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沙漠里能留存下来的山岩都比较坚硬,这是因为沙漠中昼夜温差大,风力较强,不稳定的岩石都被风化成了细沙,剩下的都是抗风化能力强、质地坚固的硬岩,其表面有一层锃亮的沙漠漆,是由常年风沙侵袭所致。
但塔格和罗木纳地区的沙漠山岩都是由红沙岩和白石膏,以及沉积岩露出地面的部分组合而成。
这些山岩大多比较松散,常年被强烈的风沙、温差侵蚀得不成样子,形成了一座座鬼斧迥异的风蚀蘑菇,极少存有如此庞大的巨型硬岩山体。
严峰没有专业设备检测,也只能推测个大概,这座山体在地质和矿物史上极为罕见,有资料显示,塔卡盆地的构造轮廓、古通道抬升遗迹、古海沉积岩层、石膏与盐湖沉积层、微古化石与油气储藏、沙漠中的巨厚沙层,以及石英沙表面结构组合特征等等证据表明,塔格沙漠极有可能起源于新生代中新世时的新特提斯海。
由于青康高原和塔卡盆地周边山地的持续隆升,在中新世晚期彻底隔断了海水通道,海盆干涸逐渐变为内陆湖沼盆地,以致这一地区持续干旱沦为沙漠,其中的沙漠砂大部分源于中新世晚期干涸的古海洋。
这里的石质与洋壳的玄武岩较为接近,说不定就是更古时期地壳运动从深海中抬升的海底山脉,而岩石中含有的金属成分,则极有可能是来自地底富含金属矿物的岩浆。
但跟玄武岩不同的是,这些岩石不但质地坚硬,节理少,而且没有玄武岩达到受力极限时的分节脆性,性质古怪不说,其具体成因就连研究地质地貌几十载的俞教授也说不上来。
俞教授眯着眼睛看着眼前宛如黑龙脊背的恶灵墓,轻声叹道:“这种山体放眼世界恐怕也是首次被发现,这对了解地球内部构造演变,以及造山运动后地形地貌的成因有重大研究价值,等找到永生他们,会立即上报国家对其立项调查,填补我国地质学上的空缺!”
说完,不禁夸赞严峰:“不愧是国家科学院来的人,基础扎实,见识广泛,年轻人就应该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认知思维和务实态度。”随后转头对杨学生和沈洁然道:“你们两个应该好好学学严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据实查证,这才是学以致用的根本。”
我对俞教授和严峰的学术讨论没有兴趣,不过听闻这座石山质地迥异,而且成因复杂,神经不禁开始紧绷起来,这一地区一系列的诡异现象会不会跟这座石山有关?
我一边想,一边打量着周围的动静,陈可心也听闻了俞教授和严峰的推测,这时告诉我,她曾听说过有些山石含有丰富的磁铁矿,能干扰一定区域的电子设备,但只要磁场不变,就只能干扰电子的运动轨迹,像电子显示器之类的设备就会显示失常。但如果要影响周围的电磁信号,干扰源本身就应该存有变化的磁场,理论上讲,如果山石形成了闭合回路,并且存有变化的电流,那么它就会类似干扰机发出不同频率的电磁波,从而干扰这一地区的电磁通信。
经陈可心这么一提醒,倒是想起严峰提到岩石中含有某种金属成分,一般的磁铁矿石呈黑色,性脆,常产于岩浆岩与变质岩中,其中含有四氧化三铁等金属化合物,跟此处山岩的颜色比较接近。但就算是含有金属磁铁矿,又怎么可能自发地形成振荡电流?
陈可心解释道:“这里地势低洼,沙暴频繁,气象条件极不稳定,而石山又含有大量的金属物质,带电的云层与山岩相互感应也说不定,要知道普通云层放电可达10亿伏,如果山体结构特殊的话,可以形成蓄电的电容,那么就有可能产生振荡衰变的电流,它所产生的能量足以干扰方圆10公里的电磁传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