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与创作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与创作

时间:2023-12-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庭坚在诗歌理论上,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一套主张。黄庭坚的一千多首诗,就内容题材而言,大多是个人情性的抒发。总的看来,黄庭坚的诗歌创作有他独特的风格,正如清朝人所说:“庭坚出而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为宋诗家宗祖,江西诗派皆师承

一、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与创作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官至著作郎。后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的罪名,贬谪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一生很不得志。他是北宋后期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影响着一代诗坛。

黄庭坚在诗歌理论上,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一套主张。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唯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他在这里明确提出,作诗应该“无一字无来处”,要会“点铁成金”。他还说:“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转引自宋人惠洪《冷斋夜话》卷一)于是,“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便成了黄庭坚诗歌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在强调诗人应多读点书,在使用前人成语典故时应有所翻新等方面,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他从根本上忽略了现实生活对于诗人创作的极端重要性,只一味在形式上追求新奇。而在形式上他又不是在广阔的艺术规律的天地里去创新,却是拘守于“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信条,单纯从词语上下功夫,在模拟上动脑筋,在剽窃上耍花招。金人王若虚曾批评这种理论是“剽窃之黠者耳”。(《滹南诗话》卷三)这种理论只能引导诗人走入一条狭窄的创作道路,它的局限性对宋诗的发展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

此外,他还不承认诗的讽谏作用。在《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中说:“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廷,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其发为讪谤侵陵,引颈以承戈,披襟而受矢,以快一朝之忿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之过也。”很明显,他是不赞成诗歌有讽谏作用,以为诗歌只能抒发个人的情性。他甚而批评苏轼的作品“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答洪驹父书》)。他标榜学杜甫,却与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相背离;他是苏轼的门生,却又抛开了苏轼领导完成的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给宋诗的发展带来了局限。

黄庭坚的一千多首诗,就内容题材而言,大多是个人情性的抒发。它们或是唱和酬答之辞,赠别相思之意;或是写景咏物、字画题诗;或是旅途书怀、人生感慨,等等,总是离不了个人生活的狭小天地。即使是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寄黄几复》、《登快阁》、《双井茶送子瞻》、《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等,也是如此。当然,在黄庭坚的诗集中也有极少数反映现实的作品,如《叹流民》、《上大蒙笼》、《劳坑入前城》、《和谢定公征南谣》等,或写灾年人民逃荒的情景,或反映新法实行中的弊端,或表现民族矛盾。但是,就是这样的作品,也往往是怨而不怒,恪守“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廷。怨愤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的信条。即使有所怨刺,也往往用曲笔、寓言的方式表达。如《蚁蝶图》:

蝴蝶双飞得意,偶然毕命网罗。群蚁争收坠翼,策勋归去南柯。

字面上说的是蚁、蝶,实则是对当时党争的写照。用寓言体写时事,用心良苦。

黄庭坚诗歌的风格是奇峭瘦硬。宋朝人陈岩肖指出:“至山谷之诗,清新奇峭,颇道前人未尝道处,自为一家,此其妙也。至古体诗,不拘声律,间有歇后语,亦清新奇峭之极也。”(《庚溪诗话》卷下)清人徐嘉说他的诗:“瑰玮妙当世,瘦硬弥通神。”(《味静斋集》诗存卷八)所谓奇峭瘦硬,是说他的诗往往是避常追奇,避旧求新,避熟就生,避纤弱而求峭劲。显然,这种风格既不同于宋初以纤弱浮艳为能事的西昆诗风,也不同于苏轼诗歌的自然超旷的风格,而是自为一家。下面几首诗就可以看出这种风格特点。

红尘席帽(1)乌靴里,想见沧洲白鸟双。马龁(2)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六月十七日昼寝》)

野次小峥嵘(3),幽篁相依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4)。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5)。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题竹石牧牛》)

星宫游空何时落?着地亦化为宝坊(6)。诗人昼吟山入座,醉客夜愕江撼床。蜜房各自开牖户,蚁穴或梦封侯王。不知青云梯几级?更借瘦藤(7)寻上方。(《题落星寺》其一)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8)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

第一首写梦,而从江湖之念写起,最后才点出一梦字来,章法构想颇为新奇。而且首句在字词安排上也是颠错的。第二首虽是题画诗,但诗人跳出画面奇想开去,由画面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牛的砺角与打斗,进而担心会弄坏山石竹子,以此来写他对竹石的深爱之情。不仅构想奇峭,而且在句式上也有变化,不仅有一般五言诗少有的“一上四下”句式(“石吾甚爱之”),而且还有“二上三下”、“三上二下”句式。第三首不仅是破律格的拗体七律,而且可以明显看出诗人刻意炼句的痕迹。尤其是其中五六句,由于着意炼字炼句,显得格外晦涩生硬。第四首从奇想开始,结处又突现新意境。

此外,如《送范德孺知庆州》,用韵变化不测;《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次韵道之》,用险韵,等等,在黄诗中也是常见的。

同时,他用典也常是避熟就生,喜用僻典,再加之有时句句用典(如《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一句数典(如《戏呈孔毅父诗》),因而诗意晦涩,令人难解。正如钱钟书指出的:“读《山谷集》好像听异乡人讲他们的方言,听他们讲得滔滔滚滚,只是不大懂。”(《宋诗选注》)

黄诗除了奇峭瘦硬之外,也有清新自然的作品,如《寄黄几复》,《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等。还有一些作品具有幽默诙谐的情趣,如《次韵谢黄斌老送墨竹十二韵》、《次韵杨君全送酒》、《鄂州南楼书事四首》(其一)、《牧童》等,这些作品正如他自己所说:“作诗正如作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打诨,方是出场。”(宋•王直方《王直方诗话》)读来自然是有趣有味。

至于他那些“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作品,有的确实以故为新,犹如己出,毫不做作,如《题竹石牧牛》之仿李白《独漉篇》的句式,《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其二)之点化刘禹锡《望洞庭》诗句;有的适得其反,倒是点金成铁了,如《次韵吴宣义三径怀友》之点化孟浩然《春晓》中诗句,《次韵晁以道》之点化古诗《迢迢牵牛星》中诗句;还有的只将原作改易一、二字,这样的点化与剽窃没有两样。

总的看来,黄庭坚的诗歌创作有他独特的风格,正如清朝人所说:“庭坚出而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为宋诗家宗祖,江西诗派皆师承之。”(清•吴之振等《宋诗钞·山谷诗钞序》)

黄庭坚作为一位开派诗人,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不仅对宋代诗坛影响不小,而且一直影响到以后几个朝代。甚而到清代“大江南北,黄诗价重,部直千金”(清•施山《望云诗话》卷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