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野外生存徒步穿越需要注意什么?

野外生存徒步穿越需要注意什么?

时间:2023-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徒步穿越活动离不开路,路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是否能够成功穿越,路面条件太差有时会使我们受到伤害,如能很好地掌握行走不同路面的技巧,在路上就会更轻松、更愉快。由于路面平滑且多青苔,故易打滑,一旦遇到雨雪容易发生事故,轻则跌跤、崴脚,重则骨折重伤。
徒步穿越_户外运动与拓展训练

一、徒步穿越的含义

徒步穿越是户外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主要依靠徒步行走,完成由起点到终点的里程,其间可能会经历山岭、丛林、沙漠、雪原、溪流、峡谷等地貌的一种户外活动。徒步穿越对参与者的野外综合技能要求较高,它集登山、攀岩、漂流、溯溪、野外生存于一体,一般要求穿越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体能、稳定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准,以及乐于助人的团队精神。

二、徒步穿越前的心理准备

(一)持正常心态,避免盲目乐观

对于首次参加野外生存徒步穿越活动的人来说,野外穿越无疑充满了神秘感和新鲜感。这种兴奋会使人暂时忽略掉许多困难。然而当你真正地融入野外生活当中,搭帐篷、烧火、取水、做饭等日常生活中易如反掌的事情,都成为必须花时间精力去准备的事情。

进行野外生存徒步穿越之前,需要对每个细节进行斟酌,了解当地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查阅资料,制订计划,列出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应对措施,对于预计的困难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做到胆大心细,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事故。

(二)培养吃苦耐劳的品格

短期的艰苦生活一般人都能忍受,但是进行长时间的野外生存徒步穿越活动,需要耐心和毅力。日复一日简单、重复、枯燥的生活,还有许多意料之外的困难,容易使人失去信心和兴趣。在特别恶劣的条件下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下意识地培养自己抵抗不良环境(如寒冷、低压、缺氧、饥饿)的能力。同时,运动也要注意循序渐进,自觉地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光凭兴趣行事。

(三)培养团队精神

野外生存徒步穿越对个人来说是件艰苦的事情,但如果一个团队的人团结起来,就可能变成轻松有趣的乐事。此时,形成一个友爱互助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团队中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和肩负的责任,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队友进行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的战斗力。团队生活必须分工明确,形成紧张有序、组织纪律性强的高素质团体。

一个优秀团队领导是团队灵魂,有责任在团队中形成民主、公平的领导作风。行动时必须以身作则,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紧急关头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决定,组织和鼓励大家共同完成任务。参加者可以在平时训练中以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建立相对固定的活动小组,有利于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进步。

在集体活动中,不同性格的人需要相互理解和磨合。有些性格在集体生活中常常会碰壁,比如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脾气暴躁、不爱帮助别人、盲目自大、喜欢独行等,这些性格都是团队生活的大忌。参加者应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努力使自己融合到集体中去。

(四)克服恐惧心理

陌生的环境容易造成紧张的情绪。在野外生活的人,由于生活模式被打破,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失眠等现象。由于野外环境的未知,对于可能出现的意外,如毒蛇猛兽、气候变化、方向迷失等,人们会感到胆怯和不知所措。这就需要克服心理障碍,进行一些相应的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例如在训练中模拟野外生存环境,或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遇到困难时应采取的办法,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三、徒步穿越与路况分析

在地形复杂多样、人迹罕至的地方,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没有明确的路标指示方向,依靠地图、指南针再加上自己的头脑和双脚阅读每一寸土地,在清丽脱俗或古老沧桑的地方留下自己的足迹,在沉郁安静或灵动跳跃中观察和学习到各种有益的知识是一种满足。而徒步穿越活动离不开路,路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是否能够成功穿越,路面条件太差有时会使我们受到伤害,如能很好地掌握行走不同路面的技巧,在路上就会更轻松、更愉快。

(一)石板路面

1.路面特点

这种路面主要出现在石质山崖、陡崖或是石质断层,山体的基岩出露地带,或由整块石面形成,或由多块石面形成,也有人为铺就的石板路面。由于路面平滑且多青苔,故易打滑,一旦遇到雨雪容易发生事故,轻则跌跤、崴脚,重则骨折重伤。

