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智慧寓言和讽刺性寓言
一、导入新课
诸子百家中每一家都有自己鲜明的主张。我们对待自己的事业要有儒家的进取心;对于自己的精神要有道家的自由心;对于自己的行为要有法家的规矩心;对于自己的生活要有佛家的慈悲心。道家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所追求的绝对精神自由的大鹏形象早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走进这位生活的贫困者,精神的富翁。
二、庄子
1.生平。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哲学家、文学家。庄子生活贫困,愤世嫉俗,又采取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他曾拒绝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千金,重利也;卿相,重位也。宁游戏污渎中以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2.思想(无为,自由,自然,积极)。绝对的精神自由,相对的认识论,天道自然。
3.著作《庄子》。共33篇,内篇7,外篇15,杂篇11。内篇一般认为是出自庄子的手笔,外篇多被看做是其弟子所为。
4.作品写作特色。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用寓言小故事的形式来说明道理。
三、寓言
1.何为寓言。寓言,就是含有寓意的言语,是用鲜明的形象来说明道理的文学体裁。
2.双重结构。寓体,寓言表面上是一个小故事。寓意,故事中所包含的作者的见解和思想。
3.分类。哲理、劝诫、讽刺、诙谐。
4.有代表性的寓言故事。
四、课文寓言篇章具体讲解
(一)第一则学习
1.学生齐读。
2.老师点拨重要字词。
第一个点拨点为文中召匠石:“尝试为寡人为之。”中的“为”字。“为”有两个读音,第一个“为”应为wèi,字义为给或替,介词;第二个“为”应为wéi,字义为做,砍一砍,动词。例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第二个点拨点: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课文注释对这一句没有做讲解。请学生翻译并且令其明确“则”字的含义为“是”。此句是判断句。“则”字是判断句的标志性词语。讲解判断句的结构和其标志词?明确有“乃”“为”“即”“则”“者”“也”。同时联系讲“则”字的其他通常含义。
第三个点拨点:虽然。此词为复音虚词。古汉语里面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含义以双音节词为主。这里“虽然”不是现代的转折连词。“虽”是转折连词,虽然;“然”是指示代词,这样。例句: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受之,弗敢受。(《唐雎不辱使命》)“然而”也是如此,例句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第四个点拨点:吾之质死久矣。此句中的“质”为搭档和对手。“质”字在文言中时常出现。如:(1)形者神之质。(本质,实质)(2)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质地)(3)厚币委质事秦(通“贽”,信物)
3.内容分析。让学生明白内容的分析是为了得出寓言中所蕴含的寓意。寓意是作者通过故事反映出自己人生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寓意的得出必须要有理有据。因此,分析文章的内容非常有必要。
如何去分析故事内容呢?我认为,首先让学生明白任何文章都是人、事、物、理、情这五者的结合体,只是在不同的文章中这五者的侧重点不同罢了。但是,必须有人的存在是任何文章都回避不了的。其次文学就是人学。所以大家在叙述事件时心中要有人的观念存在,找出文中事件所涉及的人有哪些,要明确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是谁,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再次,明确主要人物在故事中不可能只做一件事情,他可能做了几件或者多件事情,要学生以主要人物为中心找出并确定主要人物做了哪些事情。
