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唐代诗客曲子词
唐代燕乐大盛,已走入宫廷,流行于社会。根据《教坊记》、《碧鸡漫志》等书的记载,比较常见的曲调如《菩萨蛮》、《念奴娇》等早在盛唐时期就已出现。但在曲子歌辞的创作方面还远远落在社会需求的后头。文人染指者,寥若晨星。当时诗人,一旦发现自己的作品在茶坊酒肆被啭之歌喉,那将感到无上光荣。不过,他们习惯于写作的,是句式整齐的声诗,杂言歌辞偶亦为之,写起来毕竟还不那么得心应手。直到一向重视民间歌曲、与《教坊记》作者崔令钦友善的大诗人李白出现,这种局面才得以改观。他所写的《菩萨蛮》、《忆秦娥》显示出唐代诗客曲子词的创作已经臻于成熟的阶段。
平林漠漠烟如织(1)。寒山一带伤心碧(2)。暝色飞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3)。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4)。
——《菩萨蛮》
箫声咽(5)。秦娥(6)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7)伤别。 乐游原(8)上清秋节。咸阳(9)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10)。
——《忆秦娥》
这两首词究竟出自李白之手,抑或系他人所伪托,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最早否定这两首词为李白所作的是明代胡应麟和胡震亨。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提出否定的理由有两条:一是“《菩萨蛮》之名当起于晚唐之世”,“太白之世,尚未有斯题”。
其根据是,按照唐人笔记小说《杜阳杂编》的说法,“菩萨蛮”一词,大中初(九世纪中叶)才有的;二是“太白在当时直以风雅自任,即近体盛行,七言律鄙不肯为,宁屑事此?且二词虽工丽,而气亦衰飒,于太白超然之致,不啻穹壤,藉令真出青莲(李白号),必不作如此语,详其意调,绝类温方城(庭筠)辈。盖晚唐人词,嫁名李白”。胡震亨《唐音癸签》说,《忆秦娥》出于唐文宗宫女阿翘的《忆秦郎》:“文宗宫人阿翘善歌,出宫,嫁金吾卫长史秦诚。诚出使新罗,翘思念,撰小词名《忆秦郎》,诚亦于是夜梦传其曲拍,归日合之无异。后有《忆秦娥》,或即出此。”(沈雄《古今词话》引《乐府纪闻》谓宫伎名沈翘翘,秦诚出使日本,所记稍有出入。)其实,这些说法都似是而非。《菩萨蛮》调名,《教坊记》里就已出现。这是一。第二,李白写过脍炙人口的七律《登金陵凤凰台》,而且还写过三、五、七言颇近于词的长短句。李白很注意从民歌中汲取营养,所谓“以风雅自任”,鄙薄近体,并不全面。第三,《菩萨蛮》这首词始见于宋神宗熙宁年间释文莹所撰《湘山野录》。记载说,魏泰在鼎州(今湖南常德)沧州驿楼墙壁上偶尔见到这首词,不知何人所作,后来在长沙曾布(曾巩的弟弟)家得古集,方知是李白所作。《忆秦娥》最早见于北宋、南宋之交邵博所撰《邵氏闻见后录》。它说:“李太白词也。予当秋日饯客咸阳宝钗楼上,汉诸陵在晚照中。有歌此词者,一坐凄然而罢。”前此,北宋李之仪《忆秦娥》已明确注出:“用太白韵。”足征在宋代李白对这两首词的创作权并没有遭到怀疑和否定。所以黄昇《花庵词选》收录这两首词,并称许它们为“百代词曲之祖”,便毫不奇怪了。自明人胡应麟以来,不少人被所谓李白不屑为长短句的成见所囿,祗凭推想,否认它们为李白所作,这是不足信据的。唐圭璋先生说:“余窃怪近人论李白词,何以不信记盛唐曲目之《教坊记》,反而信晚唐小说之《杜阳杂编》?又怪近人论李白词,何以不信两宋人之选录,反而信明人之臆说?(11)”这话值得大家留意、深思。
《菩萨蛮》是首望远怀人之作。上片写景,由远及近。登楼远眺,暮色苍茫,平林如烟,寒山似带,意兴苍凉壮阔。进而写楼、写人,逐步逼出全词的关键:“有人楼上愁”,上片由写景入手,景中带情,逗出个“愁”字,承上启下,唤醒全篇。下片由近及远,情中有景。“玉阶”二句申足上文。远客未归,徒劳怅望,所以说“空”。抒情以入理,次第引到“宿鸟归飞急”。有诗云:“游禽暮知返,行人独未归”,游禽如此,人何以堪!最后不禁发出:“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感喟。意兴高远,雄浑无匹。
《忆秦娥》实际上是“秦娥忆”。写一个长安女子的秋思。上片写离情,借用秦女弄玉吹箫的故事,以凄咽的箫声起始,接着写残梦、秦楼月、霸陵柳,以环境的凄清衬托秦娥别后的孤寂。下片咏秋望,乐游原上萧条冷落,情人西去,音信杳然。望中所见,只是几座汉家的陵墓存留于西风残照之下,越发感到凄苦和哀伤。全词通过一个女子的秋思,怀古伤今,寄托遥深,饱含着繁华梦歇,不堪回首之慨。结尾二句更寄寓着山河兴废之感,气象阔大。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从全词悲切的情调看,它当是安史乱起,王室播迁,两京继陷后所作。
