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旅游业态创新为重要载体

以旅游业态创新为重要载体

时间:2023-12-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因此,作为旅游大省和旅游强省的浙江省,更是将旅游业态创新作为全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的重要载体。所以,推进浙江省旅游产业业态创新可以从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两大方面入手。加快浙东海洋海岛旅游经济带和浙西南山水生态旅游经济带的建设,继续优化浙江旅游业的空间布局,统筹旅游业的区域发展,提升全省旅游经济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总体发展水平。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者消费需求的提高,旅游产业在市场需求导向的作用下创新求变,内在的行业竞争和外在的科技进步等因素推动了旅游业态的创新,形成不断演变的旅游新业态。而在转型升级中,旅游产业要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必须在最基本的业态层面有所创新,这不仅关乎旅游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而且关乎旅游产业素质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1]因此,作为旅游大省和旅游强省的浙江省,更是将旅游业态创新作为全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的重要载体。

旅游业态作为一种新事物,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和统一的界定,但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业态的创新与新业态的出现却是不争的事实和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而旅游新业态的出现,并不代表着完全取代原有业态,更多是对原有业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补充和拓展,以及对整个旅游产业的提升。而旅游产业在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中除了产业内的行业对接与合作,必然也会在各个方面与其他产业对接,从而无限扩大其产业边界,使更多行业渗透进来,两者之间进一步相互交织和融合。

因此,在旅游产业发展中,产业融合便成为旅游业态创新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产业的横向融合(产业间的生态圈构建)和纵向融合(产业内的价值链延伸)两个方面。通过横向融合与纵向融合实现技术融合、资源融合和功能融合等,以完成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创新,从而最终实现旅游业态创新。所以,推进浙江省旅游产业业态创新可以从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两大方面入手。

一、加快旅游产品供给端升级,巩固旅游业态创新的载体支撑

加快旅游产品供给端升级,即要从提高旅游产品品质、加快旅游产业链条完善、推动旅游产业网络整合三方面“点—线—网”结合,全盘出击,努力打造完善、现代的旅游产业体系,巩固旅游业态创新的载体支撑。

(一)提高旅游产品品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品质消费的趋势日益显著。旅游产业更是如此,越来越多多元化、复合化、内涵化的旅游产品被游客接受和追崇,旅游产品品质亟待提升。

其一,丰富旅游产品种类。充分发挥省内各地区的资源特色和经济特色,推进“资源型”和“人造型”新景区(点)的开发建设,进一步推动社会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变,不断增加和丰富旅游产品的市场供给。重点拓展休闲度假旅游、会展商务旅游、奖励旅游、生态旅游、海洋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养生保健旅游等新兴的、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

其二,构建旅游产品体系。加快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建设步伐,使之真正成为全省高品位休闲度假产品的集聚区;积极推进自然山水观光景区、文化观光景区、古镇古村落等传统旅游地的产品更新和转型升级;加快推动旅游产品开发从单一观光功能向休闲度假的综合性功能转变,推动旅游产品开发从粗放型向资源整合和深度利用转变。积极构建大众产品与高端产品结合、观光产品与休闲度假产品结合、生活服务产品与生产者服务产品结合、传统产品与新型产品结合的“五结合”旅游产品体系。

其三,拓展旅游产品内涵。依托省内各区域的地方特色文化,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深入挖掘和利用浙江民俗文化资源,打造内涵丰富的旅游演艺产品,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充分挖掘和利用浙江各地本土传统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发展成就,设计专门的文化旅游产品和专题旅游线路,从而拓展旅游产品的丰富内涵。

(二)加快旅游产业链条完善

产业链条的完善与产品供给端升级息息相关,加快旅游产品供给端升级要以“大旅游”和“旅游无界”的思想为指导,不断延伸和完善现代化的旅游产业价值链条。

其一,促进“食、住、行、游、购、娱”基础链条的紧密联系,推进旅游产业链延伸。旅游要素相互交织融合,形成与之相关的各行各业,游憩业(如景区景点)、接待业(如旅行社)、交通业(如旅游区外部的铁路客运)、建筑业(如景区内的园林绿化)、金融业(如旅游保险)等,各行各业相互协同发展,构成一个紧密结合的旅游产业链。而产业链的延伸则需加强旅游产业上下游产业的无缝整合,积极推动涉及旅游产业链的相关产业和管理部门通力合作,提升浙江旅游产业链的整体层次和运作水平,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强大的产业联动能力与渗透能力;努力推动旅游产业的跨界、跨行业整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探索旅游发展的新形式,拓展产业空间,促进旅游产业的横向融合与纵向融合。

其二,统筹旅游产业与城乡规划,优化旅游产业链结构。积极发挥旅游产业在城乡统筹中的带动作用,依托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居民下乡、农村居民进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互动交流。通过大力开展乡村旅游,以旅兴农、以旅富农,促进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同时,依托城市交通枢纽,强化旅游咨询与客源组织的功能,培育大型交通导向型游憩商业区,打造标志性城市景观,形成城市旅游核心吸引物,结合城市社区改造、更新,建设历史文化、休闲购物、餐饮娱乐等不同类型特色旅游街区,并有效衔接城市旅游区与城市交通网络,完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让旅游、休闲元素全方位融入城市规划建设。

(三)推动旅游产业网络整合

旅游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3大要素是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而从宏观层面的旅游产业来看,都属于旅游产业网络当中的重要元素。在“互联网+”时代,旅游企业的凝聚力、旅游行业的竞争力,甚至整个旅游产业的推动力,最终都将由一张巨大的旅游网络覆盖,因而推动旅游产业网络整合,显得尤为重要。

