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这一主题的研究背景主要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背景。在“旅游产业必须实践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社会共识的前提下,学术界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模式、路径都进行了积极探讨和研究,但理论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待提升。而从具体实践看,诸多地区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努力,例如浙江省在传统农家乐到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可观成效,也已形成了三大乡村旅游特色区,即以“湖州模式”“桐庐模式”为代表的浙北城市圈乡村旅游集聚区,以“遂昌模式”和“磐安模式”为代表的浙中西城市圈乡村旅游集聚区,以“嵊泗模式”为代表的浙东海岛乡村旅游集聚区。但整体而言,我国旅游产业主管部门、市场主体和行业组织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本质认识还不够深刻,对转型升级的方式方法掌握还不够全面。从这一层面说,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的“理论解构”和“路径探讨”具有显著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一、理论背景与意义
转型升级是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谢春山等,2010)。[2]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有机结合,既包括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发展形态的改变,也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产业要素的提升。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看,主要可以分为5个方面:旅游行业升级(唐留雄,2006;[3]王衍用、宋子千,2008;[4]麻学锋,2009;[5]谢春山等,2010)、旅游市场升级(厉新建,2005;[6]张广瑞,2009;[7]梁江川、潘玲,2015[8])、旅游产品升级(马耀峰、张春晖,2013;[9]杨义菊,2016[10])、旅游需求升级(马波,2007;[11]孙飒,2008[12])、旅游产业业态升级(张文建,2011;[13]吴丽敏等,2015[14])。此外,旅游商业模式升级、旅游配套设施升级、旅游企业升级、旅游人才培养方式升级等内容也受到关注和研究。
在明确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的基础上,具体的实现路径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综观文献,学者在转型升级路径与对策的探讨上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借助理论工具,提出若干普适性的理论建议,例如麻学锋(2010)借鉴价值链和系统论,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与动态演化,建议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应遵循升级轨迹进行系统自适应的调整。[15]袁淏、彭福伟(2015)提出3点具体建议:树立科学旅游观、全面深化改革、拓展发展空间。[16]二是根据某地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思考,例如陈雪琼、任晓春(2001)通过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法,对福建省旅游产业结构进行动态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17]岳冬菊(2002)根据重点区域非均衡的调整开发策略从资源结构、市场结构、区域结构等方面提出了陕西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策。[18]
整体而言,现有研究成果已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路径做了有益探讨,但该议题的研究尚存在值得深化的地方:在研究内容方面,现有研究较少涉及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内涵本质、内在逻辑与规律的探讨,对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也有待提高,总体来说,缺乏一个系统的用以解释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内在机理的理论框架。在研究视角上,当前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现状与对策的探讨尚局限于内部视角,缺乏对国外典型案例的借鉴与对比。在研究方法上,当前研究以理论分析为主,缺乏有效的实证手段来分析转型升级实践与绩效间的关系。因此,如何通过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来达到提质增效目的,这一演进过程仍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本研究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剖析,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
二、现实背景与意义
2016年开始,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迈入“十三五”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新常态推动我国走创新发展之路。在“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思想指导下,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必须从粗放发展方式下的要素规模扩张维度向转型升级形成的内涵效率提升维度转变。其中,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既是对旅游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阶段反思,又是对“十三五”的展望,“承上启下”之意显著。回顾“十二五”,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日益释放,全民旅游、全域旅游的端倪日益显现。其间,旅游市场需求呈现的“个性化+常态化”新态势,旅游产业发展出现的“全域化+集聚化”新模式,旅游产业发展获得的“科技化+智慧化”新支撑,旅游产业功能体现的“内外兼顾+主客共享”新定位,构成了当前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和基础动力。
但我们也看到,旅游产业的整体质量和效率不高,以三大主要市场主体为例,近年来全国酒店行业经营业绩呈下滑状态,2014年全国12 803家占94.02%的星级酒店亏损59.21亿元,成为有史以来最大亏损年。[19]同时,传统旅行社面对在线旅行社快速发展的冲击难以为继,旅游景区的有序管理和季节性需求调整仍存在问题。在粗放型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下,利用与保护之间的零和博弈状态导致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遭遇困境:一边是旅游发展宏伟的战略目标,一边是资源消耗严重和竞争力低下的困境;一边是旺盛的大众旅游需求,一边是生态和环境保护大压力。如何应对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旅游在现阶段需要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
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浪潮中,浙江省作为旅游大省,也在各个层面进行了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经验。2015年,浙江省全省接待游客5.35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 139.14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1%、15.0%,旅游经济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20]旅游产业已成为全省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浙江省旅游经济强省目标基本建成。但总体来看,浙江省旅游产业仍然存在旅游产品与服务结构不合理、资源分散整合能力弱、旅游企业普遍盈利能力偏低、游客监管与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现象,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产业的集约式发展,打造浙江省旅游升级版已成为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正如201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产业成为万亿产业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切实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升级,促进提质增效,努力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把浙江省建设成为更加发达的旅游经济区和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率先全面建成旅游经济强省。[21]
作为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浪潮中的一个实践缩影,浙江省的先行经验总结、实践困境剖析、创新路径研究具有一定的中国价值和国际意义。因此,本研究在理论框架指导下,将转型升级的实践研究聚集于浙江省这一具体情境中,对浙江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的现状、典型案例、经验与不足进行了总结,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战略与路径,具有显著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