2.行走经验

雨后,上山时除了穿防滑的鞋以外,心情还要放松。行走时重心不要太靠前,重心方向要和地面的石板垂直,尽量使用登山杖。背大包时包的重心应该是中部偏下,手尽量扶着岩壁或树木。下山时一定要用登山杖,重心略微前倾。脚的落点尽量踩在石板之间的缝隙,或者路旁的草木上。两个人之间一定要拉开距离,避免一个人跌倒后铲倒好几个。雪后,如有专业装备,最好用四齿的冰爪,如果没有专业装备,脚一定要落在路旁树根或草木上,登山杖必不可少,当然没有登山杖也可以寻找长度大小适合的树枝、木棒替代。

(二)跳石路面

1.路面特点

所谓的跳石就是没有明显的路,所谓的“路”主要由山谷沟壑经长期雨水冲刷和山洪暴发形成。或有路但周边是农地,农户在耕作时将地中石块分拣抛出,堆积于路面上,长此以往便让一条路成为大小不一的石块路,在这种路面上行走,需要在石头上跳来跳去前进,细纱、小溪、巨石参差交错,“杀机”四伏。

2.行走经验

克服对跳石的恐惧心理是最主要的,这就要求注意力集中。雨季,大雨来临之前、大雨刚过时不要去峡谷跳石,小心山洪暴发。准备好一双底厚一点硬一点的登山鞋,在跳石之前要先检查鞋带是否松动,然后要把背包肩带和腰带拉紧,让背包紧贴背部,以免跳跃时背包晃动、重心不稳导致失足。行走在跳石路面时眼睛要注意观察前方的情况,准确判断下一个落脚点,注意观察某些石头上留下的长期作为落脚点的暗痕。另外,一定要把鞋底清理干净,如果鞋底粘上了沙子,就要小心你的膝盖和门牙喽!

(三)泥土路面

1.路面特点

这种路面是最常见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石头风化和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经过人们的长时间踩踏形成的。也许你觉得这是最好走的路,有什么可注意的!那这样的想法就大错特错。雨季时这种路面就是传说中的烂泥路,非常容易跌倒,伤到膝盖。

2.行走经验

大雨后经过太阳的曝晒,土路表面已经被晒干,但实际上已经吸足了水分,这个时候上下山时很容易出现危险,走这种路面时鞋底一定要抓地,要充分利用登山杖作为支点,以免不注意一脚踩进很深的烂泥里。另外,春秋两季昼夜温差大,雨雪天后土路路面非常容易结冰,危险系数比较高。遇到这种情况上下山时要充分利用登山杖和可以攀扶的东西,注意攀扶物体时要先确保该支点是牢固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三)灌木丛

1.路面特点

灌木丛包括很多种,大致可以划分为自然灌木丛和人工造林灌木丛。自然灌木丛主要分布于茂密丛林中,灌木种类较多且较为低矮,一般土质湿滑松软,可能会有沼泽,危险性较大;人工造林灌木丛主要分布气候较为干燥的山麓坡地,是人为栽种防风固土用的,所在地一般土质干燥,含石沙较多,貌似坚硬其实一踩就滑。

2.行走经验

走灌木丛要带上眼镜、帽子、拉上冲锋衣的拉锁,队员之间至少要保持1畅5米的距离,防止前面的队友带倒的树枝反弹回来伤到自己。时刻提醒后面的队友注意,距离过远容易迷路!徒步经过自然类灌木丛时最好有辅助设备及经验丰富的领队或当地向导探路先行,要注意灌木多带短刺,蚊虫较多,建议穿高帮防滑鞋底、纹路大且凹凸较深的丛林靴,要穿长袖、长裤,注意脸部的保护。人工造林灌木丛较自然灌木丛灌木高且多刺,建议准备手套(最好皮质)、长袖高领防刮衣裤和防滑抓地能力好的登山鞋,在徒步此类灌木丛时尽量走土质不滑、较宽的路,最好扶着枝干新鲜且可以支撑手力的活树枝,换手扶枝要牢固,落脚要稳要慢。