继李白之后,在诗客曲子词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首推生当盛唐向中唐急剧转变时期的张志和。
张志和(生卒年不详),本名龟龄,唐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年十六,游太学,以明经擢第。献策肃宗,深受赏识,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改名志和,字子同。后缘事贬官,不赴,还归原籍。从此脱离仕途,鄙弃利禄,浪迹江湖,寄情山水。浮三江,泛五湖,自谓“烟波钓徒”。与颜真卿有过交往(12)。前人赞誉他“高才远识”、“博学能文”,善书画歌辞,“今古无伦”。著《玄真子》十二卷,凡三万言(13)。曲子歌辞《渔歌子》五首,其一是他的代表作:
西塞山(14)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15)肥。青箬笠(16),绿蓑衣(17)。斜风细雨不须归(18)。
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明年到任,张志和驾舟来谒。三月,颜真卿与门客、名士会饮。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肥美。他们即兴唱和,志和首唱,作词五首,一度散失。后为李德裕所获,在他的《玄真子渔歌记》里始有著录。其余四首为上引那首所掩,流传不广。词里展现的江南春江垂钓图,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浪迹江湖生活的写真。从画面可以看出他对江南春色的爱恋,是对自由的隐遁生活的讴歌。语言清丽洗练,形象鲜明逼真,乍看起来,它很像七言绝句。其实,不仅少掉一字,平仄、韵脚也不一样。这里用的是四平韵。虽然“其曲度不传”,但读来琅琅上口。苏轼很喜爱这首词,曾用它的成句扩充而为《浣溪沙》、《鹧鸪天》,还改造为《调笑令》。早在唐代就已蜚声域外,日本诗人称这一形式为“越调诗”(19)。弘仁时期著作的《经图集》卷十四“杂咏类”就收有张志和《渔歌》以及嵯峨天皇等人的和作,题为《杂言渔歌》,是为日本词学的开山。其影响之深远,为当时其他词人所不及。
中唐以后,“以曲拍为句”,按谱填词的文人渐多,于是,“调同词不同”的诗客曲子词也就相应地有了长足的发展。
《谪仙怨》,按照宋王谠《唐语林》卷四的记载,安史乱起,唐玄宗仓皇出京,在逃奔途中,当到达骆谷,惊魂稍定时,追悔往事,想到了忠而见斥的张九龄,乃以长笛吹出这支自制曲,兼悼杨贵妃。其后,“以乱离隔绝”,不知所自,“但呼为剑南神曲”。其音怨切动人。大历中,刘长卿左迁睦州(今属浙江省)司马,祖筵之内,听到这支曲子,便随手自撰歌辞,以抒发自己迁谪之怨。后来,台州刺史窦弘余(窦常子。常,大历十四年进士及第),以“长卿之词虽美,而与本曲意兴不同”,乃重填《广谪仙怨》一首。而康骈却以为窦作“但以贵妃为怀”,忽略了“思贤之意”,与曲意也不相符。于是,又写了新的歌辞,思贤、悼亡兼而有之。由此可见,文人倚声填词在其尝试阶段,还着意探求曲调本意,努力使歌辞与曲意相吻合。
但也不尽然。
《调笑》,一名《宫中调笑》。顾名思义,原是宫中用以玩弄、调笑的曲调。但到韦应物、戴叔伦、王建他们手里,又赋予了新的内容,格调有了明显的提高,出现了质的飞跃。
韦应物(737-791?),长安人。唐玄宗时为侍卫(三卫郎)。二十三岁,才开始折节读书。建中二年(781)为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忠州刺史,官终苏州刺史,因称韦苏州。所作词仅存《三台》、《调笑》各二首。《调笑》二首之一: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20)下。跑沙跑雪(21)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它展示了广漠的草原风光,活跃于整个画面的是一匹失群的骏马。㸱烦躁不安,东驰西突,四顾苍莽,无路可归。这种丧魂落魄的神情动作,“犹世人营扰一生,其归宿究在何处?”(俞陛云《唐词选释》)语言清新,寄意遥深。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省)人。他也写过《调笑令》一首: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22)一声愁绝。
中唐吐蕃、回纥迭起窥边。塞月孤明,胡笳夜动,牵引了征人无尽的乡思。戴叔伦这首歌辞,正捕捉住这一动人心魄的镜头,反映了久戍边庭的征人的苦辛。在当时诗客曲子歌辞中,它是绝无仅有的一首,因此弥觉新颖可喜。
