看我,魏老师告诉我,我的《九峰新装》画作已经在镇海新华书店的玻璃橱窗内,在由县文化馆举办的展览中展出。他还给我带来一盒六色水彩颜料和几张他自己浆裱过的防风纸(毛边纸一类的纸张,颜色比毛边纸白,过去用来糊纸窗),说中国画要用宣纸画,现时宣纸不好买,这种纸可以替代一下。这样的礼物在现在看来可能微不足道,但在那时物质紧缺,我一个一十九岁的支农知青,能拿到县文化馆送的礼物,心里已经激动不已,自此我与镇海文化馆结了缘。

这样一个小小的鼓励,助力了我的书画缘。于是我不但会利用一切的空余时间,去画画写写,有时去山上放牛,也会拿一个小速写本,画牛的各种姿势,画身边的树木,对面的村舍,还有劳作的社员,农村的一切成了我绘画的素材,我也想把农村的“美”用我的画笔反映出来。1973年年中,我把在生产队出工前,社员们在家门口小石桥上集合交流的情景作为素材,创作成名为“桥头故事会”的图画,送到县文化馆,由县里的美术创作学习班进一步加工后,被选送去参加宁波的农民画评选。想不到机遇往往来自灵感,送到宁波后处处叫好,又被送到浙江省参选,最后这幅画被选入省里出版的《农民画选》,作为新年画登在《浙江日报》上。后来浙江省人民美术出版社又叫我和王复才老师一起去省里进一步修改这幅作品。在几个月的下嘉兴体验和闭门创作后,这幅画以“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为名由省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原作还参加了浙江省美术作品展览,这可是镇海县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幅参加省级展览的美术作品。而我也在杭州绘画创作的日子里,碰到了汪苗、冯运远等在美院学习十年之久的专业人士,听到了陆抑菲老先生对学生的指导。在王复才老师的带领下,拜见了周沧米、吴山明、卢坤峰等浙江美术学院的老师,周老师还当场作画示范。所有这一切使我一个农村小子大开眼界,收获匪浅。我也被列为宁波重点美术作者。

自此我更勤于美术创作,创作的作品也不断在省、市美术协会举办的画展展出,水粉画《七月七》参加了“省首届工人农民画展”,连环画《黄唇蜾蠃蜂》参加了省第二届科普美术作品展览,木刻《夜深时》参加了省首届工人画展,漫画《上天有道》和《面子大于印子》参加了省首届漫画展览。而国画《遥看不是雪》《芦山远眺》等作品也不断在宁波展出,与胡一达合作的油画《难酬滔海亦英雄》还得了建国三十周年美展二等奖。值得一提的是我的一幅行书书法作品《天安门诗抄》同时参加了建国三十周年美展,这可是粉碎“四人帮”后,宁波还没有书法协会时的第一次书法作品参展。我也因此加入了宁波美术工作者协会(现市美术家协会前身),1984年经市美术协会推荐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现省美术协会前身),1986年市美术协会负责人金世忠老师与我联系,推荐我入编《中国当代美术家名录》,稍后我又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家名录》(按:这两本名录只收录省级以上美术家协会会员,所以我有幸入选)。当时柴桥新建的柴桥饭店、柴桥影剧院、薪桥等最新的现代建筑,都叫我来写招牌或题桥名,三山卫生院等外地单位的新屋落成后,也特意托人请我来写招牌。回想起来,我一个在农村种田,在工厂做工的青年,一下变成“美术家”,真是“竖子成名”,到现在还感到受之有愧,但也可看出当时对“工农兵”作者的重视。