(四)雪地

1.路面特点

雪地路面因下雪积雪形成,由于积雪覆盖,无法判断地形及路面情况,情况会很复杂。积雪导致湿滑,阻力较大,行走不便。

2.行走经验

在下雪时行走,或走在积雪时间较长的地上,最重要的是步幅要小且保持固定步调,靠自己的步伐有节奏地走。若胡乱加快速度,或步伐太大失去节奏常会造成疲乏。行走在雪地需不慌不忙,按照自己的步伐行进是很重要的。如果积雪仅到埋过鞋子的程度,几乎不影响到步伐,可如履平地般的行走。如果日积雪高过膝盖时,仅仅是举步就相当耗费体力,疲劳困倦就更不用说了。若积雪深及腰部,就得用自己的脚和腰推开摆在眼前的雪,采取步步为营的走法即所谓“除雪前进的方法”,以尽量减轻疲劳。除雪前进的要诀是,将自己的身体(尤其是上半身)倾向前行方向,靠自己的重心和自己的体重推开雪往前进。若数人结队行走于膝盖以下程度积雪的雪地,脚步需与领头队员的脚印重叠前进,如此比三三两两凌乱地走,疲劳程度要来得低。走在柔软或积雪深的雪地,穿上雪地鞋就不怕脚会陷入雪中,且能轻松自在地走在雪地上。

在雪坡上行走更需要注意,雪坡由于坡度较大,行走难度加大,加之积雪将地面覆盖,不仅要注意防裂隙,还要注意不要将雪蹬塌。在冰雪和积雪山坡交界的地方,积雪往往很深,行动时必须结组(2~3人一组)通过。过雪桥时开路者探测雪桥虚实后,再行通过。如果雪很松软,而又必须由此通过时,应匍匐行进。攀登坡度很大的雪坡时,一定要两脚站稳后再移动。向前跨步,要用两脚前掌踏雪,踩成台阶再移动后脚。如果不慎滑倒,要立即俯卧,防止下滑。攀登雪坡,要少走有明显裂缝的地方。在积雪上行军,要拣雪硬的地方走。走热了,不要用冰雪解渴,骤然吞食冰雪,易得喉头炎。实在干渴得厉害,可用融化的冰雪漱口,尽量不要咽到肚子里,水分会增加人体循环器官的负担,影响体力。在松软的雪地上长时间行走时,要跨大步,缩短在雪地行走的时间。行走时要先把脚往后稍退一点,再向上抬脚大步迈向前方。脚后退是使雪鞋前有活动余地,向前迈出时还可以起到拂去附雪作用。走陡坡,要用雪鞋内缘踏坡,尽量避免身体偏向外缘。雪冻结得十分坚硬时,要脱掉雪鞋步行。在山谷中行进,应靠近山谷中心线,以避免山坡滚石。

(五)山地

1.路面特点

山地往往由起伏不定的山丘或沟岭组成,间有小溪、山崖或林丛。路面往往较复杂,可能会出现前面的石板路、泥路、跳石、灌木丛等,需要综合应用各种徒步穿越技巧。

2.行走经验

在山地行进,为避免迷失方向、节省体力、提高行进速度,应力求有道路不穿林翻山,有大路不走小路。如没有道路,可选择在纵向的山梁、山脊、山腰、河流小溪边缘,以及树高、林稀、空隙大、草丛低疏的地形上行进。一般不要走纵深大的深沟峡谷和草丛繁茂、藤竹交织的地方,力求走梁不走沟、走纵不走横。行进应遵循大步走的原则,山地也是如此。如果将步幅加大,三步并作两步走,几十公里下来,就可以少迈许多步,节省许多体力。俗话说:“不怕慢就怕站。”当疲劳时,应用放松的慢行来休息,而不要停下来,站立一分钟,慢行就可以走出几十米。