其一,推进全省产业空间的立体化布局,加快空间层次整合。充分挖掘省内现有旅游资源,把全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整体,树立品牌,不断提高规模档次和竞争力。加快浙东海洋海岛旅游经济带和浙西南山水生态旅游经济带的建设,继续优化浙江旅游业的空间布局,统筹旅游业的区域发展,提升全省旅游经济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总体发展水平。另外,还要加快推进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特色旅游城镇、高等级旅游景区和高水平旅游度假区为支撑”的省域旅游目的地体系,形成层次分明、立体联动的全省旅游发展布局。

其二,以大项目大平台为载体推动集聚发展,促进龙头组合与共生整合。将同属于一个较高层次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利用已开发成熟的龙头旅游资源,发挥其带动作用,挖掘和整合其辐射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同时,整合具有共生关系的旅游资源,协调利益关系,调整开发行为,限制开发力度,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不断加快发展大型综合景区和高水平旅游综合体,依托高等级景区和旅游度假区,通过资源整合和板块联合等促进旅游要素的集聚,通过复合型发展做大新产品新业态、做足休闲度假功能,实现平台载体带动下的旅游产业集聚化发展。

其三,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与国际合作机制的升级,促进立体合作整合。区域协同发展方面,继续加大浙江省与苏沪长三角地区、海西经济区的旅游发展联动,资源共享、游线对接,进一步优化我省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境。国际合作方面,在加强官方合作的同时,积极拓展民间交流合作渠道;利用友好城市资源,发展替代性旅游;在适宜地点建立境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旅游度假区,以国际旅游投资拉动国际旅游市场;逐步加强在信息共享、学术研究、教育培训、标准开发等软环境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优化旅游服务现代化体系建设,强化旅游业态创新的基础保障

优化旅游服务现代化体系建设,要从服务人员专业化(人)和服务设施标准化(物)两方面入手,通过人和物的不断吸纳和补充,构建旅游服务现代化统一的整体,强化旅游业态创新的基础保障。

(一)服务人员专业化

切实把旅游人才队伍作为旅游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来抓,着眼形势需要和市场需求,突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旅游人才,大力开发旅游紧缺型人才,统筹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旅游专业技术人才、旅游服务技能人才、乡村旅游实用人才5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培养创新,确保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具体思路如下:

首先,转变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路。当前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尤其应该重视应用,强调理论、实践和技能相结合。在互联网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下,针对“智慧旅游”的内涵,旅游院校应该转变思路,着力于培养“掌握旅游及其他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具备互联网新动态学习和适应能力,扎实掌握旅游信息化运营和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探索“旅游+信息”交叉专业的培育机制。具有一定学科实力和资源的高校可以探索旅游与网络信息交叉专业、方向的培育。例如,通过“双学位”教育模式,直接培养管理学—工学学位的本科层次智慧旅游人才。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可以探索突破现有的“旅游企业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开发”等传统方向,开拓“旅游信息管理”“旅游网络技术与管理”等新方向。通过这样的方式试探性地培养适应“理论+技术+创新”要求的高尖端旅游管理人才。

最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待遇与职业认同,留住人才。针对旅游从业者社会认同感低、发展预期低、工资待遇低“三低”的问题,既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工资待遇、教育培训等热点问题,又着眼长远,从体制机制问题下手,着力解决旅游从业者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等难点问题,切实改善旅游从业者的工作、生活环境,缓解人才流失严重的困境,使真正的人才能够留下来。

(二)服务设施标准化

旅游产业是高度综合的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分支,对服务设施的依赖性强,这种依赖不仅体现在传统的实体公共设施(旅游引导标识、旅游厕所等),更体现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基础设施(旅游信息平台、数字化服务平台等)。因此,旅游服务设施标准化主要包括实体公共设施的完善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备两大方面。

一是实体公共设施的完善。对旅游公共设施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协同管理,捆绑使用各项“惠旅”的公共财政资金,加大公共财政对旅游产业投入的转移支付力度,投向旅游公共服务相对薄弱的地区和环节,对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公共设施进行配套,尤其是加强边缘地区特别是乡村地区的旅游公共设施配套。重点加强旅游交通路线、旅游咨询服务、旅游救援体系、旅游引导标识、旅游厕所和停车场等领域的投入,完善实体公共设施。如在相邻旅游景点之间开设便利的公共交通站点,增加去往景点、景区的公交线路和班次;在每个景点依据客流量、车流量建设一定大小的停车场,对于大型景区,增加车位数,同时联合交通广播对旅游景点、景区的路况信息进行及时发布;明确路标指示、合理布局加油站与标志指识、加强汽车旅馆建设、公共厕所完善、医疗救援服务供给等。

二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全面建设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和完善旅游消费支付方式,为游客提供更宽广更快速的旅游资讯,更便捷更安全的支付方式。旅游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不再局限于对景点的简单介绍、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广、票务预订以及一些自助游记和自助旅游书籍的推广,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并即时更新数据库,为游客选择出行时间、准备出游装备等提供详实的参考信息,如旅游目的地的气象、路况、治安、交通网络、人文习俗等,同时增加24小时的在线咨询服务。另外,旅游消费支付方式的完善首先要尽可能实现景区免费WiFi全面覆盖,保证各项支付方式的顺利进行,支持游客超前消费,推广信用卡、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便捷支付方式,与此同时,还要注意网络支付安全,加强安全保障,降低支付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