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高的橡胶林

高高的橡胶林

时间:2023-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庄 严(一)那一片高高的橡胶林,是共和国开发西南边疆的光辉篇章。(二)那一片高高的橡胶林,是拓荒者艰苦奋斗的精神丰碑。1186米的橡胶园冲破禁区,是中国高海拔种植橡胶的标志性林地。祖国的第一个天然橡胶基地落脚海南岛。(三)那一片高高的橡胶林,是理想者呕心沥血的科学结晶。橡胶树对环境要求苛刻。回到成都35年,程裕华最牵挂的是“107胶林”。程裕华和代建国一一填写,上报云南省农垦总局,竟然收到总局的感谢信。
高高的橡胶林_云南故事:我的中国梦

庄 严

(一)

那一片高高的橡胶林,是共和国开发西南边疆的光辉篇章。

它挺立在临沧市的母亲河——南定河下游,东岸连绵的山坡上,属于云南省耿马县勐撒农场管理委员会橡胶分场三队。

2014年元月初,我跟随勐撒农场管委会主任俸树忠来到分场三队丫口。他指着山头上一片暗红色的树林告诉我,那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生产性橡胶园,已经种植50多年。

我肃然起敬,仿佛面对永远屹立不倒的农垦先辈!

我的父亲,在20世纪60年代,也曾是这里分场九队的橡胶工人。

1955年初夏,从中原大地征战到西南边陲的人民解放军十四军409名复员军人,开进杳无人迹的勐撒坝子,创立军垦农场,建设边疆,巩固国防。蛮荒的坝子,村寨稀落;他们在大青树下搭起露营棚,白天去种地,晚上拓土基、烧砖瓦,盖起一栋栋排列整齐的房子,一副军营模式。

农场年年开展连续不断的劳动竞赛:大干红五月,苦七月,拼八月,战九月,向国庆献礼,半个月休息一天。他们在承受着生理上难以承受的重体力劳动的同时,过着极为贫困的物质生活。每月19公斤粮食,吃不饱,挖尽山茅野菜。农垦工人大多数是无名无分的事实上的“劳动模范”,无名英雄,献了青春献终身。

赵源泽是河北省人,1937年3月入伍,红军资历。复员到勐撒农场,干过基建、种水稻、种水果等工作,1982年72岁从生产一线离休后才享受场级干部待遇。从太行山区打到澜沧江畔,从勐撒坝子到南定河边,出生入死几十年,再没回过老家。1987年我参加新闻会战,在茶园采访乐呵呵的赵伯伯。从眼里看出,他为终生奋斗的目标没有遗憾。

3年后,从云南省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报告获悉,南定河下游海拔低,气温高、湿度大,静风环境好,四周有3000米以上的山峰屏障,不易受到寒流侵袭,符合天然橡胶生长要求,可以开发三叶橡胶,解决国家战略物资急需。那个时代的革命者,激情满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腔豪情,盼望能为祖国干上大事情。农场转移重点,决心种出“争气胶”,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

1959年春天,前推阵地25公里,挺进南定河东岸的炎热河谷,建立橡胶分场,开垦橡胶园,种下巴西三叶橡胶苗。

分场三队的这片胶林让人意外,用绿油油的林海形容它,并不贴切。坡下的胶林,树干灰色,发出绿色嫩芽;而它的树干白色,发出紫红色新芽。一眼望去,大山像戴了一顶暗红色小帽。

光华鉴人!

(二)

那一片高高的橡胶林,是拓荒者艰苦奋斗的精神丰碑。

海拔800米是国际公认的种胶禁区。1186米的橡胶园冲破禁区,是中国高海拔种植橡胶的标志性林地。

祖国的第一个天然橡胶基地落脚海南岛。为响应毛泽东主席“大力发展橡胶事业”号召,建设第二个基地,农垦职工用战争年代的拼命精神,投入垦荒植胶大战。天不亮出工,中午在工地吃饭,晚上点燃火把加班,每天工作14个小时。最初定额为每人每天挖出80厘米×70厘米×60厘米的胶穴三个,第一天平均完成八个,此后纪录一再刷新。1960年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支边到勐撒农场的青年职工游昌富,创造了日挖胶穴32个纪录。共和国第一批知青,1956年初支边到农场的昆明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女职工,也达到平均16位。

挖完胶穴的职工回到家,放下锄头,又扛起扁担。到食堂拿上红薯,边走边吃,翻过海拔2133米的洛凌山挑粮。最近的路,单程也有13公里。回到单位已是下半夜,倒头睡上三四个小时,又上工了。