山地行走,经常会遇到各种岩石坡和陡壁。因此,攀登岩石是登山的主要技能。在攀登岩石之前,应对岩石进行细致的观察,慎重地识别岩石的质量和风化程度,然后确定攀登的方向和通过的路线。攀登岩石最基本的方法是“三点固定”法,要求登山者手和脚能很好地做配合动作。两手一脚或两脚一手固定后,再移动其他一点,使身体重心逐渐上升。运用此法时,要防止蹿跳和猛进,并避免两点同时移动,而且一定要稳、轻、快,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距离和最稳固的支点,不要跨大步和抓、蹬过远的点。

草坡和碎石坡是山地间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地形。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山地,除了悬崖峭壁以外,几乎大都是草坡和碎石坡。攀登30°以下的山坡,可沿直线上升。身体稍向前倾,全脚掌着地,两膝弯曲,两脚呈外八字形,迈步不要过大过快。当坡度大于30°时,沿直线攀登就比较困难了。因为两脚腕关节不好伸展,容易疲劳;坡度大,碎石易滚动,容易滑倒。因此一般均采取“之”字形上升法。即按照“之”字形路线横上斜进。攀登时,腿微曲,上体前倾,内侧脚尖向前,全脚掌着地,外侧脚尖稍向外撇。通过草坡时,注意不要乱抓树木和攀引草蔓,以免拔断使人摔倒。在碎石坡上行进,要特别注意脚要踏实,抬脚要轻,以免碎石滚动。在行进中不小心滑倒时,应立即面向山坡,张开两臂,伸直两腿(脚尖翘起),使身体重心尽量上移,以减低滑行速度。这样,就可设法在滑行中寻找攀引和支撑物。千万不要面朝外坐,因为那样不但会滑得更快,而且在较陡的斜坡上还容易翻滚。

雨季在山地行进,应尽量避开低洼地,如沟谷、河溪,以防山洪和塌方。如遇雷雨,应立即到附近的低洼地或稠密的灌木丛去,不要躲在高大的树下。大树常常引来落地雷,使人遭到雷击。避雷雨时,应把金属物品暂时存放到一个容易找的地方,不要带在身上,也可以寻找地势低的地方卧倒。在山地如遇风雪、浓雾、强风等恶劣天气,应停止行进,躲避在山崖下或山洞里,待气候好转时再走。山地行进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体力,疲劳时,就应适时休息。不要走到快累垮了才休息,那样不容易恢复体力,再走也提不起劲。正确的方法是大步走一段,再放松缓步慢行一段,或停下来休息一会,调整呼吸。站着休息时,不要卸掉装具背包,可以在背包下支撑一根木棍,以减轻身体负重。若天气冷,不要坐在石头上休息,石头会迅速将身体的热量吸走。

(六)河川

1.特点

河川穿越是一项户外徒步可能遇到的问题,通常我们可以依靠地图来判断穿越区域是否有大的河流,但在地形较为复杂特别是海拔高差较大、河谷强切割的地区,一条看似不大的溪流往往成为穿越障碍,在暴雨多发的季节、原本不能构成威慑的小溪沟也许会成为洪水暴涨的大河。因此穿越河川必须慎重选择过河地点。

2.行走经验

最好的办法是寻找桥梁通过或询问当地人了解桥梁位置,在万不得已时才准备徒步穿越河川。在过河时,首要工作是仔细观察水流的情况。水流缓慢的,可选较浅处渡过,并在容易上岸的岸边登陆。而在瀑布的正上方或旁边,河通常较深,且水量多,绝不可渡过。河道较窄的上游,趟水过河也许可行——但首先要用撑竿试一试河水的深浅。可能会有落脚的岩石,也可人为地放置石块,帮助自己趟过河去。团队探险时,部分人可能能够直接跳越狭窄的河谷,或者利用岩石穿过溪流,但如果还有许多人做不到,意义就不大。另外,从圆滑的岩石上摔倒很容易扭伤脚踝。河流三角湾外通常波涛汹涌,河面也很宽,有些河流甚至会受潮汐影响,不要在此处穿越。除非有木筏或浮艇,否则还是应向上游前进,寻找适合穿越的河段。在宽阔河面,迫不得已而又有条件有能力时,可捆扎浮排泅渡过河,即便拥有木筏与浮艇,也不要轻易穿越,因为木筏和浮艇很可能会被河水冲走,离理想的彼岸越来越远。不过这也得根据实际情况——水流和风浪对航行的影响程度而定。如果水温过低时,可以制作木筏,当你到达彼岸时,只是湿了双脚,可以及时生火烘干。

