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的义利观

孔子的义利观

时间:2023-0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儒家所主张的道德品质中有一项就是义。现在把义利观讲解思考如下。孔子主张人们在追求财富和显赫地位时要遵守道义,也就是说要符合社会道德和正义性,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在回答中对公叔文子进行了高度的评价。本段孔子还表达自己对财富的看法和认识。在表明态度时,孔子提出了君子实行仁德的重要性。陶答子不听妻的劝告,反而将妻子赶走了。孔子对其洞悉局势的才智十分欣赏。

第五节 孔子的义利观

儒家所主张的道德品质中有一项就是义。中国有一个崇德尚义的传统,就是把义放到了很高的位置,出现了很多与义相关的词汇。例如:义不容辞,义愤,义举,义士,义战,义师。现在把义利观讲解思考如下。

一、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

1.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具体含义是孔子说:“升官发财如果追求它而不违背道义,即使是手持鞭子的下等差役,我也要去做它。如果不能够追求它,顺从我喜欢的爱好。”

3.具体字词。富:升官发财。而:通“如”,如果。可求:指求而不违背道义。

4.内容分析。本段主要探讨了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孔子讨论的是如何去获取富贵。按照孔子的理解,只要获取富贵合乎道义,就是可取的;只要获取富贵不合乎道义,就是不正确的,因此自己不想去做也不能够去做。

5.延伸理解。由上可知,富贵是理解本段重要的关键词。孔子不反对人们去追求富贵。这里的富贵,我们可以先分开理解,富是有财富有钱财,贵是指地位官位。再做一个整体理解,追求富贵就是追求钱财官位。道义是本段的另外一个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道义”是这样解释的:道义就是道德和正义。孔子主张人们在追求财富和显赫地位时要遵守道义,也就是说要符合社会道德和正义性,符合国家法律规定。

二、义然后取的原则

1.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2.基本含义是孔子向公明贾询问公叔文子说:“这是真实的吗?公叔文子不说话、不笑、不取财物吗?”公明贾回答说:“把这件事告诉你的人说错了。公叔文子到了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所以人们不讨厌他说话;公叔文子到了该高兴的时候才高兴,所以人们不讨厌他高兴;公叔文子对于财物,符合道义才取,所以人们不讨厌他取。”孔子说:“是这样啊?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3.重点词语。时:在适当的时间。信:真实。

4.内容分析。本段是有关孔子与公明贾的对话讨论,讨论公叔文子这个人是否不言、不笑、不取的问题。公明贾做了一番精彩的回答。在回答中对公叔文子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在评价中让我们看到了公叔文子身上有一种优秀的品质那就是义然后取。

三、安贫乐道的思想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含义是吃粗糙的饭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快乐就在这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3.重要词语。饭:动词,吃饭。

4.内容分析。本段写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吃粗饭,生活很贫穷,有才德的君子生活这样还感到快乐,就是安贫。本段孔子还表达自己对财富的看法和认识。就是不符合道义的富贵荣华,他是不会接受的。不仅不会接受,还直接表达这样的财富如天上的浮云。这就是孔子提倡的“安贫乐道”。

四、理欲观

1.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含义是孔子说:“财富与地位,是每一个人所想得到的;不以正当的手段和方法得到的,就不要去享受它。贫穷与地位低下,是每一个人所厌恶的;不以正当的手段和方法摆脱它的,就不要去离开和摆脱它。君子如果离开仁德,哪里能够成就君子之名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受磨难和挫折时,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

3.内容分析。由上可知,孔子指出了我们对财富和地位的喜好,对贫穷和地位低的厌弃。但是孔子主张不是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取的财富和地位他是不赞成的。在表明态度时,孔子提出了君子实行仁德的重要性。

4.具体事例。周人陶答子,为陶地的大丈,治陶三年,没有什么政绩,名声也不好,家中却比从前富了三倍。他的妻子劝他说:“能力差的人做了大官终究是祸害,没有功劳而家中暴富无疑是积下灾殃。我听说南山中的豹子,在大雾中隐藏七天觅食,这是为什么呢?它是要润泽皮毛长成斑纹,因此才隐藏起来以避免祸害。猪不择食,肥壮了就被杀掉。你现在这样做,能没有后患吗?”陶答子不听妻的劝告,反而将妻子赶走了。(《烈女传》)

