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同光 蔣禮鴻
一般地説,有兩個以上的字,意義原來不同,而當作一個意義用,叫做“通用”。允許通用的基本條件,是這幾個字的讀音相同或相近。但是形體不同而讀音相近的字是很多的,如果漫無限制地容許通用,那就要造成識字上更多的困難,所以通用也要依據“約定俗成”的原則,限於已經固定下來的使用習慣的範圍以内才行,並不是可以隨便通用的。我國古代文籍裏有很多通用字,這些通用字在一次又一次地出現着,不知道這些,將會造成閲讀上的困難,所以有必要加以學習。
不同時代或不同地區使用不同的通用字。例如“一”,《禮記·大學》作“壹”:“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壹是,一切)。”而敦煌變文裏却作“亦”;代表西北方音的敦煌文件“清”通用作“妻”,“定”通用作“第”,“禮”通用作“領”(i、ing不分)。這裏只舉一般古文中的例子來談。
既稱“通用”,一般説來,當然其中有一個被認爲“正字”,而其餘的是“通用字”。舉例的時候,首列一般所稱的“正字”,隨之以通用字。
一、有不少的例子,通用字就是正字的聲符,正字是通用字加上意符而成的形聲字。
1.汝;女
子謂子夏曰:“女爲君子儒,毋爲小人儒!”(《論語·雍也》)
2.捨;舍
以爲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孟子·公孫丑上》)
3.歟;與
管仲、晏子,猶不足爲與?(《孟子·公孫丑上》)
4.境;竟
聘禮:大夫受命不受辭(命,出使的任務。辭,外交辭令)。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則專之可也(專,自己作主)。(《公羊傳·莊公十九年》)
御史大夫弘羊以爲:此乃所以安邊竟,制四夷,國家大業,不可廢也。(《漢書·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贊》)
5.猝;卒
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戰國策·燕策三》)
孟子見梁惠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怎樣)定?’……”(《孟子·梁惠王上》)
卒死,誰當復言之者?(《漢書·趙充國傳》)
6.嗜;耆
耆秦人之炙(烤肉),無異於耆吾炙。(《孟子·告子上》)
其耆欲(低級趣味的欲望)深者,其天機淺。(《莊子·大宗師》)
吉馭吏耆酒。(《漢書·丙吉傳》)
7.價;賈
有美玉於斯,藴櫝(閉在櫃中)而藏諸(之乎,下同)?求善賈(好價錢)而沽(賣)諸?(《論語·子罕》)
8.避;辟
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孟子·離婁上》)
時上疾,辟暑甘泉宫。(《漢書·武五子傳》)
9.譬;辟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從近處走起);辟如登高,必自卑。(《禮記·中庸》)
10.僻;辟
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是以非辟(邪僻)之心無自入也。(《禮記·玉藻》)
11.憫;閔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孟子·公孫丑上》)
褒於道病死,上閔惜之。(《漢書·王褒傳》)
12.屢;婁
不救之患,日寖婁(日,一天一天。寖、婁,都是逐漸增加的意思)深。(《漢書·孝成許皇后傳》)
婁奏封章。(揚雄《趙充國頌》)
13.悒;邑
安能邑邑(猶“鬱鬱”)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史記·商君列傳》)
14.值;直
陵至浚稽山,與單于相直(碰到)。(《漢書·李陵傳》)
向使傭一夫於家,受若直(拿你的工資),怠若事,又盜若貨器,則必甚怒而黜罰之矣。(柳宗元《送薛存義序》)
春衣一對直千金。(白居易《繚綾》)
15.藏;臧
直至其門,使左右入求之。家人驚恐,女逃匿,扶將出拜。帝下車泣曰:“大姊何臧之深也?”(《漢書·外戚景帝王皇后傳》)
沛公至咸陽,諸將皆争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臧之。(《漢書·蕭何傳》)
16.縱;從
自見功大威行,遂從耆(嗜)欲。(《漢書·貢禹傳》)
17.隔;鬲
是以親戚之路鬲塞而不通。(《漢書·武五子傳》)
18.傭;庸
庸者笑而應曰:“若爲庸耕,何富貴也?”(《史記·陳涉世家》)
