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众文化消费

大众文化消费

时间:2023-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众文化消费是以文化为内涵,以产品为载体,以规模化、群体化消费者为诉求对象的,被社会认同、接纳、购买的行为。大众文化消费更多地体现了群体文化特征,而且以复制化、技术化的方式呈现出普遍的共性文化需求与供给,从而奠定了民众文化消费基石,满足了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与情感渴望。
大众文化消费_西部文化消费与文化市场

大众文化消费是以文化为内涵,以产品为载体,以规模化、群体化消费者为诉求对象的,被社会认同、接纳、购买的行为。此类消费相对于小众的、精英的消费而言,无论是中端的文化产品定位,还是低端的生存类文化消费诉求,都更多地关注公众性的一般类精神文化需求,体现了人的类本质的终极情感关怀,而大众文化产品则更多以“接地气”的方式融入民间文化,并被民间消费者所认可。大众文化消费更多地体现了群体文化特征,而且以复制化、技术化的方式呈现出普遍的共性文化需求与供给,从而奠定了民众文化消费基石,满足了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与情感渴望。

(一)大众文化消费兴起

现代科技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当效率提升、产出提速促使单位产品成本降低的时候,相对而言,作为消费者将具有更强的支付能力,这同时也意味着生产率提升使人得到解放,进而增加了生产者的业余闲暇时间。在消费层次上,当全民教育、义务教育逐渐普及的时候,精英文化以及少数人所垄断的文化渐渐被消解,进而促使那些有知识、有文化的民众具有了普遍的文化消费需求,从而催生出大众性的共同的文化消费需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精英文化、小众文化被泛化为广大民众消费的时候,诸多民众文化消费能力和欣赏水平被提高,消费需求也具有强劲的动力,推动着大众文化消费发展。同时现代科技的普遍应用,催生了电影业、电视业、现代出版业和娱乐产业等的诞生,新兴的现代科技和发明,使得原来仅为部分上层人士享用的文化产品被大批量复制,文化产品的丰富和成本的降低、大众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教育的普及带来的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使大众文化消费成为可能。再者,人作为社会人,人的精神消费、人的自我完善与全面发展也是大众文化消费的内在发展动力源。在此情此景下,大众文化消费顺势兴起。

大众文化消费主要是指以产品功能展览和社会认可的普罗大众为基本诉求对象,以满足民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和休闲娱乐为指向的规模化消费与服务,主要包括影视、广告、新闻传播、旅游展览、节日庆典、体育赛事等。文化消费的本质在于接纳和认同各种形态的价值观念,并对这些精神符号、产品符码整合、理解、消费、传承、再塑造、再转化,呈现出消费与生产同步往复的特质。文化消费是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取向,同时可以衡量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进取精神和状态。大众文化消费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是人对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一般而言,人的需求层次是递进的,或者是循序渐进的,或者呈现为多层次需求的交叉、重叠。同时不可否认的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经济社会发达、文化产品丰富多彩、文化产品线拓展,都有利于人的消费观念与能力迅速进入文化消费层面。文化消费具有教化、陶冶和娱乐功能,人们通过文化消费来满足精神需求,滋养心灵,放松身心,增强幸福感。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社会、文化等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就文化方面来说,图书报刊、广播影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网络产品迅速普及和繁荣,文化产品十分丰富,文化消费已经很大众化了,普通民众消费文化产品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早已成为事实,文化消费已经成为普通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二)大众文化的特点

大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被凸显,有着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人类进入了工业夷平化的社会之中,工业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城市化以及市民化。城乡居民在市民化的过程中遮蔽了区域性、民族性特点,也就跨越了生活时空的藩篱,成就了最具有普遍性、大众性的消费特点。而且,现代传播媒介逐渐被市场经济所驱动,媒介的功能诉求与其传播路径逐渐趋同,导致依托媒介广告所产生的消费需求以及满足人们多样性消费的文化形态也具有相似性,于是,大众文化就逐渐丧失了所谓的“个性”特征,成为了最为质朴的世俗文化,并成为众多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要素。

作为民众生活方式意义与价值表达的文化,孕育于生活行为之中,却又超脱于现实文化艺术,成为了能够引导人们生活走向的重要因素。反之,文化也是人们生活情境的折射,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成就了生活本身。大众文化的世俗化逐渐超越了个体主义和小团体行为,成为了能够实现规模化复制的文化行为,甚至于激发民众心灵深处的、获得较多人口认可的文化符码。

