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是怎么感谢他人的

孔子是怎么感谢他人的

时间:2023-0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首先,来看几个重要的字:“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施加。“于”,介词,在。最后,整体理解此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首先,仁就是爱人。方法之一就是孔子主张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先来看对“欲立”与“立人”这组词语的理解。

第四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关于仁的内涵

1.克己复礼。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含义是颜渊向孔子问有关仁的问题。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详细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不看,不合礼的不听,不合礼的不说,不合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资质愚笨,请允许我去实践这些话。”

(3)内容理解。本段主要从自处的角度出发,指出克己复礼就是仁,也就是说孔子在弟子问“仁”后对“仁”下定义。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孔子重在指出礼仪的重要性,要求不合礼的不看,不合礼的不听,不合礼的不说,不合礼的不做。其实这些都是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提出的具体要求。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基本含义是仲弓向孔子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如见贵宾一样恭敬谨慎,役使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庄重。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不要强求别人做到。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国做事不怨天,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3)内容分析。首先,来看几个重要的字:“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施加。“于”,介词,在。其次,理解此句的含义是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强迫让别人去做。最后,整体理解此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我们立于世间需要处理与别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按照儒家的这一思想就是对个人自身提出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万事从自身做起,不要怨天尤人。怨天尤人就是抱怨天,埋怨别人,形容对不如意的事情一味归咎于客观。孔子的理想和愿望是好的,有利于让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计较,能够更好地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对于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是有利的。可是在阶级矛盾尖锐的时期是很难做到的。

3.“仁”与“知”。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乡”通“向”)

(2)含义是樊迟向孔子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别人。”樊迟问什么是智慧,孔子说:“了解别人。”樊迟没有完全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置于邪恶的人之上,能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置于邪恶的人之上,能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推举出来,不仁的人就被远离了。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推举出来,不仁的人就被远离了。”

(3)内容分析。本段主要围绕什么是仁的问题展开讨论,孔子在这里又一次给“仁”下了一个定义。首先,仁就是爱人。这里主要是从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入手,要求我们应该有一颗爱人之心。其次,知人。这里我们要了解别人,光有爱人之心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爱人之心是个人自己所具有的,不了解别人这颗爱人之心是很难真正派上用场的。因而,“仁”可以理解为爱人和知人两者的有机结合。樊迟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孔子的解释,孔子举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来回答。对于本句含义我们重点是理解本句的内在深意:正直的人能够发挥重大的感染作用,可以感化邪恶之人。因而,我们要知人,只有这样,才会发现自己身边的好人和坏人。而知人就是智慧,知人就能够爱人。面对樊迟的疑惑,子夏列举了舜任用皋陶和商汤任用伊尹良好这两个具有效果的实例来说明。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樊迟在文中的表现如何?樊迟虽然反应慢一些,但他那种好学和好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去问子夏。子夏对樊迟的答复非常精辟,因为在孔子众多弟子中子夏具有像子贡和子路那样的悟性,他立即悟出老师的深意,并举出两个事例来说明。在此我们要认识到学习过程中领悟反应慢不要紧,关键还是要我们具有一颗好学和探究之心。

4.一个“恕”字。

(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含义是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实践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3)内容理解。本段借子贡的问话来传达孔子的“忠恕之道”。理解“忠恕之道”关键在于一个字“恕”,那么什么是“恕”呢?具体就是人应该具有宽恕别人之心,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别人有过错时我们应该宽恕别人,这成为儒家所倡导的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有利于缓和人际关系的紧张局面。

二、“仁”的实现

1.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含义是子贡说:“假如有一个人能够广泛地施惠于民众,又能够给有需要的民众以帮助,怎么样?可以说是仁吗?”孔子说:“这岂止是仁,必定是圣!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获得成功,自己想显贵时先帮别人得到显贵,就可以了。将心比心和推己及人,可算是实行仁的方法。”

(3)内容分析。本部分主要是孔子师徒就如何实现“仁”的问题进行讨论。第一,要明确仁的最高标准就是圣人,就是能够“博施济众”,这也是孔子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第二,仁的实现方法问题。方法之一就是孔子主张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要理解“欲立”与“立人”、“欲达”与“达人”这两组词语之间的关系。先来看对“欲立”与“立人”这组词语的理解。“欲立”与“立人”这组词语关系是“立人”在先,“立”字是使动用法,是自己使某人立,当然有一个前提就是自己想到立的时候应该先使别人立,再想到自己。“欲达”与“达人”这两组词语也应该同上那样。因此,我们要明确遇事先想到别人后才想到自己是儒家对仁的含义的又一次思考。方法之二就是他还强调“能近取譬”,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能近取譬: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总之,推己及人,为人解困,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体现孔子对个人道德提出的要求,是需要大力推广的。推广过程中我们要明确善良就是推己及人的前提。拥有一颗善良的心非常重要,因为善良具有巨大的作用。善良是一种健康,是一种美丽。光有善良之心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是要真正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做,不要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相关实例:

