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应国瑞(Robert K.Yin)[7]发现人对脸的识别和对其他事物的识别有所不同。对一般的事物来说,无论照片是正放还是倒放,都不太影响人的识别;但是对人脸的照片来说,正放或是倒放却大不相同,这就是所谓的“人脸倒置效应”。据此他认为,人脸识别需要某些不同于识别其他对象的视觉处理。他猜想人脸识别更需要整体性;而对其他对象来说,脑可能更着重于其各个组成部分。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同意应国瑞的这种假说。例如有人认为,在人脸识别上有两个因素:特征以及各个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当把人脸倒置后,干扰了脑对后一因素的处理。
当把人脸的照片倒置后,我们就注意不到一些在正放时一眼就能看出的巨大区别。在下页图中,有人把一位女士的双眼和嘴巴倒了方向,一般人在把照片倒置时发现不了差异,但是如果把照片正放,您就立刻发现这一点了。请把书倒过来放,亲自体验一下吧。
不过研究还发现,许多这种病人分不清的不仅是人脸,而且往往也分不清一大类相似对象中的某些特定对象。例如,有一位病人就不能根据汽车的外形认出某部特定的汽车。但是也有相反的情形。意大利神经学家伦齐(Ennio de Renzi)有一位面孔失认症病人,他能从停车场里认出自己的车,从许多手写的字里面认出自己的笔迹,如此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更大的挑战是,有人认为人脸识别其实和从一大类同类物品中识别其中某个个体并无实质性的区别。人脸识别之所以显得特别,只不过是因为人脸识别在社交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大量训练的结果,如果对其他对象也这样训练,那么对这些对象的识别也能产生和人脸识别类似的现象。例如,让狗选美大赛中训练有素的评判员看倒放的狗照片,他们在识别狗品种的能力方面也大打折扣。后来发现,识别这些个体的脑区也非常接近梭状回脸区。也许梭状回脸区中神经元的功能是在经过大量的训练之后从一大群类似的对象中识别出某个特定的对象,不管这个对象是某个人脸还是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