只有在河水很浅,仅会弄湿鞋袜时,你才可以考虑趟水过河。涉水渡河时一般要采用斜线渡河方式,即要将上岸目标定在下游方向。渡河本身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应穿着袜子拖着脚涉水而过。另外,拿根拐杖拄着,在上游较易取得平衡。缆绳(登山绳)也是很好的工具,将绳子的一端固定在河岸,另一端绑在最前面的人的腰部,走在后面的人也就较有保障。涉水过河之水深以膝盖为准,若水深及腰,除非水流特别缓慢,否则寸步难行,更别说过河了。背对彼岸,身体与河道有一个倾斜角,水流会帮助你向对岸移动。步距不可过大,拖着脚走。用棍棒试探河水深浅,探测落脚点是否可靠。急流应尽量避免直接涉水渡过,遇非渡过不可时,则应准备粗而长的木棍,推向河中央的岩石,以该处为中心划半圆斜向渡过。长裤或登山浮袋可代替游泳圈,圆木或木片均可善加利用以利渡河。

四、徒步穿越技术要领

徒步穿越因富于求知性、探索性、不可预见性等特点,穿越者必须掌握相关野外生存知识与技能,去应对千变万化的野外情况。

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体能储备是徒步穿越最重要的条件之一。这些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制订一个适合自己的体能训练计划,在耐力、力量、负重行走等方面渐渐增进,体能耐力训练可以通过游泳、爬山、长跑、骑自行车去获得,力量训练可以每天通过坚持做俯卧撑、举哑铃、仰卧起坐、引体向上去获得。

徒步行走不单是腿部运动,而是全身运动,注意通过摆臂来平衡身体、调整步伐。控制节奏,最好的行走速度是走而不喘,脉搏尽量不要超过120次/分钟,背部肩沉背挺,用腹部深呼吸,全脚掌触地,从脚跟到脚尖位移,什么时候都要按自己的行走节奏去走,不要时快时慢,时跑时停,尽量保持匀速。

刚开始徒步可以放缓一点,让身体每个部分都先预热,有个适应的过程,5~10分钟后才加快步伐,行走中从安全角度出发,队员之间应该保持一个合理的距离,一般为2~3米,这样可以避免有人因各种原因暂停时,如系鞋带、脱衣服、喝水等等,暂停队员与前进队员就不会互相影响,一般情况下,暂停队员靠右边停留,前进队员从左边跨过,与迎面而来的其他队伍相遇时,也是按我右他左,礼貌相让通过,暂停人员与队伍的安全距离一般在白天不能超过10分钟或者200米,夜晚必须在5分钟或者20米以内。在行走中,要养成个良好习惯,集中精力行走,不要边走边笑,打闹嬉戏,更不能大声歌唱,这样不但分散其他队员的注意力,同时还会无谓消耗自己的体能。

行走重心在上坡时,应在脚掌前部,身体稍向前倾,下坡时重心放在后脚掌,同时降低重心,身体稍微下垂,无论上坡下坡,对于坡度较大的坡迹,应走“之”字形,尽量避免直线上下,这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走法,上下坡时,手部攀拉的石块、树枝、藤条,一定要用手试拉,看看是否能够受力,才去做其他攀爬上下动作。经常有队员因为拉的是枯萎腐烂树枝、藤条,跌倒受伤,导致意外。