陶答子在陶地为官三年,既没有政绩,也没有好名声,不该受到奖赏,可他的家里却暴富了起来,显然是以权谋私,攫取了大量不义之财的结果。对此,他的妻子对丈夫面临的险境看得很明白。她没有简单地劝阻丈夫不要再做坏事,而是采取了循循善诱讲故事的方法,警示丈夫要提防后患。可以说,陶答子妻很聪明,她一是能慧眼看到丈夫问题的严重性,二是能用事实说话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可遗憾的是,陶答子没有意识到这些,没有在妻子的点拨下幡然醒悟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而是继续往下滑,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五、见利思义

1.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2.含义是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注:此含义参见《论语》一书第240~241页的译文。)

3.重点字词。成人:完美的人。文之以礼乐:状语后置,语序应为“以礼乐文之”。要:通“约”,贫困。见利思义: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见危授命: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

4.人物讲解。

(1)臧武仲又称臧孙纥、臧纥,春秋时鲁国大夫,矮小多智,号称“圣人”。他的祖父是臧文仲,文是谥号。在后人通常的称谓中,祖孙二人谥号一文一武,可见他们才识高超。先来看《左传》叔孙豹如晋的故事中对臧文仲的赞颂:“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再来看《左传》中对臧武仲的称赞。《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臧孙纥逃到齐国避祸。齐庄公要给他田地,但他预见齐庄公的君位将不保,所以不愿受田以免后患,果然他的预见成真了,因为不受田而没有受到牵连。孔子对其洞悉局势的才智十分欣赏。

(2)孟公绰:鲁国大夫,孟孙氏家族的成员,具有克己制欲而不贪婪的品格,孔子非常敬重他,认为他的才干能够担任晋国上卿大夫赵氏、魏氏的庶务家臣,可以完成上级交给的各种具体的工作。

(3)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也是鲁国著名的勇士。传说他能够力搏斗猛虎。故事一:《史记·张仪列传》:“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故事二:《韩诗外传·卷十》记载:卞庄子是个孝子,为了赡养母亲而在战争中不得已三战三败,他的好友们都蔑视他。在他的母亲逝世后爆发的齐鲁战争中,他屡战屡胜,终于洗刷了昔日三次败北的耻辱。可是最后继续勇猛冲锋,斩杀不少敌人而为国牺牲。孔子对他善战与勇敢的优点很赞赏。

(4)冉求:姓冉,名求,字子有,善于处理政务,是孔门四科中政事科的高才生,也是季孙氏重要的家臣。

5.内容分析。人格完善是孔子着意要求的问题。孔子认为完人应该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具有一定的礼乐修饰才能。同时他还认为,具备完美人格的人还要在实践中去做事情才能够展现自己的完美。具体就是要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总之,在利益和危险面前要想到一个“义”字。

六、见得思义

1.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2.含义是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考虑:看,考虑看得清清楚楚;听,考虑听得明明白白;脸色,考虑温和;姿态,考虑恭敬;说话,考虑忠诚;做事,考虑严肃认真;遇到疑难问题,考虑向别人请教;气愤的时候,考虑发怒会导致后患;见到得到某种东西,考虑是否合乎道义。”(注:此含义参见选修教材第30页第1个注释)

3.内容分析。君子九思,主要是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思考的九个方面涉及孔子对于君子道德方面的要求,在道德上要求君子做到仁、义、礼、智、信,要温良、恭敬、谦让。

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儒家看来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在此就九思中的两点作出一定的思考。第一点是忿思难。对于这点我们要明确发怒是个人的性情的表现。我们生活在世间,难免要与各种人打交道。由于不同的人性情千差万别,自己的情感(喜怒哀乐)是受很多因素制约的,我们还是要按照孔子的要求要制止发怒的产生,就要认识到发怒不仅有损我们个人的形象,而且会导致不良的后果。轻则使发怒的对象难堪并且让人觉得自己是一个不易相处的人,重则引起别人特别是小人对自己的怨恨和仇视。历史上因为个人发怒引起杀身之祸的人何其多。

