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张 籍
旌旆过湘潭,幽奇得遍探。
莎城百粤北,行路九疑南。
有地多生桂,无时不养蚕。
听歌疑似曲,风俗自相谙。
【注释】
A张籍(766—830),字文昌,和乌江人(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九年进士,元和六年任九品太常寺太祝,长庆元年(821年)韩愈荐为国子博士。后迁国子司业。诗多乐府,与王建并称“张王乐府”,这也标志着中唐写实讽谕诗的正式形成。其诗继承《诗经》写实风格,关心人民疾苦,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著有诗集《张司业集》。B严大夫:即朝议大夫严谟,822年出任桂州刺史。C桂州:即桂阳郡。D莎:一种草,俗名叫香附子。E百粤:古代浙闽粤一带的总称,广东广西自古为百粤之地,故而称做“两粤”。后来“粤”又成为广东别称。
【赏析】
公元822年,诗人张籍与韩愈、常健等人为新任桂州刺史严谟送行,张籍作了这一首送别诗。
“旌旆过湘潭,幽奇得遍探。”起句直点主旨,交代严谟行踪。这里没有像大多数送行诗一般写送别地送别景,也没有写自己的送别情,而是一句“幽奇得遍探”,似乎前往桂州是一件旅行快事,能探遍幽奇之景,于是送别的种种忧伤一扫而光,真是出奇不意,可见诗人立意之深远,特别。古人都视出岭南到郴州为一件悲伤之事,这里不但是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生活清苦,工作艰苦,而且与中原相距千里,偏远难归,故而令人望而生畏。现在严大夫要到郴州去,心中也一定充满着种种忧愁与苦闷,而作者没有从一般的送别诗写担忧或祝福之类始,而是以担忧为本,将郴州之行视作一次探幽猎胜之旅,让人耳目一新。
“莎城百粤北,行路九疑南。”交代郴州的地理位置及艰难路途。江南小城郴州,莎草遍地,位居百粤的北面,由此向南行走千里,曲曲折折才可到达。“行路九疑南”实为“南行九疑路”之倒装,意为向南行走曲折的江南石路。江南古郴州实在是一地奇妙,位置特殊,路途奇特。作者这样写意在消除严谟的担忧与不安,同时也为他的前行作了一个心理铺垫。
“有地多生桂,无时不养蚕。听歌疑似曲,风俗自相谙。”写郴州风土人情。前句写百姓生活,桂树满山,户户养蚕,自给自足,民富官安。虽说郴州偏于江南一隅,但民风淳朴,百姓勤劳,前去做官,也是一件快事。后句写风俗,郴州一地,乡民个个会唱湘歌,虽然都是郴地乡音,但支支都如高雅的曲子,你一旦经历久了,也就熟悉那里的风土人情了,喜爱那一片热土,又有何担忧的呢?诗人以郴州通的口吻,写出郴州奇特秀美的山水景色和和谐易安的风土人情。
作者从这四个方面写郴州,实为安慰严谟,虽地处蛮荒,路途艰辛,但那里百姓勤劳,生活富足,民风淳朴。前往郴州,一可寻幽景,二可知异风,三可谐郴民,何乐而不往呢?诗人似乎是一个导游,将郴州的风土人情作了一个美妙的解说,将南蛮郴州说得天地人和谐一体,不去不快。
张籍写诗,善用俗言俚语,写得文情并茂,王安石称他的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此诗便是如此。诗风温婉,言浅意深,名为送行,实为赞郴,叙事写景,意在其中。
(刘 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