行走中的休息原则也要讲究方法,一般是长短结合,短多长少。一般途中短暂休息尽量控制在5分钟以内,并且不卸掉背包等装备,以站着休息为主,调整呼吸。长时间休息以每60~90分钟一次为好,休息时间为15~20分钟,长时间的休息应卸下背包等所有负重装备,先站着调整呼吸2~3分钟,才能坐下,不要一停下来就坐下休息,这样会加重心脏负担,可以自己或者队员之间互相按摩腿部、腰部、肩部等肌肉,也可以躺下,抬高腿部,让充血的腿部血液尽量回流心脏。谨记:休息是主动的、积极的,而不仅仅是躺下休息这么简单。

徒步行走时,应带足饮用水,每人每天约3升的量,根据天气情况去增减,宁多勿少。如果途中溪流、湖塘、沟河有水补给,一定要先观察水源污染情况,是否有人畜活动、是否有动物尸体倒于水旁,有无粪便、毛虫污染,是否发黑发臭,根据观察到的情况,采取沉淀、过滤、离析等方法处理后才饮用。一般情况下最好先用少量水珠涂擦嘴唇,等过3~5分钟后,嘴唇不发麻发痒、无臭无味才饮用。野外补充的水,有条件的话最好煮沸5分钟再饮用。喝水要以量少次多为原则,喝水也是主动的,不要等口渴了才被动喝水。每次喝两三小口为好,太口渴了可以缩短喝水的时间,增多几次喝水次数,一次喝水太多,身体吸收不了浪费宝贵的水源不算,反而增加心脏的负担。一般的徒步等户外运动消耗水分的补充方式最好是每15分钟250毫升为好。正常的徒步时间里排尿也应该是每次间隔4小时,可以通过观察排解的尿液颜色,了解自己体内水分脱失症状。尿液呈深黄色,微感口渴,脉搏速度正常为轻微脱水症状;尿液呈暗黄色,口内黏膜干燥,口渴,脉搏速度加快且弱为中度脱水症状;重度脱水症状为无尿液,脸色皮肤苍白,呼吸急促,口渴昏睡,脉搏快而无力很弱。

五、徒步穿越注意事项

(一)团队精神

集体穿越(2人以上)是表现团队合作精神的好机会,成功、愉快、顺利的穿越是要靠集体中每一个人努力才能做到的。尤其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中,团队精神更加重要。

提示:

①确定一个队长,并赋予他相当的权力,有民主也要有集中,这点很重要。

②明确分工,如开路、断后、生火、扎营……

③人数较多时要注意行进队形,队伍过长容易走失队友或有人出现意外而不能及时发现。

④所有装备和给养应根据各人体力好坏及性别作科学分配背负,以便使队伍能保持一致的速度。

⑤如有人遇到严重的伤病,整个穿越计划必须作出应变,全体放弃或部分人带伤员撤退。

(二)体力分配

一般而言,在上坡时可每半小时休息5~10分钟,下坡时每1小时休息10~15分钟。

提示:

①全程尽量保持匀速,掌握节奏,按计划的休息时间休息和进食。

②根据大家途中的体力情况及时调整计划,必要时宁可延长穿越时间。避免不必要的体力过分透支,要为后来不可预见的意外情况留有余地。

(三)方向问题

出行前应尽可能地搜集活动地区的地图和相关资料,对将要出现的较大转向和明显的标志物作初步了解。当有等高线地图时,可将预定线路和方向进行分析,如需翻越几道山梁、经过几个丫口、大致海拔上升和下降情况。这样有助于在行进中判定方向。

提示:

①携带较准确的指北针和海拔表(有的地区很需要)。

②携带并保护好地图和资料。

③带信号笔和扑克牌,以备迷路时作路标记号用。

④如对穿越地区所知资料甚少、条件又较复杂时,最好请走过的人同行或找当地向导带路。

(四)防水问题

在雨季或多雨地区,特别是长时间的穿越,如防水准备不充分整个活动会遇到极大的麻烦,如无干燥衣物可换,相机、电池、食物等物品遭打湿破坏等。因此在出行前要对活动地区的气候作些了解,并做好相应准备。

提示:

