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我们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热情接待。当时的呼和浩特市是一座破旧的小城,我们住在呼和浩特市二中的教室里。随后自治区党和政府领导人接见了我们,我记得有王铎、王再天、哈丰阿等领导,接见是在政府楼内的一间大会议室里。他们向我们介绍了自治区概况和教育的现状。
自治区给了我们一个分配方案,让我们自报公议,对此我不做任何考虑。有的同学要求离北京近一点,就去了丰镇中学、集宁中学;有的希望在京包线上,就去了包头中学;有的同学家在包兰线上,就去了巴彦淖尔中学……剩下的地方就该是我去了。
当时伊克昭盟[1]教育局的闫培基同志和伊克昭盟中学的张恩老师,早就在呼和浩特市等着我们了。方案决定后,他俩就把我们去伊克昭盟的6位毕业生(数学系的关廷梓、中文系的张桂英、俄语系的刘培筠、地理系的成瑛、历史系的杜国士和物理系的我)接走了。我们在一个很简陋的小旅馆里住了两天,参观了呼和浩特的市容。领队的同志告诉我们,6个人全部分配在伊克昭盟中学任教,学校马上要开学了,许多课没人代,要求大家即刻到任。
到伊克昭盟盟府所在地东胜的交通很不方便,需先坐火车到包头,第二天清晨才有一趟汽车去东胜。当我们坐着卡车从包头出发,大约半小时就抵达黄河畔。没有大桥,汽车用轮渡过河,比较费时。8月的黄河水势很大,显得格外雄伟壮丽。
汽车过了黄河向南行驶,一路上只见一座座的沙丘,天空黄沙弥漫。途经达拉特旗响沙湾时,我们走上沙丘,亲耳听到了沙丘底下发出的“隆隆”巨响。这是我在内蒙古境内看到的第一个自然奇景。
汽车在崎岖不平的土路上奔驰,时速30千米,经过4个多小时的艰难历程,终于到达了盟府所在地东胜。我们下车时,全身上下披上了一层厚厚的黄沙土,眼睛都难睁开。张恩老师指着东面的塔对我们说:“那是烈士塔,塔下面便是伊盟中学。”
1957年的东胜城镇面积1平方千米,人口近万人。全城只有一所小学,商店稀少,街道冷冷清清,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我喜欢这样平静的城镇。
我从小生活在上海、杭州、苏州,后来又在北京上大学,突然来到这样的小城镇,确实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感觉。这时的我,只有一种纯真的想法:我从小过惯了贫寒的生活,吃苦耐劳,到任何艰苦地方我都会扎下根的。
和我们同时分配来的还有内蒙古师范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历史系、生物系的六七位毕业生。这一年是伊克昭盟中学历史上分配来的大学生最多的一年。当时伊克昭盟中学有初中班16个,高中班才有高一高二各1个班,主要缺高中教师。
东胜虽然冷冷清清,但学校还是挺热闹的,充满生机。
9月1日,学校开学。不论学校领导、教师还是学生都以一种关心、羡慕、期待的眼光看待我们。一所老学校,史无前例地突然增加十几位大学生,也给这个小城镇带来了新的气氛。我们走在哪里,背后总有人在议论。
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会,伊克昭盟教育局也举行茶话会招待我们。在中秋节招待会上,王悦丰盟长亲自参加,并为我们唱了一支蒙古族小调。所有这些都表达了伊克昭盟人民对我们的一片深情。
当时分配给我的工作是初三(23、24)两个班、高一(6)班和高二(5)班的物理,再兼初一(38)班少先队中队辅导员。
对于刚从大学毕业的我来说,最生疏的工作是少先队辅导员。4年的大学生涯使我变得老成,性情孤僻。少先队工作很快就改变了我的这种性格,把我带进了一个“童心”世界。我相信这对我今后的教师生涯必定大有益处。和孩子们接触,我发现他们需要的东西太多了,同时也发现自己缺少的正是他们所需要的。因此,我还要从头学起。出于这样的考虑,我很乐意当辅导员,这是我做教师的起步。
在少先队工作中,我学会了洞察和了解孩子。我常常生活在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中间。他们对我无话不说,无拘无束,把我当作最亲密、最信任的朋友。他们用一种纯真的语言向我打开那潜藏在心灵深处的童心世界。
1957年,中央号召干部下放生产第一线劳动锻炼。在伊克昭盟中学我第一个报名坚决要求首批参加劳动锻炼。我觉得,像我这样一个从小生活在大都市的“三门干部”,更需要锻炼。1958年1月下旬,伊克昭盟中学被批准有4位老师参加首批下放劳动锻炼:邢万昌、陈秀瑛、王广义和我。下放劳动锻炼的时间为1至2年。我们分别到准格尔旗纳林乡三合社的一、三、七队。我被分配在沃靠塔的七队,这里有一大片肥沃的水地。同时编在七队的下放干部还有盟医院的林长清,新华书店的武占海,盟防疫站的王成科,盟教育局的王佩兰、陈玉兰,盟歌舞团的刘志壮和李凤莲。8人组成一个小组,林和武任组长。这儿离纳林乡15里,离旗政府沙圪堵20里。过完春节后,乡亲们已经在备耕了,家家户户忙于积肥、修水利,我们也投入积肥和修水利。一开始积肥并不累,但在4月后开始打坝,劳动强度很大,一担土足有200斤。开始乡亲们都照顾我们,不让多挑土,大约半个月后,就挑得多了,以后又学会推土车。
