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整理和研究
与世隔绝的藏经洞被王道士私自打开。沉睡了千年之久的敦煌写本和人类智慧的结晶、璀璨绝伦的莫高窟艺术明珠——敦煌壁画交光互映。敦煌,成了举世瞩目的最宏伟的佛教艺术宝库。伯希和首先编印了《敦煌画录》,成为敦煌塑像保存最早、最完备的画册。随后,又陆续出版了几本与敦煌有关的研究著作。敦煌文物以其不朽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重视,研讨成风,以致在社会科学领域内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科,世称“敦煌学”,并出现过一股敦煌热。
1909—1917年间,伯希和为了讨好中国学者,曾将四部书的一些胶片送给罗振玉等人。罗振玉借此先后编印了《敦煌零拾》等几部专书,引起王国维、刘师培他们的注意。对敦煌秘籍的介绍、宣传、研究从此开始。尽管他们最初接触的还只是它的吉光片羽,研究工作还处于草创阶段,但已引起了企图独占我国敦煌秘籍者的忌恨。他们不择手段地封锁资料,致使这方面的研究一度被迫处于停滞状态。
1924年春,朱孝臧根据武进董康(授经)由伦敦抄回的写卷,校刻印行《云谣集杂曲子》(残,存十八首)。这是国内最早刊刻的一部敦煌写本曲子专集。
1925年,刘半农从巴黎抄回一些语言文学资料,印成《敦煌掇(duó)琐》一书。这部书的出版,使我国学者开拓了眼界,推动了敦煌学研究的发展。1931年朱孝臧取以校补旧刻《云谣集》,始符原标三十之数(后经龙沐勋参校,收入《疆村遗书》)。至此,《云谣集杂曲子》三十首方始得以合成全璧。接着,大理周泳先搜集《云谣集》之外的敦煌曲子词,得21首,冠以《敦煌词掇》名,收入《唐宋金元词钩沉》。后来,向达、王重民分别从伦敦和巴黎系统地阅读和研究了敦煌文献,摄回了一批四部书和文学资料的胶片。不久,抗战军兴,许多学者避地江南。由于资料匮乏等多种原因,研究工作又一次遭受挫折。
新中国成立以后,敦煌学的研究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王重民1940年就编辑的《敦煌曲子词集》,于1950年1月初次出版。这部书是根据从英、法两京摄回的胶片、罗振玉所藏三卷以及日本人桥川氏所藏胶片相与校补、删去重复者而编成的,定著为曲子词一百六十一首(内七首残)(10)。它是我国第一部专收敦煌写本曲子的结集,为尔后专家学者进一步深入探究、充实奠定了基础。筚路蓝缕,功不可没。
继它之后,1955年任二北(半塘)先生《敦煌曲校录》问世。编校者介绍说:“此录宗旨,不在保存唐写卷之原有面貌,而在追求作者之原有辞句”,“此录性质,乃研究中之样本,供研究者参考;并非定本,供一般人欣赏者”(《凡例》)。全书收录敦煌曲辞五百四十五首。之后,他继续致力于搜集整理,爬罗剔抉,孜孜以求,到目前为止,已得一千二百余首,汇辑成为《敦煌歌辞总编》,可望不久与读者见面。这里需要附带说明的是,敦煌歌辞与敦煌曲子这两个概念有广、狭义之别,所指范围不等。凡属托于曲调、能发声歌唱的写本歌辞都在“敦煌歌辞”收录的范围之内。具体地说,除了曲子歌辞而外,还包括大曲、俗曲、小调乃至佛曲歌辞。既是“总编”自然要兼收并蓄,力争囊括无遗。而敦煌写本曲子只是它的一个所占比重不很大的组成部分。我们下面所要介绍的也就是这个较小的领域。
1954年出版的《敦煌曲初探》,是任二北先生研究敦煌曲的学术论著,也是国内最早出现的全面而有系统地研究敦煌歌辞的专书。书里对近人研究的成果博观约取,时有创发。尤其是结合《教坊记》笺订,在曲调考证方面用力最多。
另外,香港学者饶宗颐与法国戴密微合作,撰写《敦煌曲》一书,1971年于巴黎出版。该书印刷精美,影印唐人写本有五十面之多,尤为难得。书中又增补、校订了好多写本曲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敦煌曲提供了丰富、可靠的素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