按照上面的要求,现在师生一起来对此则材料进行分析。(1)明确本则故事中人、事、物、理、情这五者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2)人有匠石、郢人、宋元君、庄子、惠子(已经逝世)、庄子的从人。主要人物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庄子和从者及惠子。三者中庄子是主要人物,惠子和从者是次要人物。第二类是匠石、郢人、宋元君。三者中匠石是主要人物,郢人、宋元君是次要人物。匠石和郢人可以说是有着直接联系的,因为两者在一起合作完成一项事情。匠石和宋元君之间没有明确的联系。(3)明确中心人物所进行的事情。分为两大类:第一为庄子经过惠子之墓时对随从的人讲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庄子的思想。第二类为匠石和郢人及宋元君之间的所发生的事情。首先来看匠石和郢人之间发生的事情。匠石和郢人合作得很好,匠石的斧头在郢人鼻子前面呼呼生风,郢人却面不改色,心不跳。斧头去掉郢人鼻子上的白垩而鼻子没有丝毫损伤,可见郢人的技术非常好。匠石成功了。再看匠石和宋元君之间所发生的事情。宋元君要匠石尝试在自己鼻子前砍一砍,匠石也说自己以前能够斫之,但是现在自己的对象已经死很久了,自己没有搭档和伙伴了,自己不能够斫之。因为,技术没法发挥出来,是不会成功的。
现在根据以上的分析,选取一定的角度和着眼点得出不同的道理。匠石前后两次都有机会斫之,对象不一样,结果却不一样。前一次成功,后一次不成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明确:有同学或说是他的技术很熟练。当时所要斫之的对象是薄得像苍蝇的翅膀那样,斫之的地方在郢人的鼻子上,使用的工具却是斧头。可以说要在那样一个位置把如此小的白垩抹掉实在是太难了。在斫之的时候对象的表现是面不改色,心不跳,匠石能够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与郢人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两人之间相互信任,配合默契,否则,匠石不敢也不会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斫之。不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明确:同自己心心相印的郢人不在了,没有好的对象,不能够有好的合作,彼此之间不能够相互信任。
4.寓意有哪些?第一,匠石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与合作对象关系密切、彼此信任。所以信任对方很重要,信任才会以心相托,以诚相见。第二,成功需要合作,需要别人的一定帮助,一个人取得很大成就除了个人主观努力以外,与其他人也有一定关系,我们分析时要看到其他人发挥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任何事物,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没有联系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第三,知音知己的存在很重要。生活中有相同情趣的人是很难遇到的,正是因为少,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
5.与上述道理相同的实例: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
(二)第二则学习
第一,联系所熟知的成语及所学的句子来理解重要字词。
1.“措杯水其肘上”中的“措”字意思是“安放”。联系句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2.“适矢复沓,方矢复寓。”句意是:一支箭刚刚射出去,另一支箭又搭上去。重点理解句中“适”和“方”含义是“刚刚”。联系成语为“适可而止”。
3.“当是时”联系句为《过秦论》中“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外连横而制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4.“履危石”中的“履”字的含义是“践踏”。联系句为“履至尊而制六合”。课文注释对“危”字没有作解释,此字的含义是“高”。联系成语为“正襟危坐”和句子“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5.“汗流至踵”中的“踵”字的意思是“脚后跟”。联系成语为“接踵而至”“摩肩接踵”。
6.“至人者”意思是达到最高的境界。联系《逍遥游》中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7.“上窥青天,下潜黄泉。”联系句为荀子《劝学》中的“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和毛泽东的《重上井冈山》中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8.“挥斥八极”中的“挥斥”的意思为“放纵、纵放”,联系“挥斥方遒”。
9.“我尔于中也殆矣夫”中的“中”的读音为zhòng,意思为射中目标,联系成语为“一语中的”。
第二,内容分析。确定立足点,由点到面来论述本段的内容。本段的立足点我们以列御寇射箭去看射箭事件本身。提出问题:
1.本段写过几次射箭?