第二点是见得思义。对于这点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是孔子对个人获取某种外部的东西时要人们用道义去衡量自己所取得的是否具有合理性;二是道义在提高个人修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这里我们要认识到见得思义有着重大的作用,它可以让我们在获得所需要的东西时有一个道德权衡的标尺,做到个人的清正廉洁。历史上“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这就是东汉时期杨震清廉奉公的千古佳话。杨震做东莱太守的时候,他以前在荆州刺史任内举荐的孝廉王密当时在做昌邑令,王密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没有忘记当初杨震的举荐之恩。一天深夜他拿着财物准备送给杨震,但是被杨震所拒绝。杨震拒绝的理由就是自己举荐他是当时对他的了解并不为其他。但是王密还是要求杨震能够收下,由此杨震就说出了自己拒绝的真正原因: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由杨震此人我们可以想到另外一个成语典故“衔环报恩”的故事。此故事讲的是杨震的父亲杨宝救黄雀的事情,在《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记载。

七、义之与比

1.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敌(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2.含义是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大事,没有不亲近和厚待的,没有什么事情一定不要怎么做,一切按照义去做。”

3.内容分析:这是孔子对个人修养提出的要求,我们要按照义去做。义对于提高个人修养是极其重要的,这里侧重是行义,就是要在实际行动中用义作为一种标准。孔子弟子中人才辈出,子贡可以说是一个多面手,不仅拥有良好的口才和学识,而且是儒商第一人,同时还是一个懂得道义的贤人君子。老师孔子去世后,子贡为追忆先师,用木头雕刻孔子像,由此引发了智商的生财之道的故事。由于孔子在当时还是很有名气的,诸侯将相时常来祭拜孔子,而祭拜是需要有诚意的,需要请尊佛像,他们觉得子贡用木头雕刻的孔子像非常适合他们,于是子贡用他智慧的大脑决定批量生产。

八、义以为上

1.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2.含义是子路问:“有才德的君子崇尚勇猛吗?”孔子说“君子认为义是最高尚的。在位者有勇而无义就会作乱,平民有勇而无义就会成为强盗。”

3.内容理解。本段文字主要是就君子是具有“勇”好还是具有“义”好的问题进行的一种阐述。孔子针对弟子的提问,给予了明确的答复:义以为上。孔子是通过君子和小人的有勇而无义会出现的不好的现象来证实“义”的地位是高于“勇”的。光有“勇”而没有“义”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在这里我们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说明:一是这里提到的在位者应该是官位比较高的人。国家是需要君主来主持大政事务的。在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就已经名存实亡。晋国本是一个大国,但是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几个卿大夫逐步掌握了晋国的大小实权,由于有实力崇尚勇猛和武力,不再遵循道义的缘故。二是这里提到的平民因为有勇而无义的结果沦为强盗。他们的勇猛使他们具有大胆的冒险精神,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再加上失去了基本道义的约束,自然有一种无法无天的味道,对别人的生死、财产没有太多的情感,自然会成为不守社会规则的盗寇。

九、闻义不能徙

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2.含义是,孔子说:“不培养品德,不讲学问,听到合乎道义的事情不能够去做,自己身上不好的东西不能够改正,这是我的担忧啊。”

3.内容分析。在孔子看来,个人的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并且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错,才能够逐步完善自我。

十、见义不为

1.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2.含义是,孔子说:“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他,这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这是怯懦。”

3.内容分析。本段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要我们具有见义勇为之心,正确地处理好“义”和“勇”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别人面临危难的时候,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见义勇为的行为不是现在才兴起的,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在继承中发扬这一美好的社会公德。让我们来看见义勇为的事迹吧!大学生张华奋不顾身舍己救一个年龄很大的淘粪工人,为了别人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对这一事件的热议,我们从“义”和“勇”的角度去思考还是要支持的,因为面对一个即将逝去的生命,无论年龄是大还是小,我们见到那一场景,心是不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