实例一:大禹治水的故事。此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和己达达人的崇高典范。

实例二:白圭谈治水。《孟子·告子下》:“白圭:‘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这里提到的就是战国时期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大禹治水的事情。他认为对于治水,自己可以比大禹做得更好。他的治水方法就是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孟子对于他的这一做法是不满意的。孟子认为这种方法危害很大,既危害邻国,又危害到自己的国家。在此我们要提到这里涉及的一个成语:以邻为壑。以邻为壑的意思是把邻国当成排水沟,以利于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把灾祸、困难转嫁给他人。

上述两个实例同样谈到治水的问题。白圭主张把洪水引向别的国家,不为别国着想,这是一种“己所不欲,便施于人”的错误思想,这种思想是不可取的。相反,大禹心中装着的是天下的苍生,因此当个人的小我与天下的大我发生矛盾时,大禹选择了大我,选择了把洪水引入大海,选择了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是何等的胸襟?这是何等的精神?这是推己及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和效法的。

2.要有实现仁的愿望。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这仁就能够到来了!

3.仁以为己任。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意思是曾子说:“士不可以不抱负远大而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这难道不是重大的吗?奋斗终生,到死时才会停止,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人物讲解: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姓曾,名参,字子舆,这里“子”用的是敬称,在《论语》中,孔子的学生皆以字称,而对曾参却是一个例外。可见,曾子的才德的确在孔门弟子中是首屈一指的。曾子杀猪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这一故事成为日后为人父母教育子女的经典事例。同时我们还要知道他是儒家的五大圣人之一。这五大圣人就是孔子、孟子、颜回、曾子、子思。

(4)词语理解:弘毅:胸怀远大而意志坚强。弘,宽广,开阔。毅,坚强,刚毅。对于“任重”我们必须“弘”,对于“道远”我们必须“毅”。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远,比喻责任重大。

仁以为己任:是介词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任”。这里把“仁”作为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所以放在介词的前面,在文言文中与其相类似的如“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一以当十”等等。

4.舍身成仁。

(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含义是孔子说:“有志之士和具有仁义的人,没有苟且偷生来损害仁德的,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仁德。”

(2)词语解释。求生:贪求生命;无:不要;害仁,损害仁德;有:宁愿;杀身:勇于牺牲自己。

(3)内容理解。我们熟悉的成语“志士仁人”和“杀身成仁”都源于孔子这句名言。“仁”是孔子心目中最高尚的道德境界。“求仁”和“成仁”是人生的根本准则。因此,孔子要求“志士仁人”为了成全仁德,不仅不能够贪生怕死,而且在关键时刻还要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仁德。孔子的这一道德要求,强烈地感召和鼓舞了后世的志士仁人前赴后继。诸葛亮、岳飞、文天祥、范仲淹等志士仁人都是按照上述道德要求去做的,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5.安仁与利仁。

(1)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含义是孔子说:“不仁义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困窘之中,也不能长久处于安乐之中。仁者应该安于仁,智者应该利用仁。”

(3)内容理解。本段表达的是孔子对不仁者的一些认识。这里让我们有一些不解的是,孔子认为不仁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困窘中,又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中。不解的要点是,既然处于困窘和安乐之间,那不仁的人到底做些什么呢?就是应该介于两者之间。这是孔子中庸思想的具体表现。

仁者应该如何去做呢?安于仁,达到明智的境界,要善于利用仁。那么就要使自己不能够长期地处于困窘和安乐之中,具体说就是要为了目标积极奋斗,利用好自己的生命和时间。

三、“仁”和“礼”的关系

儒家认为“仁”和“礼”都是对个人和国家提出的具体要求,不过“礼”是对人外在的行为提出的具体规范,而“仁”是对个人内在的心灵提出的要求。这里我们还要提到一个相关的要求就是“恕”字。那么“恕”字当然是对人提出的要求,它是“仁”在社会中的一种实践需要执行者,它是人们去实现“仁”时希望达到“圣”的境地。于是,人们认为“仁”的体现在于个人奉行的“礼”,因而在四者中“仁”才是儒家所主张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