19.俸;奉
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漢書·公孫弘傳》)
二、聲符相同,或只是讀音相同或相近。
20.悦;説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21.貺;況
君親拜迎於大門之内而廟受,北面拜況(況,惠賜)。(《禮記·聘義》)
22.倘;黨
欲自殺,左右曰:“黨得削國,幸不死。”(《漢書·武五子傳》)
太守竟論殺孝婦,郡中枯旱三年。後太守至,卜筮其故。于公曰:“孝婦不當死,前太守彊(强)斷之,咎黨在是乎?”(《漢書·于定國傳》)
23.叛;畔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孟子·公孫丑下》)
豪杰畔秦相立。(《史記·南越尉佗列傳》)
24.途;塗
塗有餓殍而不知發(開倉賑濟)。(《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禮記·中庸》)
25.嫡;適
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嫡子按照長幼而不按照賢愚)。(《公羊傳·隱公元年》)
26.謫;適
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史記·陳涉世家》)
27.幟;織;職
望見單于城上立五采幡織。(《漢書·陳湯傳》)
於是皇帝輦出房,百官執職傳警。(《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28.歡;驩
楚懷王新與秦合婚而驩。(《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
29.娱;虞
霸者之民,驩虞(即“歡娱”)如也。(《孟子·盡心上》)
辟如女工有綺穀,音樂有鄭衛,今世俗猶皆以此虞説耳目。(《漢書·王褒傳》)
30.愕;鄂
群臣皆驚鄂失色。(《漢書·霍光傳》)
31.漠;幕
徑萬里兮度沙幕。(《漢書·李陵傳》)
兵威沖絶幕(極其荒遠的沙漠地區),殺氣淩穹蒼。(李白《出自薊北門行》)
32.贍;澹——富足
埶(勢)位齊而欲惡同,物不能澹,則必争。(《荀子·王制》)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澹足萬物。(《漢書·司馬遷傳》)
33.詎;巨,渠,遽——豈、難道
沛公不先破關中,君巨能入乎?(《漢書·高祖紀》)
掾部渠有其人乎?(《漢書·孫寶傳》)
吾言何遽不善?(《墨子·公孟》)
34.又;有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諸葛亮《出師表》)
35.無;亡
亡而爲有,虚而爲盈。(《論語·述而》)
然其私心不能亡恐。(《漢書·趙充國傳》)
合天下之知,併天下之威,是以舉秦如鴻毛,取楚若拾遺,此高祖所以亡敵於天下也。(《漢書·梅福傳》)
36.纔(才);裁,財——只、僅
寡人蠻夷僻處,雖大男子,裁如嬰兒。(《史記·張儀列傳》)
光爲人沈静詳審,長財七尺三寸。(《漢書·霍光傳》)
郅支人衆中寒(凍壞)道死(死在路上),餘財三千人到康居。(《漢書·匈奴傳下》)
37.背;倍
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論》)
38.疲;罷
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疾速)犬也;東郭浚者,海内之狡兔也。韓子盧逐東郭浚,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倦)於前,犬廢於後;犬兔俱罷,各死其處。(《戰國策·齊策四》)
39.猶;由
以齊王(憑齊國現有的基礎來成王業),由反手也(像反過手來那樣容易)。(《孟子·公孫丑上》)
40.冀;幾
方遂心利其言,幾得以富貴。(《漢書·雋不疑傳》)
41.帥;率
蓋君子聞鼓鼙之聲則思將率之臣。(《漢書·陳湯傳》)
42.霸;伯
百里奚居虞而虞亡,之(到)秦而秦伯(一亡一霸,是虞不能用而秦能用百里奚的緣故)。(《漢書·韓信傳》)
43.促;趣
廣既歸鄉里,日令家共具(“共”通“供”,共具,供給備辦)設酒食,請族人故舊賓客相與娱樂;數問其家金餘尚有幾所(即“幾許”),趣賣以共具。(《漢書·疏廣傳》)
44.罹;離——遭到
竄於風寒之地,離霜露疾疫瘃(通“墮”,手指足趾凍壞而落下來)之患。(《漢書·趙充國傳》)
45.三;參
髡竊樂此,飲可(大約)八斗而醉二參(有兩三分醉)。(《史記·滑稽列傳·淳于髡傳》)