但我想一个人红不是红,众人红才是红,于是就主动与柴桥文化站联系,成立柴桥镇美术书法小组,吸收柴桥镇域内的一些书画爱好者。我们的建议得到了镇党委的支持,于是镇内的书画爱好者都聚集到美术书法小组旗下,年长的有张采南、张培本、曹尧堂、石炳奎等老先生,中年的有向声远、林圣国、姚绪培、庄高满等同仁,年轻的有胡松年、胡一达、曹振祥、张金荣等画友,后来王鉴复员到柴桥,邹海云支边回故乡也加入到我们的队伍。小组成立后,我们积极用书画配合镇里的各项宣传活动,组织组员到瑞岩寺、大榭岛等地写生,到大湾大队和砖瓦厂画人物头像和生产场景;发动会员创作书画作品,节日期间在柴桥新华书店展出。我们还组织会员到柴小和柴中对学生进行书画辅导,与向新远老师一起在柴中成立了芦江书画社,激发学生们对绘画和书法的兴趣,曹辉就是在小学画儿童画时崭露头角的。活动的开展使柴桥的书画氛围浓郁起来,加上我和胡一达的作品不断在省、市展出和出版,学生中学习书画的人多了起来,继胡一达进入浙江美术学院后,又有曹辉、林彩君、张曦、钟意君等考入美术院校,曹国庆、柯裕波等也在柴中学习时受到影响,通过坚持不懈的自学成为今日名家。柴桥的书画活动还名扬省、市,江东区文化馆的负责人,剪纸专家罗枫专程来柴桥“取经”,柴桥文化站在1976年获评“省先进文化站”,这在镇海县是第一个。小组的活动还得到了县文化馆王复才、王正均等老师的大力支持,他们专门到柴桥参加我们的写生和创作活动,给予绘画技法指导,在作品的草图构图、修改、定稿、绘图时予以帮助,使小组成员的水平有了较快提高。区文化站的贺树行、沙亚君、乐胜龙老师也很关心书画小组的活动,我们还一起合作,为区文化站编印的刊物《引玉》《芦花》和影评小报《芦江影评》设计封面、排版、插图和红、黑套色蜡纸刻印,使之图文并茂。直到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我为柴桥影剧院用抹布写170厘米大字时,贺树行和沙亚君老师亲自为我扶纸。我的影集中还有沙老师参加书画活动和王正均老师(当时他分管柴桥)参加写生活动的照片。柴桥美术书法小组的活动还轰动周边乡镇和城关,霞浦的王一山、张恒新,镇海的王承天等都有作品参加我们举办的展览。

1981年,为了更好地以文会友,相互提高,我与镇海中学的陈杰范、陈贤斐老师,用在《书法》杂志里夹倡议书的方法,将倡议书邮递到全县书画爱好者的手中。经过进一步联络、商讨、筹备,与城关、骆驼等镇的同仁一起在镇海中学召开会议,成立了镇海县书画学研会(后改称镇海县书画协会),柴桥的张采南、张培本、曹尧堂、石炳奎、曹浥行、胡松年、曹振祥、邹海云和我首批入会。成立大会上我(代表江南地区即现北仑区)、陆国祥(即陆天波,代表骆驼地区)、蒋玉翔(代表城关地区)、毛炳全(代表文化馆)和陈杰范老师五人被选为首届理事,陈杰范老师任会长,还聘请时任镇海县文教局局长的邬慕琨、包六科先生、陈贤斐老师为顾问。随后学研会组织了全县迎春书画展,在镇海展出后又选出部分精品在柴桥展出。镇海的书画活动由此打开新的局面。我也在活动中认识了现北仑地区的王安苗、冯庆林、顾啸林、顾更青前辈和张其培等同仁,认识了其他地区的王惠定(春波)、王惠富、周柯(鸿生)、楼吾林、邵忠伟等同仁,与他们成为书画朋友,在学研会活动中大家相互学习研讨,共同提高。在第二年鼓楼召开的年会上,我们还豪迈地提出,要通过学研会的活动,做好书画的普及与提高,让镇海新出几个在市级、省级乃至全国叫得响的作者。