凭着对祖国的忠诚,勇敢的进取,忘我的劳动,无私的奉献,勐撒农场职工1963年把橡胶园开垦到海拔1186米的山坡上。

在勐撒农场工作8年,如今返城生活35年的成都知青吴清蓉,已年过花甲。看着她姣好的面容、白皙的皮肤,无法把她40年前的形象重合起来。她说,1977年农场定出个人年产一吨干胶的目标,职工奋起响应。她和老工人许正兰、上海女知青孙金玲是优秀胶工,也想验证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这个很有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的指标。为多出胶水,黑黢黢的下半夜只身走进黑洞洞的胶林割胶,即使电闪雷鸣全然不知害怕,现在已经没有这个胆量。割出的胶水多,送胶水就得去两趟加工厂。20岁出头的大城市女娃娃,有时挑四桶,有时肩挑两桶手提一桶,爬坡下坡,过沟上坎,压得龇牙咧嘴。下午中耕,除草,施肥,维护割面,洗胶碗,磨刀等,从不休息。这年,全分场仅三位女将完成目标任务。一吨干胶是这些女胶工体重的20倍,产值是工资的近百倍。她们每月工资28元人民币。

光彩照人!

(三)

那一片高高的橡胶林,是理想者呕心沥血的科学结晶。

橡胶树对环境要求苛刻。想在海拔千米以上地区种橡胶,先别说生产,成活与否是首要问题。

勐撒农场位于北回归线边沿,开辟橡胶园同时承担了北移栽培、高海拔栽培和抗寒高产科研试验任务。工人们摸着石头过河,选择南定河谷的向阳高坡,播下胶种。此时并不知道,充满了斗志、浸透了汗水、饱含了希望的播种,竟然是世界纪录的孕育。

1968年,华南热作学院毕业的罗明、欧金祥分配到勐撒农场当橡胶技术员,科研接力棒传到科班生手中。抗寒的橡胶“PR107号”新品种问世,他们当即引种并进行芽接。在胶树生长慢的高海拔林地,砍掉手臂粗的实生树,芽接上小手指般纤细柔嫩的芽片,需要何等勇气?!老工人不理解,不支持,两个年轻人相信科学,敢做敢当。胶苗怕过冬,高海拔区的更是如过生死关。他们把夏季沤青肥改在秋季,提升冬季地温。冬季住进胶林,在上风方向点起火堆,烧成浓烟笼罩在林地上空,给胶林盖上“棉被”。慢慢地,两个大学生的坚守,变成了农场职工的坚守,胶林的名字也成了“107胶林”。

勐撒农场的胶林一般八年即可割胶,而“107胶林”生长慢,12年才开割,成都知青程裕华和代建国成为首任割胶工。回到成都35年,程裕华最牵挂的是“107胶林”。他至今清晰记得割胶的手感,树皮稍硬略糙,走刀有点抵手,能听见胶刀与树皮摩擦发出的“沙沙”声。一般林地树皮软而薄,走刀轻松。橡胶工人看见割胶伤树现象,宛若看见杀人,心疼生恨。在“107胶林”割胶,格外小心。

罗明发来各种表格,从土壤到气象,从胶林到胶树,从单刀数到总刀数、从单株胶乳产量到亩产量、从胶乳产量到干胶产量……程裕华和代建国一一填写,上报云南省农垦总局,竟然收到总局的感谢信。开割当年单株干胶产量1.7公斤,是勐撒农场平均单产的60%,农场人仍然激动不已。那是12年的艰辛回报,也是科学奋斗的结晶。

“107胶林”成为全国高海拔生产胶园的试验观测点,看似简单的减刀、浅割、埋电石催增产等工作,工人们做得认真而虔诚。2013年因产量下降,影响工人收入,确定报废老树,重新定植。看着顽强生长在荒草丛中的橡胶树,仿佛看见一代代农垦人前赴后继的英姿。我建议俸主任保留老树,利用世界之最的名片,开发旅游观光;争取各方支持,建立橡胶纪念馆,改善交通;用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开发胶林的产业价值,用第三产业的收入弥补工人的生活利益;树的存在就是价值,如果更新,少了50年历史,无法弥补。俸主任认为有道理,当即叫来分场唐场长,安排2014年恢复生产管理。

我回到昆明,遇上中国天然橡胶产业首席科学家黄华孙先生,向他请教这片胶林未来的科技措施,他建议走单株高产的技术路线。我把信息透露给临沧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李颜屏校长立即组织专家研究单株高产管理技术培训。

这片橡胶园还在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静静地、默默地贡献着乳汁。

“107胶林”已经是云南农业的骄傲。

光荣永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