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萨拉不是印度教里重要的神祇,但她们在吴哥寺的壁画雕刻中占据了夺目的位置:院墙、窗棂、回廊、塔顶,几乎无处不在。她们或形单影只,或成双结对,或三五成群,全部胸乳毕现,神情高贵。
她们都有编结高耸的发式、褶皱迷人的裙裾。这一族美丽的女子,突然以石质的肌肤出现在人间,着实是一个大谜团。
整个柬埔寨似乎没有一座寺庙专门供奉阿布萨拉,她们只是配角。不,她们连配角都算不上,只是侍者,是娱乐更高级神祇的微神。但是举世闻名的吴哥寺在游人眼中似乎只有阿布萨拉,甚至柬埔寨国家级别的吴哥及暹粒地区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也以阿布萨拉命名,称作“阿布萨拉局”(Authority for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Angor and the Region of Siem Reap)。
被游客称作“小吴哥”或“吴哥窟”的吴哥寺,在本地人口中拼读为“Angor Wat”,“Angor”就是吴哥,在高棉语中本意指“城”,“Wat”指“寺庙”。按高棉语构词法,第一个词是中心,修饰词后置,“Angor Wat”字面的准确含义是“庙城”的意思。有一次与中国柬语界“达人”翔青女士讨论柬埔寨各个寺庙的名称,她指出了一个非达人不能注意的发现:在柬埔寨,几乎所有的寺名都是“Wat”在前,唯有小吴哥例外。
正因如此,小吴哥不是一般的寺庙,而是一座“庙城”。
把四周的护城河计算在内,吴哥寺占地长1.5公里、宽1.3公里。“孤独星球”系列丛书之一《柬埔寨》中写道:“与它相比,欧洲城堡周围的护城河简直就像玩具模型一样。”
每当午后,沿长长的甬道自西向东走向吴哥寺院,扑面而来的是被阳光和水面托起的一道石头廊屋,即使旅游图册已经使这一景致广为人知,但亲自向它走近还是感受到出乎意料的震撼。高棉古寺基本为坐西向东,小吴哥是唯一坐东朝西的古寺建筑,故游人多把小吴哥的游览活动放在午后。
小吴哥兴建于12世纪上半叶,当时高棉帝国的国王是苏利耶跋摩二世。碑文记载说工程动用了30万劳力和6000头大象。吴哥时代的寺庙是敬献给神的,吴哥寺是苏利耶跋摩二世敬献给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毗湿奴的寺庙,这也是它在吴哥庙群中的特异之处,因为高棉庙宇敬拜的神大多是湿婆。此外,西方研究者认为,吴哥寺的另一个功用是作为国王灵寝的安置处,因此它面朝西方而建——西方,日落之处,是死亡的象征。
夕阳映照下的阿布萨拉
阿布萨拉的头饰
然而,最为小吴哥增添魅力的是无处不在的阿布萨拉石刻雕像。在无数游人的抚触下,她们饱满坚实的胸部历经数百年越来越光滑润泽。她们被石头赋予身体,她们赋予石头以灵魂。
在小吴哥初次遭遇阿布萨拉,涌上头脑的最大疑问是——她们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阿布萨拉是印度教传说中的一众舞蹈女神,享有共同的名字,她们的丈夫也是一个群体,是音乐男神。中国的佛教典籍把阿布萨拉译作“飞天”。
但是,古代高棉人怎么知道天神阿布萨拉长得如此美丽呢?那些精巧的发饰,那些撩人的衣带都是谁人设计?
像阿布萨拉一样跳舞在柬埔寨传统中是一种很高的艺术,历史久远的柬埔寨皇家宫廷芭蕾舞又称“阿布萨拉舞”,2008年,被列入非物质形态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现代柬埔寨,有钱人家会送女孩儿专门研习这项技艺,据说其中每一个手势都要学习很长时间。
柬埔寨文化学者认为阿布萨拉舞在宫廷有上千年的历史,如此说来,900年前出现在小吴哥石头上的这些仙女有血有肉地存在过,她们应该是伟大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宫廷里的舞者。这座名为献给宇宙维持之神毗湿奴的庙宇,实则也是献给国王自己。一位能驱使30万徭役和6000头大象的国王,焉能不是掌控世界秩序的大神?
苏利耶,在柬语中意为“太阳”,苏利耶跋摩二世在位期间,北方的蒙古铁骑正横扫世界,强悍的欧亚大陆为之战栗;而高棉人却在安享它的帝国梦,它四周的邻居——占婆、暹罗和缅甸,悉在其掌控之中。
1296年,蒙古人在中国建立的元朝廷向高棉派遣了一干使者,其中一位记录了那个时代高棉人的服饰风尚:“自国主以下,男女椎髻袒裼,止以布围腰。”
那些椎髻袒胸的高棉女子,就是美丽的阿布萨拉。
柬埔寨阿布萨拉舞,又名“柬埔寨宫廷芭蕾”,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