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轼《快哉亭记》赏析

苏轼《快哉亭记》赏析

时间:2023-0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元丰六年,与苏轼同时被贬黄州的张梦得,为观览江流,在住所西南造了一座亭子,苏轼为之取名“快哉亭”,苏辙则为它写了这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第一段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黄州附近,长江水面浩淼,气势壮阔,这是张梦得建造亭阁观赏的主要原因。因而,相形之下,张梦得的快哉亭反映出他身处逆境的旷达情怀。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子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赏析]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书营救,获罪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二人手足兄弟,又同时被贬,情有所感,互有诗文往来唱和。元丰六年(1083年),与苏轼同时被贬黄州的张梦得,为观览江流,在住所西南造了一座亭子,苏轼为之取名“快哉亭”,苏辙则为它写了这篇《黄州快哉亭记》。

文章第一段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黄州附近,长江水面浩淼,气势壮阔,这是张梦得建造亭阁观赏的主要原因。苏辙以“三变”描写了长江江流宏阔的气象:第一变从西陵至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是江流的第二变,长江“其势益张”;第三变,“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长江至黄州赤壁之下而江面宏阔,与海相若,奔腾雷鸣,美不胜收。写完长江之后,作者转而写亭,道出作亭之人的用意,点出亭子的命名人。

第二段写亭子以“快哉”为名的原因。先写登临亭子所见令人“快哉”,“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显示了视野的开阔,“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显示了景色壮美,江上白天黑夜的奇景,可以让人目睹舟楫之出没,声闻鱼龙之悲啸。在快哉亭未建成以前,这些景物因其动人心魄,故而不能久视,但今日快哉亭上却可玩赏终日,“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而且,登临快哉亭上,岸上风光一览无余,江山如画,冈陵、草木、云烟、日色、屋舍尽收眼底,如此之乐,怎不令人“快哉”?除去这个原因之外,“快哉亭”得名还源于黄州赤壁独特的历史文化,当年赤壁鏖战,曹操、孙权气吞万里如虎,周瑜陆逊沙场角逐,凭吊古迹,历史人物的风流余韵引人追思,顾盼神飞,此其“快哉”二也。

第三段探寻“快哉”二字的原始出处,进而引出“快”与“不快”的议论。作者引用了宋玉《风赋》中所写的故事,故事不仅交待了“快哉”二字的来历,而且根据楚庄王的对话,引出了人心各异、景色亦殊的论题。作者在文中指出:“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人贵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而影响自己的本性,接着以张梦得的行为对后一种态度作出肯定。“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不仅仅是一种物理存在,它还昭示着建亭者的品格和心性,一般士大夫受贬谪心态的影响,触目皆愁苦,何来快哉可言,“乌睹其为快也哉”?因而,相形之下,张梦得的快哉亭反映出他身处逆境的旷达情怀。

本文以“快哉”两字贯穿全文,“快”字凡七见,在平稳的议论和写景之间寄寓深刻的道理,即景入理,由理入景,读之令人回味不尽,诚为记文中的上乘之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