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桃花源记《陶渊明集》

桃花源记《陶渊明集》

时间:2023-0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某种意义上,《桃花源记》就是中国的《太阳城》,就是东方的《乌托邦》。《桃花源记》其实是《桃花源诗》的序文,陶渊明之文一如其诗,金元好问谓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其文亦语出自然,毫无斧凿雕饰之痕,清新淡雅,似清而实腴。陶渊明此文的最大特点,在于虚实相生产生的奇妙张力。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赏析]

“快乐原则”是人类的一项本能,可能正因为如此,东西方文学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乐园”母题,希伯来民族的文学中有伊甸园,中华民族的文学中有桃花源。在某种意义上,《桃花源记》就是中国的《太阳城》,就是东方的《乌托邦》。

《桃花源记》其实是《桃花源诗》的序文,陶渊明之文一如其诗,金元好问谓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其文亦语出自然,毫无斧凿雕饰之痕,清新淡雅,似清而实腴。作者通过一个渔夫无意间闯进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形成了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游记。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划出了仙境和世俗的界限;一座有小口的高山,拉开了梦想和现实的距离。文章以渔人为导引,将读者引入桃花源中的美好世界,那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那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那里的人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环境优美,物产丰饶,共同劳动,和睦相处,是一个古朴安乐、公正和谐、自在自为的理想世界。

陶渊明此文的最大特点,在于虚实相生产生的奇妙张力。文中有朝代,有地点,有人物,一切似乎都真实得确凿无疑,然而渔翁、桃花源人的姓名、住址、名姓又都难以落到实处,作者笔下桃花源的描写,是那样的具象可感,是那样的真实可信,但在文章的后文中,当名士刘子骥探源寻找时,却又毫无所得,桃花源的真实性又笼罩上了一层迷雾。若有若无、虚实相生,给作品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