七队的队长叫李过计,是个厚道的劳动人。他终身未娶,抱养了一个男孩。他对我们帮助很大,是我们劳动入门的向导。耕地、垄地、播种、压地、锄地、割庄稼……他都手把手地教我们。8月以后,人民公社成立,接着又是“大跃进”,这一下子劳动强度猛增,深翻地、大炼钢铁、实现亩产千斤……花样越来越多,平均每天劳动达12小时以上。不仅劳动强度大,宣传和扫盲任务也很重。每天,太阳下山后才收工,回家草草吃顿晚饭,接着就去夜校教农民识字。每天晚上总要忙到半夜。如果遇到晚上召开生产队干部会,我们都要参加,往往要开到第二天凌晨鸡叫。开这种“马拉松会议”,我们没经验,因为一不了解农村、二不懂生产,所以没有主动权。
年终,我被评为全盟下放劳动锻炼一等模范。根据学校的意见,我提前一年回学校。一年在我的一生中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对我来说,却是最重要的一课,它给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一年的锻炼,我才发现,尽管我受过高等教育,但是我并不了解中国,我并不懂得过去中国为什么受人欺侮。一年的锻炼,使我深切了解了中国广大农村的贫穷、落后、愚昧。住在大城市里,根本不了解中国的大多数,更不了解边疆偏远落后地区的状况,因此也不明白知识分子为什么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经过一年的锻炼,我明白了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需要几代人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才有希望。我亲眼见到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为了自己的生存、幸福和发展,长年累月地辛勤耕耘的那种忘我的劳动精神。知识分子劳动的艰苦程度与他们相比,至少大多数人是望尘莫及的。我想,我有幸亲自参加这种实践,也许胜读十年书,我学到了书上写得很清楚,但是知识分子不易弄懂的许多道理。
经过一年的艰苦锻炼,1958年12月下旬,我回学校做短时休息,看看同学们。我虽然只教过他们半年,但师生情谊是深厚的,他们不断地给我去信慰问、鼓励,回来了,他们又要我谈谈体会。短短几天的休息时间结束了,同学们又给我送了一本美术日记,在扉页上写着:
老师:
知识分子从办公室走向农村,这是我国从未有过的事情,然而,今天您是首批在劳动中锻炼的知识分子。短短的一年劳动,您变得更加质朴了……
敬爱的老师,你蕴藏着青年人满腔的热火,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我们祝贺您在劳动中使自己的知识得到更大发展,登上科学高峰!
对我一年的锻炼,小组做了以下鉴定:
1.劳动一贯吃苦耐劳,日常生活也同样艰苦朴素;
2.与群众关系好,能打成一片,放下干部架子;
3.学习精神好,对政治理论学习保持热情,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学习,有报必看;
4.关心集体,组织观念较强;
5.搞社会工作积极负责,如扫盲、技术革新(改进了铡草刀)、大炼钢铁、修建土高炉……敢想敢做的精神是非常好的;
6.重视思想锻炼,克服个人主义较快。
1959年2月下旬,我结束了农村劳动锻炼,重返讲坛。当时学校给我分配了初三年级6个班和高一两个班的物理教学、初三班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和数学物理教研组长等5项工作。任务虽然很重,但我感到工作覆盖面大、跨度也大,这对我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它促使我比别人更加全面、更快地了解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使我感到教师生活的丰富多彩。在我教师生涯的起步时期,我希望自己承受最大的压力,早日成为教育行家,在工作实践中磨炼自己、提高自己,这是我的想法。
伊克昭盟的教育事业可以说还刚刚起步,但是随着人才的引进,发展也是比较快的。在1959年后,东胜市二完小成立,伊克昭盟师范、卫校、工业学校、财校相继成立。这些学校师资奇缺,设备简陋,不少地区如东胜、伊金霍洛旗、鄂托克旗、乌审旗、杭锦旗都成立了第一所初级中学。这些学校的领导大多数是从伊克昭盟中学派出去的。当时伊克昭盟中学可以说是伊盟地区的最高学府,许多高中毕业生都去这些初级中学任教。
看到这些发展,我更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伊克昭盟的教育事业需要我,也许比在大城市当教师更能发挥我的作用。
【注释】
[1]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市旧称,2001年4月30日伊克昭盟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鄂尔多斯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