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正学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孔子,人一生中应身体力行的一句话是什么?孔子回答了一个“恕”字,并说: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他人。这个回答体现了儒家思维中的宽恕、仁德。孔子强调:人应宽恕待人,唯此才是“仁”的表现。孔子所说的“仁”是以“爱人”为本的,而宽恕待人则是“爱人”的主要方面。“恕”是实现“仁”的起步,上升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自己想干的事,如果别人也想干,就应帮别人去干;自己想达到的目的,如果别人也想达到,就应帮别人去达到,才是“仁”的真正体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实质是“推己及人”,它是实现“宽恕”、“爱人”的钥匙,是达到“宽恕”、“爱人”的桥梁。
我国历史上,曾有过众多“推己及人”的先贤,“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和“己达达人”的典范。大禹受命治水时,刚与涂山氏之女新婚。他想到洪水正在危害百姓时,就像是危害自己的亲人一样痛苦,于是他告别妻子,率领数十万人赶赴治水前线,在夜以继日地治水中,他三过家门而不入。整整13年中,疏通九条大河,将洪水导入大海,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时过一千多年,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大禹治水的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大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继续为害,造成更大的灾祸。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诸葛亮是又一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和“己达达人”的典范。他以旷代奇才,躬耕垅亩,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刘备三顾茅庐,始肯出山;七擒孟获,依靠仁、恕的力量,感化了西南的少数民族,为蜀国取得了和平安定的周边环境;刘禅平庸无能,他亦竭诚辅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较之于同时代的曹操、司马懿自不可同日而语。司马迁、蔡文姬、岳飞、文天祥……他们舍己为公、为国捐躯的精神,究其源,盖出于这一思维的传承和熏陶。雷峰、焦裕禄、孔繁森...虽然是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人文体现,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和传统理念的继承不无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外交上贯彻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主持国际公道,维护世界和平,使国际信誉日益提高,国际影响日益增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已在全世界发生影响。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说明五千年灿烂文明之花,行将在全世界溢香吐翠,对整个人类社会带来裨益,中国传统文化对全球的和谐、共荣已做出了贡献。
孔子提倡的“仁”“爱”,不是丧失原则的仁爱,也不是无原则的宽恕别人的过失。人问:“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由此可见,孔子并不同意那种“以德报怨”的委曲求全;也不赞成那种“以怨报怨”的冤冤相报。孔子所提倡的是一种有礼、有利、有节的文明行为。
《论语》在中国,如同西方的《圣经》,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的结晶。宋代开国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有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话就可治天下,这绝非无稽之谈。我国自汉以降,把儒家思想不断强化,将孔子地位一升再升,其中创造安定、和谐之目的亦或在焉。当前以胡锦涛同志为中心的党中央提出开创“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此时此刻再来品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将更有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