王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禹州市)人。生卒年无考。据推测,他可能是贞元中期考取的进士(23),与张籍齐名,都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驱者,有宫词百首。所作词今存十首。其中别开生面的也是那首《调笑令》:
团扇(24)。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25)。弦管。弦管。春草昭阳(26)路断。
歌辞沿用汉代班婕妤咏团扇的故事起兴,以秋扇见遗来比喻宫女失宠的身世。“谁复”一句极写宫女被遗弃后百无聊赖的郁闷。紧接着,又将句中最后“管弦”二字,颠倒过来,重复两遍,变调笑为感叹。复以“路断”结穴,分明是绝望之词,情极伤痛。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妇女的悲惨生活。
从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调同词不同”。由于诗客们生活感受的不同,取径很不一致。再说,即使同一作家,同一曲调,倚声填词也没有出现题材雷同的现象。这在现存的唐代诗客曲子词中触处可见,因而也就无庸具引了。
在词的早期发展史上作品较多,艺术造诣较深,影响最大的当推白居易和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793)进士及第。后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805)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召还,旋又出为连州、夔州刺史。“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长期迁谪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触下层人民,接受民歌的启迪和沾溉,先后写出《竹枝》十一首、《杨柳枝》十三首、《纥那曲》二首、《忆江南》二首、《浪淘沙》九首、《潇湘神》二首、《抛球乐》二首。这些词大都收录在《尊前集》里。中唐诗客曲子词体初盛,虽“依曲拍为句”,但仍保持着浓重的近体诗色彩。因此,有人把它们归之为词,有人则以为更接近于七绝。其实,任何新形式的推广都要经历一个蜕变、适应的过程。作为初期的文人词,出现上述特征是毫不足怪的。
《潇湘神》(27)二首,是他贬官朗州时所作。词云: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28)香草露中秋。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29),潇湘深夜月明时。
它们是为祭祀湘水之神而写的祭神曲,与屈原《九歌》相仿。歌辞以哀婉的曲调谱写了湘灵内心的幽怨和哀伤,其中很可能还寄寓着词人自身的迁谪之感。比之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来,尤觉凄怆感人。
《竹枝》,本来是古代西南地区的民间歌谣,大抵歌于月明之夜或豆蔻花时,手执竹枝,且歌且舞,因而得名。刘禹锡《竹枝》词序曾作过比较详细的介绍:“余来建平(当即夔州),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胜)。聆其音,中(协)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佇(30)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31)之艳音。”所谓“联歌《竹枝》”,可能是用《竹枝》的不同变体连缀起来,轮转歌唱。谁唱得越多,谁的本事就越大,所以说“以曲多为贤”。所谓“卒章激讦如吴声”,就是说,与其他各曲相比,最后一曲情绪特别激越,简直可以和吴声(江南民歌)相媲美。刘禹锡仿作《竹枝》词也是受了屈原作《九歌》的启发。他在《别夔州官吏》诗里写道:“唯有《九歌》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直以《竹枝》和《九歌》相比,足见是他得意之作。今录其情歌二首: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即景抒情,借物喻人,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前一首称“我”曰“侬”,后一首以“晴”谐“情”,一语双关,都可以看出其源盖出《子夜》、《读曲》,与南朝民歌一脉相承。其余几章也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西南地区的风俗画面。所以黄庭坚称赞它们:“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杜子美《夔州歌》,可谓同工而异曲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引)
