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曾朝节
曾闻直谏触龙颜,扈从心知去不还。
事后荣章颁故里,迄今枯骨葬阴山。
祠堂穆穆人生敬,松柏森森世莫攀。
青史千年留姓字,诗成何必泪潸潸。
【注释】
A邝忠肃公:即邝野,字孟质,湖南省宜章县城南乡新田村人,生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26岁中进士,28岁授监察御史,33岁受任陕西按察副使,51岁任兵部右侍郎,61岁任兵部尚书。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50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邝野为护御驾,战死于河北省怀来县土木堡,终年65岁。因战死于阵前,其尸骸无法收敛,事变平定后,明帝派官员护送邝野之子邝仪扶邝野毛发和衣冠柩回乡厚葬,赐荣禄大夫,少保,谥忠肃专祠以祀。其墓位于湖南省宜章县城西郊玉溪河畔箭岗岭。B曾朝节(1534-1604年),字直卿,号植斋,湖南省临武县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举于乡。万历五年(1577年)成进士,殿试一甲第三名及第,誉满湖湘。授翰林院编修,迁国子监祭酒,升南京礼部侍郎。数年,擢礼部尚书,充东宫侍讲。年七十,病卒于京师寓所,赠太子太保,谥文恪。著有《紫园草》、《南园草》、《臆言》、《易测》、《经书正旨》、《南岳纪胜》等书传世。C扈从:随从。D荣章:光荣,荣耀。
【赏析】
本诗通过缅怀先贤邝野的事迹,表达了诗人对邝忠肃公的敬仰之情,并给予邝公很高的历史评价。
“曾闻直谏触龙颜,扈从心知去不还。”写邝野直言进谏的故事。正统十四年(1450年),瓦剌入侵,明英宗受太监王振蛊惑,率军亲征,邝野多次上疏劝阻,均未被皇帝采纳,最终酿成“土木堡之变”。“直谏”一词暗含诗人对邝野的崇敬之情,宁可“触龙颜”也要直言进谏,确是一代忠良;“扈从”是指邝野随皇帝亲征,“去不还”指他知道此行定然是凶多吉少,有去无还。在诗人的笔下,一个直言进谏、忠心耿耿的官员形象跃然纸上,为后文抒发感情作了铺垫。
“事后荣章颁故里,迄今枯骨葬阴山。”写邝野的身后归宿。邝野为护御驾,战死于河北省怀来县土木堡,其尸骸无法收殓,一直留在战地。事变平定后,明帝派官员护送邝野之子邝仪扶邝野毛发和衣冠柩回乡厚葬,这便是“荣章”所指。而“迄今”一词,在表达欣慰之情的同时,也表达了深深的遗憾:虽然邝野的忠诚最终得到了朝廷的肯定和表彰,可以让死者的在天之灵得到安慰,但朝廷因此受损和邝野个人不能全尸而还,还是让后人不能心安。
“祠堂穆穆人生敬,松柏森森世莫攀。”写邝野的尊享荣耀。邝野在家乡的祠堂松柏茂盛、庄严肃穆,众生敬仰,在作者看来,当世没有其他的祠堂比这座祠堂更受人景仰的了。后人敬重的是邝忠肃公刚正不阿的节操,还有他殒身不恤的勇毅,正是这节操和勇毅使他彪炳千古,使他的祠堂万世受人景仰。
“青史千年留姓字,诗成何必泪潸潸。”抒发作者的感叹。像邝忠肃公这样丹心可鉴的忠臣义士就应该青史留名,我写下这首赞颂他的诗篇之后又何必还为他涕泗横流呢!诗人也是在朝为官之人,对邝忠肃公的气节,对他的行为,都有切身的感受,因此,在他的祠堂前回想邝公事迹而潸然泪下,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一个“何必”,实际上间接地表明了自己有心效仿邝公的决心。
整首诗以叙事为主,尾联抒情,体现了作者对邝忠肃公的仰慕与敬佩。
(王 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