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摆脱了殖民统治后的一段时期中,曾领导过本国独立解放的领袖都陷入了国内阶级、种族和不同政治势力相互斗争的困境之中。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东南亚国家的历史发展在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力量之间进行的世界性“冷战”对抗的大背景下展开。冷战是美苏的对抗,以后发展成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这一对抗在战后初期东南亚的集中表现就是印度支那和东盟两个集团的对峙,以及长达30年的印度支那战争。主要依靠苏联和中国援助的印支三国,与得到美国和其他国家支持的东盟互相对峙,并保持着大致的均势。
在这一时期,东南亚各国出现了明显的政治分化,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独立后各国采取的一套简单效仿西方式议会民主政治模式而推行的民主选举、政党政治的程式不仅无法解决国内社会、政治、宗教和民族矛盾,而且导致政府的稳定性、合法性和权威性受到极大的威胁。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前后,大多数东南亚国家都出现了政权更迭、领袖易人的情况。诸如:印度尼西亚1965年“9·30”事件和苏哈托上台,同年菲律宾独裁者马科斯登上总统宝座;新马分治使李光耀成为岛国当然的政治首脑;1958年的曼谷政变使军队强人沙立·他呐叻登上泰国的政治舞台;1962年的政变使奈温领导的军人集团夺取了缅甸的政权;等等。所有这些领导人都在稳定社会秩序、保障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程度地运用了传统的集权统治方式,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政权,从而使东南亚各国走上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
由于东南亚各国的民族主义是各自为政的,战后初期广泛的反殖民情绪并没有形成地区凝聚力。早在19世纪70年代,菲律宾就鼓吹民族主义运动,并且是第一个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国家,但它继续与美国保持密切联系,这使得它成为美国的代言人和盟国,而不是成为公认的地区民族主义的标兵。西班牙和美国殖民统治时期对菲律宾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和文化影响,使基督徒在菲律宾社会占多数,菲律宾也成为东南亚地区受西式教育影响最大的社会。
随着冷战的进一步加剧,西方与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寻求东南亚国家支持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直接介入使东南亚国家的独立进程和建国任务变得更加复杂。东南亚国家面临着寻求法治进步、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活与应付军事叛乱的相互矛盾的问题。许多民族主义领导人声称自己是共产主义者,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解释各不相同,从正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到自由混合经济都有。越南民主共和国把社会主义视为其发展的模式,而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和泰国则相继走上了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一部分的市场经济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