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秦 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释】
A踏莎行:词牌名。莎,读为suō。这词是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作者谪贬郴州,旅舍寂寞,有感而作。B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县)人。北宋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元丰八年(1085)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初苏轼荐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秦观被贬入郴的时间是绍圣三年(1096年)岁暮。C津渡:行船的渡口。D孤馆:指郴州旅舍。E驿寄梅花:三国人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卿寄一枝春。”请邮差寄送梅花,比喻向远方友人表达思念之情。F鱼传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G郴江:湖南省郴州市城区的江名。H郴山:郴州的山,此特指苏仙岭一带的山。I潇湘:潇水和湘江,此指湘江。
【赏析】
这是一首寄托个人身世之感的抒情词。仕途上一连串的挫折和打击,使一个怀抱远大理想的词人感到理想破灭,前途渺茫,心情也因之极度低沉。这首词形象地刻画了作者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谪而产生的不满之情。
上片写作者孤独的处境。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开篇二句便勾勒出一幅夜雾凄迷、月色昏黄的画面: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在朦朦月色中隐没。一个“失”字,生动地表现出整个空间布满了浓雾,楼台似乎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情景;一个“迷”字,仿佛连月亮也有了情感。
由“楼台”、“津渡”想到了来时的路途,想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故地,诗人的孤独之感油然而生,于是便有了第三句:“桃源望断无寻处”——往北望去,桃源乐土也失去了踪影。这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屡遭贬谪之后的极度灰心失望的情绪。
有了这样的一种情绪,作者的凄苦心情已经可想而知了。然而,作者此时独处“孤馆”,遭受着“春寒”的袭击,耳之所听是“杜鹃声”,目之所见是“斜阳”。阵阵乡愁令人倍增伤感。一个“闭”字,表明作者为了躲避袭人的春寒而闭门不出,也说明作者此时几乎断绝了与人的来往;在杜鹃的声声呼唤中,诗人的孤独之感更为强烈。
下片写作者愁苦的心情。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二句紧承“闭”字加以展开。一般而言,有了“梅花”这样的礼物和“尺素”这样的音信,便可安慰游子之心了,可对于作者来说,南迁已过三年,北归无望,尽管驿站传来一封封家书,但只是徒增离恨而已。“梅花”、“尺素”堆积案头,仿佛是堆砌成重重叠叠的乡愁离恨,这反而加重了他的孤寂怨恨之情,“砌成此恨无重数”便是发自作者内心的最强音。着一“砌”字,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变成一块块砖头,层层垒起,直至压得作者喘不过气来。
那么作者“恨”的是什么呢?作者没有直说。不过,从这首词的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从上、下片用意深微的收结来看,可体味出作者的良苦用心,“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便是即景生情,寓情于景的警句。表面看,这两句似在写思乡之情,表现一种羁旅相思之情而已。实际上,“郴江”离开“郴山”,并非简单地比喻人的分别,联系秦观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这两句是有深刻的含义的:自己本该在朝廷里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犹如“郴江”有幸围绕“郴山”旋转一般。然而,如今却被贬到这荒远地区,就像眼前的“郴江”一样,离开了它日夜索绕的“郴山”,竟然匆忙地向潇湘涌流而去。
本词即景生情,寓情于景,语言清新洗炼,风格婉转含蓄,结构匀称,构思精到。词的上片与下片,字、句、平仄、韵律完全等同。上片在构思上是收束式的,作者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呈现在浓雾的重重包围之中,在“孤馆”里独处。下片是开放式的,作者展开想象的翅翼,把“梅花”“尺素”、“郴江”“郴山”等实景与“此恨”、“潇湘”等虚象结合起来描绘,把“闭”在“孤馆”中的自我与外面的世界联结了起来,抒发了超越时空的内在情感。
本文引用的是《全宋词》的版本,而郴州苏仙岭三绝碑上刻的这首词与本文所引有三处不同:一是“桃源望断知何处”,二是“杜鹃声里残阳树”,三是“郴江本自绕郴山”。这是为什么呢?侯河彬、蔡东洲两位先生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辨,他俩在《秦观词<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考辨》中认为,现有苏仙岭三绝碑碑文和人们所熟知的《全宋词》版本均非秦少游原文。现在苏仙岭的“三绝碑”,实际上包括石碑和摩崖石刻两个部分。现在的石碑是20世纪60年代新修的,摩崖石刻也是南宋时所刻,是否忠实秦观原作,值得探讨。同时,文学创作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在遣词造句上体现的是诗人的学识和个性,并不一定大家认为哪个词好,哪个字妙,诗人就会用哪个词。所以,《全宋词》版本并不一定是秦观原文,但综合考虑,是最好的版本,所以本书采用了这一版本。
(何忠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