从严格意义上说,刘禹锡集子里最符合词律要求的应为《忆江南》: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32)。弱柳从风疑举袂(33),丛兰裛(34)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35)。
题下原有作者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倚声填词,由来久矣。但正式标出“以曲拍为句”的,则始自刘禹锡。这首词是刘禹锡晚年分司东都——洛阳,病中与诗友白居易酬唱之作。它是伤春之词。中间两句柳飘离袂、兰浥啼痕,以随风摆动的弱柳比拟挥舞的袖子,以兰草上的露珠比拟沾湿手巾的泪水,以物比人,活画出送春归去时依依惜别的情景,以此烘托那位“独坐亦含嚬”的多情少女的怅惘,词风婉丽,别饶风致。况周颐说它:“流丽之笔,下开北宋子野(张先)、少游(秦观)一派,唯其出自唐音,故能流而不靡。所谓‘风流高格调’,其在斯乎?”(《蕙风词话卷二》)一时传唱,称之为《春去也曲》。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贞元十六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犯颜直谏,为权贵所恶,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马,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民间词的影响下,他写了近三十首格调清新,富于民歌气息的小词,流传广泛,影响不小。
白居易所作词,最精彩富有生命力的是《忆江南》(36)二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3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38)。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39),郡亭枕上看潮头(40)。何日更重游。
它们是开成三年(838)白居易以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居住洛阳时所作。词里回忆的则是当年出任杭州刺史时的美好生活片断。前一首写杭州春色,后一首写杭州秋景,各有侧重,而特征性事物自见。杭州春色最为迷人的是江花(“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江水(“春来江水绿如蓝”)。杭州的秋景引人入胜的则是天竺赏月和钱塘观潮。诗人抓住这些,勾画出江南旖旎的风光,表现出他对特定的自然景色的爱恋和怀念,跟他晚年孤寂、单调的生活恰恰形成鲜明的对比。
白居易词里韵味隽永,耐人寻味的还有《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41)。吴山(42)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篇以少妇的所见所想一以贯之,直到煞尾,方始一语点破。它以汴水长流暗示爱人远去,同时又象征自己由此引起的离愁别恨一如吴山点点,汴水悠悠。景中寓情,借物喻人,不着痕迹而含情无际。它已具备了词的格局。
白居易和刘禹锡一样,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试作过不少明白晓畅的《竹枝》、《杨柳枝》、《浪淘沙》歌辞。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词里并没有引进多少新鲜的社会生活内容。再就保持民间词浓郁的乡土气息而言,与刘禹锡相比,也觉稍有逊色。
词至晚唐,作者渐多,并已开始出现词家专集。在表现艺术上有所提高,但内容狭仄,多数渲染女人的缱绻风情和娇娆之态,逐渐成了花间、尊前用以侑觞佐欢的消遣品。它们的代表便是温庭筠及其影响下出现的花间词。
自初唐以还,一直到刘禹锡、白居易,他们写的全是小令,发展到晚唐杜牧,才第一个试制慢词《八六子》,全词九十字。慢词,过去一般认为起自宋初。《乐府余论》就曾说过:“慢词当始耆卿(柳永),盖起宋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台舞榭,竞赌新声。耆卿失意无俚,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使人传习,一时动听,散播四方,东坡、少游辈继起,慢词遂盛。”
