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孟子的人和观
“和”字在我们生活中各个方面都有运用。先秦诸子中的孟子可以说把“和”的学问加以发展成为了一种政治学说。以下将学到反映孟子的人和思想的几篇文章。在备课和教学中我有了一定的感悟。现在就其思想做如下思考。
一、要求统治者认识到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篇文章中,孟子首先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为了更好地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让统治者易于接受并且采纳。孟子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第一,从战争中进攻者的进攻失利的原因说明天时不如地利;第二,从战争中守城的一方失利的原因说明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总之,孟子通过得道者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能够取得胜利。失道者不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天时、地利、人和对于统治者来说,人和是战争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因素,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天时、地利的作用。
二、要求社会成员做到仁、礼、忠
作为国家的组成要素的人,可以说是离不开社会而独自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来调节。孟子提出五教的原则:“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但是,孟子还是对社会成员提出了自己更高的要求,指出君子与一般人的区别在于: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至于怎么去做,他假设了一个场景:有一个人,他对你蛮横不讲理。君子首先会反躬自问,反省自己,是自己没有做到仁还是自己没有做到?到底别人为什么对你蛮横不讲理呢?自己反省自己后自己做到了仁和礼,他还是对你蛮横不讲理,我们还是不能够生气。相反,我们还是要再次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忠,这里的“忠”不能够理解为“忠心”的忠,而是应该理解为教人以善。自己做到了善,别人还是像先前一样对你蛮横不讲理。孟子得出结论:那个人是一个妄人。对于这样一个跟禽兽一样思想道德还没有开化的人,我们没有必要去责难他的不是。
孟子得出君子应该有终身之患的道理。这里我们要向学生讲到他是以代表高尚道德的象征的“舜”为天下人的楷模,而我们却是一个普通人,二者有天壤之别。这是君子一时的忧虑,孟子告诉我们要做到像舜一样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积极去感化别人,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
三、如何实施人和
1.社会成员如何去实现人和。孟子同样强调反省的重要性。他通过仁心爱人,智慧治人,恭敬礼人,提出“反求诸己”的思想。其具体含义是遇到别人不理解自己时要反省自己,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样就可以提高自己,端正自身,天下就会归附你。
2.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孟子在描述他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时说的,体现了孟子推己及人的思想。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思想的理解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还可以把孟子和孔子进行比较,其实他的这一思想与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是一致的。
3.主张发政施仁。孟子对齐宣王讲到作为统治者应该认识到实行仁政有其重要作用,它可以出现一个良好的局面:天下之士愿意为王效力,耕者愿意为国服务,商贾愿意在本国做生意,过往的商旅愿意经过本国,天下痛恨本国国君的人都愿意在大王面前诉求。齐宣王听了以后有一些不太明白,希望能够得到具体的明示。
孟子乘机提出制民之产的思想。这里有两个词语“恒产”和“恒心”需要我们理解。“恒产”就是稳定的财产。“恒心”就是稳定的心。他指出“恒心”与“恒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有其极大的影响。如果没有“恒心”,就会放辟邪侈。于是自然地提出国君怎么去做的问题。用文中的原话就是“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是从正面来说的,由正面讲后又从反面来讲,反面讲到的内容和正面的刚好相反。总之,统治者不能够使人民过上好的日子,就没有闲暇时间去研究礼仪方面的事情。
四、拓展:利用成语来理解“和”字的文化内涵
1.和衷共济:本来是同心同德共同渡过江河的意思,现在一般用其比喻义,即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同心同德共同渡过难关。
2.和颜悦色:颜,面容;悦色,高兴的脸色。形容人的态度和蔼可亲,让人感到平易近人。
3.和风细雨:比喻方式和缓,不粗暴。
4.和气致祥,和睦,家和万事兴:用于家庭内部或家人之间。
5.和平,是全世界人民所追求的。
6.和气生财:用于生意场合。
7.团结和洽:用于企业与企业之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