1984年我工作的柴桥食品厂送我到浙江省供销社干部学校参加“橱窗设计美术培训班”学习,由此我与装潢实用美术有了接触,后来厂里又叫我去北京参加首届全国食品与机械博览会,开阔了我的视野。回来后,我不负众望,接连为厂里设计了“福寿山”(金橘饼)、“美丰”(酱油)和“柴桥”(高粱饴)的商标和产品外包装,其中“福寿山”商标是我区最早的注册商标之一,“福寿山”牌金橘饼获全国食品博览会银奖和省优质产品后,厂里还按上级文件要对包装和商标设计人员进行奖励的规定,对我进行了奖励。那时区里许多部门都把金橘饼作为礼品,所以“福寿山”商标的知名度还是比较高的。在为厂里服务的同时,我还为大碶食品厂设计了“三美”商标,又在柴桥副食三门的新大楼和柴桥商业公司的新大楼落成后,为商店的立牌绘制和橱窗的整体装潢布置出了力。

由于当时没有广告公司,我的美术装潢设计水平在区内是得到肯定的。1984年镇海撤县建区(我们这里叫滨海区)为了扩大宣传,区里决定编印《滨海》画册,由科委负责。我应科委李主任邀请担任美编,专门去省出版社学习了画册的制版编排方法,回来后在科委老顾的照片资料中挑选照片。还记得当时公路选的是宁穿线,铁路选的是陈华立交桥。分类编排后,又用手工绘制了“中国皇冠港口——北仑港”等专题刊头和小插图。画册封面选用的是北仑导航台,由张承宗先生题写刊名。虽然这本画册没有现在的一些画册印刷得精美,但却是宣传北仑的第一本画册。其后,我又设计了以“欢迎您到北仑来”为题的第一张宣传折页,还为区委宣传部编的第一本宣传北仑书籍《为了这方热土》和之后的《漫漫海天路》《四德读本》《走向辉煌》等多本图书设计了封面,为北仑政协设计了第一本《北仑文史资料》的封面,为北仑文化馆的《北仑文艺》报纸画了大量题头插图,后又设计了首期《北仑文艺》杂志的封面,为科委的《北仑科技报》题写了刊名,并设计了首届科协大会的会徽。

同时,我的实用美术特长也被区领导看中,于是有幸成为北仑参加宁波市首届工业产品展销会和宁波市首届食品展销会的美工,成为北仑区建区后的首届菊展兼商品展销会(正式名称是北仑区第一届艺术节暨商品经济交易会)的总美工,并带队负责设计新建成的北仑汽车站的全区综合馆布展。随后,又作为随队美工,随区领导参加了全国地方产品展销会和全国人才交流会等在郑州、北京、重庆、武汉等大城市举办的大型会议。为布展北仑馆,夜以继日地做好场馆的整体布局设计、宣传版面制作、会标横幅书写工作,协助参展的乡镇和部门做好商品摆放和标签添置等美化工作。时间短任务紧,但当看到一个个北仑展馆在不同的大城市在自己的设计和美化下而诞生,我的心里就为家乡的开发开放和经济建设作出了努力而感到高兴。

1985年,为了使北仑的书画活动能在分区后更好地、有组织地开展起来,我又与王复才、金燕昌一起召集原镇海书画协会的十几名北仑会员,在柴桥召开第一次会议,成立北仑区书画协会,推举王复才为会长。北仑区书画协会成立后,我作为理事积极配合会长开展协会工作,举办展览、组织写生、成立分会,一步步扩大北仑书画作者队伍,提高书画创作水平。为扩大经费来源,还与王鉴一起筹备成立了北仑书画社,与王镇安一起加入了北仑政协书画院。大家共同努力,提出要把北仑建设成为“书画之乡”的奋斗目标,为此还向政协提交了《关于把北仑建成“书画之乡”的建议》,其中提议加强学生书画教育,培育新苗。为实现这一目标,我还身体力行到北仑中心幼儿园担任校外书画辅导老师,为上好幼儿书画课,我细心钻研幼儿心理学和美术教育的要求和方法,认真备课,与幼儿园老师一起上好每一堂课。当学校选送的学生作品在区内乃至全国书画比赛获奖时,当学生叫父母拿来金奖奖牌或获奖喜报给我看时,我的心中充满自豪。虽然因主要精力是做工会工作,没有时间去创作好的书画作品,我决定不再去参加市级以上的书画展览和比赛,但我在学生的身上看到了自己艺术生命的延续。那时,在感到欣慰之余,又想到因北仑还没有各类书画培训学校,所以我还是为北仑的书画新苗成长和“书画之乡”创建作出了一点努力。现在我教过书画的许多学生已经大学毕业,有的已经在国外读博士,虽然他们大多没有选择书画专业,但我认为,他们在小时候的书画学习,是能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素养的。至今我的客厅里挂的不是名家大作,而是四幅当年周乘怡等小朋友的国画习作,面对这些作品,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个稚嫩的小脸,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心中默默叫着他们的名字,想起当年我叫着他们的名字,扶着他们的小手,一笔笔教他们用笔、用墨、调色、绘图。看着,想着,仿佛自己也年轻了不少。