2.用简单的语言叙述每次射箭的状况。解答问题:文中写到两次射箭。第一次射箭为“射之射”即是为了射箭而射箭。特指列御寇百发百中箭无虚弦技术很好,但是当他按照伯昏无人的要求垂足而射时情况就很糟糕了,很惊慌。因此我们认为他的射箭技术还是没有达到超一流。射箭的条件环境发生变化时由于心中有自己的存在,垂足而射,很危险,列御寇还是在意自己的生命,受到自己的束缚。因此射之射是“有心而射”,是小境界,是有我,是有所待。第二次射箭为“不射之射”。也就是文中第四段论述的伯昏无人对射箭已经达到至人的境界,言外之意就是达到无我的境界,是大境界,是最高的境界,是无心而射,是无所待。两次射箭进行对比得出伯昏无人主张的境界是最高的,只有达到无我的境界,才能够达到忘我和忘物。只有达到忘我和忘物,才能够做到做任何事情以轻松自如的心态去面对。列御寇由于没有忘我,第二次的射箭不能够以轻松的心态去面对新的挑战。因为人与物之间是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的,只有忘我才能够以轻松的心态上阵。成功的因素很多,心态就是其中之一,态度、心态有时候起很重要的作用,忘我的心态也能够浇出成功之花。
第三,明确故事寓意。
1.无我境界的重要性。
2.心态和态度对于成功同样重要。
第四,请学生举出符合上述寓意的实例。
1.《庖丁解牛》中庖丁为文惠君讲解自己解牛之道时的“目有全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的情况,因此他十九年没有换一把刀,因为自己已经达到忘我的技术境界。
2.上学期我们学习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的诗歌理论时,讲到意象和意境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意境要胜过意象,众多的意象加上作者的情感结合形成意境。讲到意境时我们不得不提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提出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王国维主要是结合具体诗歌中的具体诗句来谈的。
(三)第三则学习
1.明确寓言人物名字的深意。文中提到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文中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是作为一个整体与中央之帝之间形成关系。因此我们要把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的名字组合在一起来理解。倏有快速的意思,忽也有极速的意思。组合在一起就是倏忽。作为一个词“倏忽”的意思是快速,从字音上来理解为谐音。倏忽等同于疏忽。作为一个寓言人物我认为这一个组合词语其实反映出作者赋予其一定的人物性格内涵。内涵为:此人在性格上有一种直率的特征,遇事不加以深思就直接地行动。同时倏忽等同于疏忽,反映其性格有疏忽大意缺陷。
浑沌也有一定的内涵。浑沌谐音就是混沌,在我国古代开天辟地,天地之间混沌初开,一片模糊,天地还没有明显的区分。在上者轻清者上升为天,在下者重浊者下凝为地。
2.内容分析。倏、忽二人一起到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忽二人想要报答混沌之德。文中记载了倏忽二人实际行动,这说明倏、忽二人是知恩就报的善良人,是好人。
现在来看倏、忽二人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进行报恩的呢?首先他们发现人都有七窍以视听食息,而混沌却没有七窍。于是他们也想使混沌具有人的七窍,结果,日凿一窍,七日混沌而死。
混沌之死引起了我们什么样的深思呢?首先是对其死的原因的分析。万事万物都有其生长的客观规律。既然倏、忽发现了自己有七窍而混沌却没有,就应该明白尊重客观规律,人有人道,万物皆有自己的道。这里的“道”指的就是万物有自己的特殊性,也是万物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志。倏、忽的立即行动行为完全符合他们的性格。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庄子要告诉我们的是说明混沌之死是由于倏、忽违反了客观自然规律而造成的。
其次,混沌之死到底是不是倏、忽故意所为?前面我们对倏、忽的性格作出了分析,对倏、忽报恩的行为,我们断定他们是好人,善良的人,只是造成的结果是令人惋惜罢了。可以说是好心办了坏事。
3.明确蕴含的道理。违背规律和善意不善。
4.请学生举出生活中符合上述道理的相关事例。
(1)冰箱本是人们为自己保存优质的东西,但是冰箱放出的氟气破坏了大气层,造成臭氧层空洞,人类受太阳紫外线辐射严重,皮肤癌病增多。