其实不然。敦煌写本《云谣集杂曲子》里就有长达百字以上的慢词《倾杯乐》、《内家娇》,足征早在盛唐就已有慢词起自民间。杜牧的《八六子》就思想内容而言,无足称道。但它的存在,说明唐代文人至迟在晚唐时期,已开始制作慢词。这已经是无庸置疑的事实。
【注释】
(1)漠漠:迷迷蒙蒙的样子。烟如织:极言烟雾的浓密。
(2)伤心碧:碧极。
(3)伫(zhù)立:久立。
(4)长亭、短亭:指大道上行人休息停留的地方,一般说,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5)咽:呜咽,形容箫声的悲凉。
(6)秦娥:秦地(今陕西一带)的女子。娥,美人的通称。这里的秦娥,暗用《列女传》秦女弄玉的故事。传说秦穆公时箫史善于吹箫引凤,穆公以女弄玉妻之。弄玉从箫作凤鸣。数年后艺成,夫妇随凤凰飞升上天。
(7)霸陵:汉文帝刘恒的墓地,在长安东。程大昌《雍录》说:“汉世凡东出函关,必自霸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为别。”这种风俗沿到唐代。
(8)乐游原:亦称乐游苑,原是秦宜春苑,在长安东南,地势较高,登临俯瞰城内,了如指掌。是当时人们登高游乐的场所。
(9)咸阳:在长安附近,秦朝曾建都于此。
(10)陵阙:这里指陵墓。
(11)《读词续记》,载《文学遗产》1981年2期。
(12)详见《颜鲁公文集》卷九:《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
(13)今世传本有《玄真子》二卷,疑为道家所伪托,非《玄真子》真本。
(14)西塞山:在浙江湖州市境内。
(15)鳜鱼:俗称桂鱼。大口细鳞,青黄色,背部呈不规则的黑斑纹,味道鲜美。
(16)箬笠:用竹篾和竹箨编制的斗笠。
(17)蓑衣:用茅草或棕丝编织的雨衣。
(18)不须归:不必归。
(19)越调:即无射商,不是曲名,而是宫调名。
(20)燕支山:即焉支山,在甘肃山丹县东南,绵延祁连山和龙首山间,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
(21)跑:当读平声,同“爮”,指野兽以蹄爪刨地。
(22)胡笳: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管乐器,其音悲凉。
(23)参见《王建诗集·前言》。
(24)团扇,圆形的扇子,又称宫扇。古人常用扇的故事来代表宫女失宠。据说汉成帝宠幸赵飞燕姐妹后,原来受到宠幸的班婕妤失宠,她要求到长信宫侍奉太后,作了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25)弦管:泛指乐器。
(26)昭阳:汉宫殿名。成帝时赵飞燕之妹得宠,住昭阳宫,后遂用以代表得宠者的住所。
(27)潇湘:湖南省的湘水在零陵县西与潇水合流,世称潇湘。潇湘神,即湘妃。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县东南),葬于九疑(山名,舜葬地,在今湖南宁远县南)。舜妃追至湘水之滨,遥望苍梧而泣,泪洒在竹,因成斑竹,世称湘妃竹。后妃投湘水自尽,遂为潇湘神。
(28)零陵:即舜陵。
(29)楚客:湖南、湖北一带的旅客。春秋时为楚地,故名。瑶瑟:指以美玉为饰的宝瑟。瑟,古乐器。《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全句是说湘灵月夜鼓瑟,借以寄托哀思。
(30)伧佇:边地语言音调与中原不同,用伧佇形容发音粗重,含有轻侮的意思。
(31)淇澳:本作“淇奥”,《诗经·卫风》篇名。
(32)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省。
(33)袂:袖。
(34)裛(yì):沾湿。
(35)嚬:皱眉。
(36)题下原有作者自注:“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37)谙(ān):熟悉。
(38)如:这里有“胜过”的意思。蓝:植物名。这里指蓼(liǎo)蓝。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绿色的染料。
(39)山寺:指杭州的天竺寺、灵隐寺。桂子:桂花。白居易《留题天竺、灵隐两寺》诗中有“宿因月桂落”句,自注云:“天竺尝有月中桂子落。”又《东城桂》诗自注:“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秋中有桂子堕。”这句意谓中秋之夜到天竺寺去赏月。
(40)郡亭:当指虚白亭,在杭州郡守官署内。看潮头:钱塘江怒潮于八月十六至十八日,蔚为奇观。详参周密《武林旧事·观潮》。
(41)汴水:古河名。它在河南荥阳附近受黄河之水,流经开封,东至徐州,转入泗水,南流入淮,复经运河而于瓜洲入江。瓜州,在今江苏邗江县南。
(42)吴山:泛指江南的群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