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類的區分是研究句法結構的基礎,研究古漢語語法也要給詞加以分類。除了若干特殊情況,古漢語的詞類大致和現代漢語差不多,現在舉出我們擬議的分類如下:
附:方位詞、時間詞
附:判斷詞
是、爲
能願動詞
能、當、欲、願、敢、肯等。
助動詞
見(如“見笑”)
趨向動詞
如《論語·鄉黨》“趨進,翼如也”的“進”,《世説新語·假譎》“紹遑迫自擲出”的“出”。上古趨向動詞不多。
附:數詞、量詞
表程度的:最、較、甚、彌、愈、益等;
表範圍的:皆、咸、俱、亦、只、止、僅等;
表時間的:始、終、將、已、久、暫、立等;
表否定的:不、未、無、非等;
表語氣的:豈、詎、得無、尚、其等。
於(于)、與、爲、以、用等。
與、及、而、以(如“碩大蚤實以蕃”)、則、若……則、故、與其……不若(孰若)、雖等。
嗚呼、噫、嘻、唉、唯等。
助詞附著在别的詞上,或者附著在詞組上,或附著在句子上,表示一定的語法意義。文言文裏没有時態助詞,只有語氣助詞和結構助詞。
語氣助詞:也、矣、乎、哉、歟等;
結構助詞:所、者、之。
此外還有:“然、而、焉、如、爾”等,用在形容詞之後,和這個形容詞結合起來,通常作爲狀語或謂語,如“勃然大怒”、“莞爾而笑”、“薆焉憂之”、“愛而(即“薆如”)不見”、“勃如戰色”、“其言藹如”。這些字,有人把它們和結構助詞同等看待,實際上應該是形容詞後綴。
另外有些詞,如《詩經》裏“有蕡其實”的“有”,“我東曰歸”的“曰”,《書經》裏“君子所其無逸[1]”的“所”既無詞彙意義,也没有語法意義,這是古漢語裏特有的東西,我們參照傳統習慣,稱之爲語助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