2005年北仑区要成立文联,按计划,区书画协会要拆分,分别成立区美术家和书法家协会。为使两个协会顺利诞生,我又与戴凡、王鉴等积极做好文件起草等各项会务准备。在会上我被分别选为区美术协会和区书法协会的副主席,因区美术协会主席在美国讲学,我还担任了美术协会的法定代表人和秘书长。随后马上与美术协会的同志一起组织了第一次涉外的“中国北仑·美国福康林市美术作品展览”和“中外美术家眼中的新农村”写生活动。参与了书法协会的首次“北仑区临书展览”的组织、布展工作,尽了书法协会兼职的展览部主任的职责。为进一步扩大书画活动的经费来源,我请示区工会领导后,成立了北仑区职工书画协会并担任主席,组织会员到瑞岩寺、朱家尖、丽水、温岭等地写生,举办了“绿荷迎千禧”、“和谐共建共享”等四届全区职工书画展和“海之风”等写生作品展览,发现了刚进入北仑的裴发邦、陈奇和北仑籍的贺敦、邵峰等新生代书画人才。此后,我还建议区机关领导牟剑鸣、顾旭东等,成立了北仑区级机关书画协会。后来,我还在区政协书画院第三届改选时当选副院长。

2010年我已经虚岁六十,再过一年就要退休了。从工作考虑上,我主动向区书法协会和区美术协会辞去副主席职务,把位置让给了年轻人。退下来后我被分别聘请为美术协会名誉主席和书法协会顾问。2011年我正式退休,当走出区行政中心大楼时,我知道自己只剩下海棠社区公民这一身份。如何使自己的晚霞生辉?我想到了发挥自己的书画特长,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于是,我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前几年基于区级机关党员进社区的“一人一岗”活动而建立起来的海棠社区“翰墨苑”书画社的组织中,带动社区的书画爱好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去,运用书画形式,为社区的“廉政建设进社区”“青少年诚信教育”“健康生活月”等活动服务。组织社区“廉政书画展”,在假日学校为学生上书画辅导课,为社区居民写春联,与相邻社区搞书画联谊笔会,辅导书画创作,在文化长廊和城市画廊举行“海棠社区书画展““花王宜美”“夕辉画兴”等会员个展,选送作品参加街道以上的书画展览和活动。2013年我又联合红梅、紫荆、杜鹃社区,在街道相关领导的关心和街道成人教育中心的支持下新组建新碶街道老年书画协会,落实了活动、办公场地,筹集到了初期活动经费,组成了有80多名在册会员的书画学习队伍。为提高技艺,开办了街道“书画讲堂”,聘请宁波市的高资质国画老师和区书法协会的理事每月上一次课,并与天亚公司协商签订了“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共建协议”,而本人的一些近期作品也通过社区选送,在区、市的各种书画比赛中获了奖。

四十五年书画缘,在年轻人眼里很长,长得超过他们的年龄;四十五年书画缘,在我的眼里很短,一瞬间就过去了。其间书画与我的情缘虽然高低起伏,但我一直没有离开过书画活动,践行着青年时许下的用画笔来“把美奉献给人民”的决心,为这一决心我还会继续与书画结缘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