从功能主义的视角看,大众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指向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在前现代社会,众多朝代都已经认识到文化的政治功能,比如,有些朝代就发生过焚书坑儒、文字狱事件,此类朝代期望通过文化钳制思想,支持彼时政权,试图达到延长统治时间的目的。同时,无论是儒家文化,抑或是法家文化,还是其他百家文化,都以型塑人格的方式实现了其认知功能、传承功能、教育功能。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处在物质化生活需求、工业化程序约定的社会背景下,大众文化逐渐迎合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以期减缓人们较快生活节奏下的精神压力,于是文化的休闲娱乐功能逐渐凸显。具体而言,现代大众文化娱乐产品通过声、光、电的组合,刺激着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大众文化的释放压力、愉悦人生的功能得以展现。当大量的娱乐产品涌向文化市场时,娱乐产业的形成成为必然,它以超越传统产业生产模式的方式运营。

大众文化的生产是点状呈现的,而大众文化的传播与认可则需要借助于各种媒介实现传播范围、消费市场最大化,进而实现线、面状的最大化与资本价值最大化。在资本市场驱动下,媒介如同雨后春笋般地衍生,诸如互联网、电影、电视、报纸、杂志、APP、平面广告等,它们通过向受众传递众多信息引导消费的方式,从而促进和确定人们的抉择。文化媒介以经济利益驱动的强劲推介,引导大众的普遍性消费,造就规模化的市场需求,从而形成文化市场。在媒介作用下,大众以数量形态转为文化消费人数,结合强烈的市场需求刺激以及购买力,对文化产品的市场供给产生拉动效应。作为大规模出现的流行文化的市场供给量逐渐增大,并区隔于精英文化,被“大面积”民众所追求。文化科技融合的趋势导致大众媒介以电子文化的方式呈现,契合现代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提升人们的文化消费水平,改善大众的文化消费质量。

(三)大众文化消费特点

1.社会性特征

大众文化消费统摄了消费社会中人们的行为需求,消费社会以文化产品的等级、价格区隔来界定人们的社会层级属性。于是,大众文化消费以其社会普遍性限定了相应文化产品的消费级别,分属于此类的文化消费成为数量最多、最易被接受的精神消费。人们在丰富充裕的物质基础之上,更加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类比于大众物质消费,文化消费侧重于大众消费价位,并以市场消费主体的量化为定位目标,以此获得规模效应。

2.快餐消费特征

大众文化具有短暂流行的特质,在被迅速接受的同时,也被迅速地遗忘,消费的时间具有短暂性,呈现为速度式消费。这种快餐式消费文化产品的行为受制于文化科技革命的更新频率,程序化生产大众文化、规模化复制文化产品、资讯化传播文化产品导致大众文化消费品广泛地充实于文化消费市场之中。由此,作为大众文化的消费者具有较多的选择项和主动权,普遍具有文化快餐式消费的感性心理,更具有娱乐消费需求,更侧重于感性对待大众世俗文化。

3.广泛性特征

大众文化唯有实现其广泛性,才能被民众所接受,才能实现由少数化到大众化的转变,才能实现由精品化向通俗化的转型,才能实现由质向量的转换,以实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大众文化需要借助多种媒介达到传播文化符号的目的,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迎合大众的消费口味,以获得民众的认可与消费。

4.共享性特征

文化的大众性就决定了相应文化产品消费权益的公共性、文化内涵及其要素的共有性、文化消费市场的平等性。鉴于此,大众文化消费的进入、生产、传播、退出等市场行为具有开放性,文化消费者面对涌入市场的文化产品时具有更多的选择权。不可忽视的是,现代的大众文化传媒网络是实现文化消费共享性的基础条件,文化产品的运作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否则是不能达成大众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及时性与同步性的。

(四)大众文化消费的功能

文化消费是伴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提高和人对自身全面发展的需求而繁荣发展起来的,文化消费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和社会都具有积极作用。

第一,文化消费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应用、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财富的增加,使得人们获得了闲暇时间、具备了经济支付能力。按照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当基本的物质生活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便开始凸显,追求并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就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文化消费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

第二,文化消费能提升大众的文化修养和审美品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产品是内容产品,其产品在创意、设计、生产、营销中所具有的内在的精神文化之美,在消费过程中能使消费者产生感性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与共鸣,消费者接受精神文化之美的熏陶,能激发对真善美的追求,丰富认知和内心修养,进而使文化修养和品味得到提升。

第三,文化消费在潜移默化地向大众灌输着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产品属于内容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由于文化的渗透性,在对文化产品进行消费的过程中,文化产品中蕴含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情感、观念和思想进行渗透和影响。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要坚持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二为”方针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好的文化产品必然反映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主流价值观,文化产业要创作出优秀的文化产品,倡导国家主流价值观,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