46.慧;惠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説符》)
47.嗚呼;於戲,惡乎
於戲!保國艾民(使民長壽),可不敬與?(《史記·三王世家》)
晏子捧杯血仰天而嘆曰:“惡乎!崔子將爲無道,而殺其君。”(《韓詩外傳二》)
48.屈伸;詘信
吾聞君子詘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史記·管晏列傳》)
49.睥睨;辟倪——側目而視,窺伺
辟倪兩宫(太后與皇帝之宫),幸(希冀)天下有變,而欲立大功(意謂謀反)。(《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不論通用字即正字的聲符,或通用字與正字用相同的聲符,或通用字和正字之間並没有上述兩種關係,總之它們都是“聲近”的。有些是發聲相同,有些是收韻相近,有些是聲韻都同。但聲音是隨時代而轉變的,有些字,古人讀音相近而現在並不相近,如例25的“嫡、適”,例38的“疲、罷”,例47的“嗚呼、於戲”等。在没有懂得古聲韻學以前,就只好硬記。
“正字”和“通用字”給人的感覺是,正字就是本字,通用字就是假借字,其實不完全如此。大部分的“正字”固然也就是本字,但並非都是本字。例如例1的“汝、女”,例34的“又、有”,例39的“猶、由”,正字“汝”是水名,“又”是右手,“猶”是獸名,當作第二人稱代詞等義來解釋,自身也是假借。又如例40的“冀、幾”當希圖解,這兩個字都是“覬”的假借字,不過“覬”這個本字不常見,後人就拿“冀”來當作“希冀”的正字而已。例41的“帥、率”當作將帥解,其實“帥”的本義是佩巾,“率”的本義是捕鳥的網,都和將帥義不相干,也都是假借字。《説文》:“,將
(今本誤成衛)也。”“
”才是“將帥”的本字。所以不能説凡正字都是本字。
三、不僅正字不一定是本字,還有因爲假借字用得久了,本字本義被人遺忘,反而把假借字當正字,本字當通用字的。例如:
50.荷;何
可憎(“可愛”的反語)猧子色茸茸,抬舉何芳喂飼濃。(無名氏《長興四年應聖節中興殿講經文》)
51.納;内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内之溝中。(《孟子·萬章上》)
52.向;嚮;鄉
頃之,有縛〔李左車〕而至戲(軍門)下者,信解其縛,東鄉坐(使李朝東而坐,表示尊敬,漢時坐位以朝東爲尊),西鄉對而師事之。(《漢書·韓信傳》)
53.義;誼
田假,與國(同盟的國家)之王,窮而歸我,殺之不誼。(《漢書·田儋傳》)
54.偶;耦
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左傳·桓公二年》)
這裏的五個“正字”,“荷”是花名,“納”是絲潮濕的意思[1],“向”是窗户[2],“義”是“儀”的古字,“偶”是偶像,當作今義用都是假借。而“通用字”倒都是本字。其中的“鄉”字金文作,中間是食器,兩旁有人相向而食,所以引申有面向的意思;當作鄉邑解的“鄉”篆文作
,從兩邑相對,
(音香)聲,是個和“東鄉坐”的“鄉”結構不同的字,而楷書誤合爲一了。
四、還有一種情形:“通用字”是古代的本字,後來另有别的意義了,這個古字就被别義所佔據,人們又造出以原字作聲符的形聲字來作爲正字。例如:
55.暮;莫
文王之爲世子:朝於王季(文王的父親)日三(一天三次)。鷄初鳴而衣服,至於寢門外,問内竪之御者(值班的侍臣)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竪曰:“安。”文王乃喜。乃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禮記·文王世子》)
56.債;責
誰習計會,能爲文(孟嘗君曰文自稱)收責於薛者乎?(《戰國策·齊策四》)
57.礪;厲
使河如帶,泰山如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苗裔,後代子孫。四句意思是:即使時世變遷,黄河變得狹如帶,泰山變得小如磨石,封國還是存在,子孫仍然繼嗣)。(《漢書·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序》)
58.墜;隊
雲懼,隊於車,傷足喪屨。(《左傳·莊公九年》)
59.影;景
夫匈奴獸聚而鳥散,從(追擊)之如搏景。(《漢書·主父偃傳》)
60.曝;暴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61.熟;孰
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爲久矣,孰知其故(道理)矣。(《莊子·天運》)