①帐篷应选用三季或四季帐。专用高山帐不能用,专业高山帐的防风保暖性更好,但是防水性并不见长。

②使用背包罩或塑料布遮盖背包,即使背包有防水功能也要如此。

③在向背包内填装物品前,用塑料袋或密封袋先包裹一下,这样既可防水也有利于物品分类。

④有条件的就准备好防水冲锋衣裤(waterproof、GORE-TEX材料都可以),但雨具一定还要准备。

⑤防水登山鞋有条件就准备好些的,反正可以用很长时间(waterproof、GORE-tex材料都可以)。

(五)饮水问题

在短途穿越时,如已知补水困难就应带足饮用水,每人每天大约2升。长途穿越,可在途中的溪瀑、江河、湖塘中取水,但一定要观察其污染情况,如水附近有无人畜活动、有无动物尸体、有无粪便及其他污染物。水中有大量泥沙时要使水沉淀10分钟以上。蚂蟥多的地区,打水时要用敞开或透明的容器,以便能及时发现水中是否有蚂蟥。

提示:

①缺水地区饮水要按计划分配饮用。除特殊情况外,在找到水源前绝不要把水饮尽。

②野外取水后,有条件务必使水煮沸后(煮沸5分钟)再饮用。

③有条件可以带过滤器和净水药片,以替代无法使用加热的情况。

(六)生火问题

出行时要携带一种以上的火源,如打火机(多种类型)、火柴、火镰等。有条件的最好携带野营炉头、气罐或者燃料罐。在营地生火时要留意营地是否是禁火区,不然除了生存需要不要违规。生火前先准备些干燥的细柴火(比筷子略细),放在用石头堆好的灶底,再往上面架粗的柴火,点燃细木用嘴使劲吹,就可以把火吹燃。当下雨或柴火较湿时,可劈开粗木从中间取干燥部分,砍细后作引火柴用(此时需砍刀或其他工具)。

提示:

①看好风向,不要把火堆放在帐篷的上风处,并与帐篷保持一定距离。

②离开时用水和土石压盖将火灭掉,并一定检查火是否确实熄灭。

(七)露营问题

寻找安全、避风、干燥、平整的高处扎营。此时要注意周围的环境,如是否有落石滚石,风向如何,有无动物巢穴、蜂巢等。尽量不要在河畔扎营,除非确定是枯水期,水位不会变化。营地不要紧靠水边,蚊虫较多。

提示:

①预测营地周围是否存在塌方、雪崩、山洪的危险。

②营地附近最好有水源,取水方便。

③如需生火就要考虑附近有没有柴火。

④下雨或多雨季节,视地形情况注意在帐篷四周挖好排水沟。

⑤风大时注意帐篷的抗风固定,确定做好后再休息。

⑥睡前最好把贵重物品、衣物、食品放入帐内(假如帐内还有空间),并准备好防身工具。

(八)野外生物

出行时要准备清凉油、风油精、红花油等药物。打绑腿可以有效防止蚂蟥、蛇及其他生物对腿部的攻击。毒蛇大量出没之地可以准备蛇药。

提示:

①遭遇大型野生动物(如熊、豹、犀牛等),切忌大声尖叫和乱跑。动物一般情况不会主动攻击人类,除非受到惊吓而误认为受攻击而反击。此时镇定大概是唯一的法宝。

②世界上只有很少的毒蛇是好斗并主动发起攻击的,除非你不小心踩到它,也许它会愤而自卫。

③如不幸被毒蛇咬伤(无法判断是否是毒蛇时当有毒处理),除紧急处理外,心理的平稳会将你的生存可能提高数倍。

(九)营养补充

在较长时间的野外穿越中,体力消耗大,排汗多,人体容易出现盐分缺失、电解质失调、营养不足等现象,那样会严重影响体力和健康,有时甚至是很危险的。因此要及时补充。

提示:

①携带牛肉干、巧克力等高热量和营养食品以备不时之需。

②携带维生素合成药片,每日一颗。

③每天要补充盐分,吃些含盐食品,如:榨菜等。

④果珍冲剂是不错的电解质平衡饮料(当然还有许多类似冲剂),平时在水壶中放一些随时补充。

(十)保暖问题

许多地区(如沙漠、山区)昼夜温差较大,有的穿越海拔上升大也会出现几个小时就有较大温差(海拔上升,温度会下降,-6℃/垂直1000米)。注意保暖是必需的,尤其是在大量出汗后和睡觉前。