五穀蕃孰,六畜遂字。(《漢書·嚴安傳》)
62.腰;要
一脛(小腿)之大幾如要。(《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這幾個例子中,如例55的“莫”,篆文作,表示太陽落在草地裏,就是天色晚了。因爲後來把它當做“不要”,表示禁止的意思,就又在下面加上個“日”字來表示天晚。這個“暮”字是天晚義的後出專用字。過去的文字學家,以爲“莫”既然有個“日”,“暮”又加上了“日”,是很不合理的叠牀架屋的現象,其實在文字發展過程中,這種現象是很多而又難於制止的。例62的“要”,篆文作
,表現出一個人兩手叉腰的樣子,後來“要”當作“約定、簡約”講,就又加上“月(肉)”旁來作“腰身”的專字了。其餘各例,也都如此。
五、最後的一種情形:通用字所表示的意義是它的引申義,而後來爲了使這個引申義表現得更清楚,就另造一個專用字,這種專用字以加上或改换形符的形聲字爲多。例如:
63.佯;陽,詳(“詳”應歸入第二大類,爲方便附在這裏)
諸將皆嘸然(愕然不信服貌),陽應曰:“諾。”(《漢書·韓信傳》)
大戰良久,於是〔韓〕信、張耳詳棄鼓旗走(奔向)水上軍。(《史記·淮陰侯列傳》)
64.横;衡
一人衡行於天下,武王耻之。(《孟子·梁惠王下》)
65.惑;或
無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66.諷;風
大將軍霍光風(授意)惠以便宜從事(不必請示,靈活地辦事)。(《漢書·霍光傳》)
67.輛,緉;兩
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千兩,虎賁(勇士)三千人。(《孟子·盡心下》)
今奉細布襪二兩(二雙)。(徐淑《報秦嘉書》)
68.悌;弟
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69.肢;枝,支
爲長者折枝(按摩手脚骨節),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爲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
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孟子·離婁下》)
70.賑;振
緩刑罰,薄賦斂,哀鰥寡,恤孤獨,養耆老,振匱乏。(《漢書·嚴助傳》)
虚倉廪(把倉廪裏的積蓄全部拿出來),開府臧(通“藏”),相振救。(《漢書·于定國傳》)
這幾個例子,例63的“陽”是由“陰陽”義引申爲表面的意思,只有表面而没有實際就是裝假。例64的“衡”是古代車前駕牲口的横木,當然引申就成縱横的横。例65的“或”是個不定之詞(“或”的本義是“域”,當作或許,已是假借字),疑惑則不能確定,所以“或”有“惑”義。例66的“風”有動的意思,授意於人,或暗示(諷刺也有暗示義)於人,使之在心理或行爲上有所變動,就是“諷”了。例67的“兩”,本有成雙的意思,車有兩輪,襪有兩隻,所以“兩”可以代“輛”、“緉”。例68的“弟”就是“弟道”,能盡弟道謂之“悌”,“弟”和“悌”的意義也是聯繫着的。例69的“枝、支”本義都是樹枝,人的身體像樹幹,四肢像枝條,所以“枝、支”也有“肢”的意義。例70的“振”有振作、振起的意思,窮困的人予以提携振拔,就有賑濟的意義。這些例子,大抵都是先有通用字而後有專用的正字的。
還有這樣的例子,“正字”實在是錯字。如:
71.陣;陳
有人曰:“我善爲陳,我善爲戰。”大罪也。(《孟子·盡心下》)
望匈奴有數千騎,見廣,以爲誘騎,皆驚,上山陳(布陣)。(《史記·李將軍列傳》)
充國迺(乃)與壯士百餘人潰轉陷陳。(《漢書·趙充國傳》)
“陳”按篆文的結構作“”,是陳列的意思,引申爲戰陣,晉以前没有從車作“陣”的,晉人王義的《小學章》裏才把“陳”寫成“陣”,到現在反而取得正字的資格了。
從上面所舉的例子看來,“通用”是一個範圍比較寬廣的概念,它和假借字不是同一概念。有的還是本字;有的是古本字;有的則用它的引申義,在於本字和假借(引申)字之間。總之以音同或音近作爲通用的條件。古籍裏這類通用的例子很多。知道這些例子,對於瞭解古文是很有幫助的。必須用功記憶,而用之於閲讀。還要注意的是:“説”雖然是“悦”的通用字,但“唐雎説信陵君”的“説”却是“勸説、提意見”的意思;“陳”雖然是“陣”的通用字,但“下有陳死人”的“陳”却是“陳舊”的意思。哪些字用它的通用義,仍然要結合語言環境來加以辨别。
[1]劉向《九嘆·逢紛》:“裳襜襜而含風兮,衣納納而掩露。”
[2]《詩·豳風·七月》:“塞向墐户(把窗户塞起來並用泥涂,以禦風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