提示:

①对所到地区可能的最低温度作好充分估计,相应准备保暖衣物和选择合适睡袋。

②当衣物被雨水或汗水打湿后,热量散发的速度是惊人的,此时要尽快换上干燥内衣。有条件可选用coolmax等排汗快干面料的内衣。

③高寒地区则需要更专业的装备和知识。

(十一)其他有关问题

①攀爬和下降。除非万不得已,宁可绕行多走些路,也不要尝试危险的攀爬和下降,特别是独自一人穿越并负重时。如必须攀降时,应先卸下背负,空身攀降,然后用辅绳或带子把装备提吊。

②平衡。在路经险境时(如独木桥、涉水、崖边等)应记住把背包的胸带和腰带松开,以保证能及时迅速卸载而丢卒保车。

③夜路。除特殊地区外(如沙漠)不要轻易冒险走夜路,很多迷路都是发生在能见度很低的情况下,而且夜路很容易造成失足。当不得不走夜路时,有头灯准备是最好的,手电筒会占用一只手,不利于平衡保护。

④涉水。在不明水深和水下情况时先不要贸然涉过,应尽量想法探明。有携带沙滩鞋的尽量不要光脚涉水,因为容易滑倒和扎伤,还要小心水中的石块,它们常常是非常圆滑,一不小心就会失足。另外涉水前应对水的流速作好充分估计。

⑤应将所有遗留的可见垃圾全带走。长途穿越应至少将那些不可降解的垃圾带上,直到有统一垃圾堆放地。所以垃圾袋是必须要带上的。

(十二)常用装备

穿越不同地区、不同难度、不同时间长短、不同季节气候时,选择的装备差异很大。有时计划选择不当会使穿越中负累不小,而有时又因为装备不全,感到非常棘手甚至危及安全。出行前在对活动地区尽量充分了解后,应仔细挑选应带装备和给养。许多装备用品都有不同的品牌和种类,根据实际需要和自身条件慎重选择。

下面列出常用的一些装备。

1.公用装备

具体包括:帐篷,炊事用品(炉具、燃料、炊具等),绳索视情况选择携带,专用工具(砍刀、手斧、行军铲等),公用药品(通用药、紧急救护药等),胶带,营地灯,其他集体专用器材(攀岩器材、登雪山器材等),公用食品,营养品,海拔表,指北针,温度计,地图。

2.个人装备

具体包括:背包,睡袋,防潮垫,手套,帽子,换洗衣物,墨镜,头灯,水壶,个人卫生用品,防晒霜,润唇膏,摄影器材,望远镜,笔记本,笔,个人药品,打火机、火柴,餐具,干湿纸巾,便鞋或拖鞋,个人食品,其他杂品。

3.徒步旅行的防病准备

徒步旅行对于青年人和中年人,无疑可以增强体质,但是,如果不做好徒步旅行的防病准备,则有可能适得其反,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防疲劳。预防的关键在于:一要步姿正确,二是不要心急,三是要会走路。走小路而不走平坦的公路,即使走公路也不走平坦的中心而是走高低不平的路边,都是不会走路的表现。

②防脚打泡。万一选鞋不对或步姿不正,行走中感到脚的某个部位有疼痛或摩擦感,可在该处贴上一块医用胶布或在鞋的相应部位贴一块单面胶,在一般情况下,这就可以防止打泡。

③防寒暑。北方徒步旅行要带一些质轻且防寒性能好的衣物,如果行走在广阔的北方平原,风速较大,衣着应及时调整。南方徒步旅行,夏季要防暑防雨。

④解渴要适可而止。出发前最好准备一壶清茶水,适当加些盐。清茶能生津止渴,盐可防止流汗过多而引起体内盐分不足。

⑤热水洗脚去疲劳。

⑥随身携带一些常用的感冒药、防暑药和外伤药,备一盒酒精棉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