(2)揠苗助长的典故。
(3)猎人到山上去打猎,在途中看到有一只老鹰正在追啄幼鹰,觉得这个老鹰太不爱惜自己的孩子了。于是用猎枪打死了老鹰,把幼鹰带回家抚养。不久,幼鹰就死去了。说明猎人不懂老鹰这一鸟类的生存规律,老鹰追啄幼鹰,其实是在教幼鹰本领,老鹰天生就是一种吃其他鸟类的鸟,需要啄食为生,需要强劲的翅膀。
(4)破茧而出的蛹和蝴蝶。
(四)第四则学习
1.点拨归纳字词。
(1)通假字。
钅臽没而下:“钅臽”通“陷”;骛扬而奋鬐:“鬐”通“鳍”。
趣灌渎:“趣”通“趋”;苍梧已北:“已”通“以”。
(2)重点字词。
“任氏之风俗”中的“风俗”是品质,操守,作风。
(3)有地点名称而展开的拓展讲解。
苍梧:山名,在今湖南宁远东南,又名九嶷山。第一首诗歌为毛泽东的《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第二首诗歌为余秋雨的《洞庭一角》中的一首诗歌: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4)三个类似句子的对比理解。
2.内容分析。
(1)以钓鱼为立足点来分析文章。文中写了几次钓鱼?共两次,第一次是任公子钓鱼。此次钓鱼的结果是钓到一条大鱼,此条大鱼做成的干肉条足以让制河以东和苍梧以北的人们吃。学生思考:“任公子知道自己能够钓到这条大鱼吗?”明确:任公子并不知道自己能够钓到。因任公子去年天天去钓鱼,到一年以后大鱼才开始上钩。就是说他是无心而钓,得到大鱼,实现了自己的大志。第二次钓鱼作者的一次假设文中语句为:“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讲的是我们如果有心守在小的沟渠中钓鱼,要想钓到大鱼是很困难的。即是有心而钓,也不容易得到大鱼。这告诉我们强求必不得,应该顺应自然。
(2)以任公子这一人物的钓鱼风格为思考点来分析其性格。学生思考:任公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明确:分析人物性格要看其语言,看其行动,看其作为。文中以超现实的夸张手法写任公子的钓鱼,他钓鱼的鱼钩、鱼线、鱼饵、地点,以及他钓鱼的耐心。任公子一年天天都在钓鱼,但是都没有钓到鱼。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耐心是有限的,任公子肯定不是一般人。文中描述大鱼“牵巨钩,骛扬而奋鳍,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可见这条大鱼之大,之厉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任公子能够战胜这条大鱼一定有着强大的气魄、魅力、力量、耐力,是一个非常之人。
(3)明确为文写人而不是为了写人而写人,本文通过对任公子的品质的刻画强调了只有具备任公子的那种操守作风才能够经于世即是参与世事的管理。因此,我们可以说参与世事管理的人需要具备何种才能是庄子在此篇中思考的主题。
3.寓意。只有具有大才能、大思想、大学说、大抱负、大作为的人,才能够参与治理世事的思想主旨。
4.请学生举出有关钓鱼反映其人不平凡的实例。
(1)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桑迪亚哥83天没有钓到鱼,渔港的人们认为他是一个倒霉的老头,但是他并没有气馁,照常出海捕鱼。文中重点描写了老人在大海中为了护卫自己的大马林鱼与众多大鲨鱼搏斗的故事,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一种斗争。文中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下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2)姜太公渭水钓鱼。具有“飞熊”之称的姜太公为了得到君王的重用和赏识,在渭水河边用无饵的鱼钩钓鱼,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来源。
(3)李白持帖求见李林甫。讲的是李白在长安去求见李林甫。到李林甫宰相府府邸门前持帖拜见,帖上写有海上钓鳌客李白。李林甫看到这帖后感到求见的人一定是一个非常之人,就接见了李白,希望李白对帖上的文字作出解释。李白的解释是“以明月为钩,以霓虹为线,以天下最无义气的士大夫为钓饵。”
讽刺性寓言的教学
一、讽刺性寓言的含义
顾名思义,讽刺性寓言就是以讽刺为主要表达手法,来说明道理的寓言故事。重在寓言和所阐述的道理。
二、曹商使秦
(一)字词点拨
通假字:“反”通“返”。
词类活用:槁:名词做状语,像干柴棒一样的。
使动用法:悟:使觉悟;从:使跟从;溃:使溃败。
定语后置:何得车之多也。
(二)内容分析
1.曹商其人。文章写到曹商两件事。第一件是曹商作为宋国人,替宋王出使秦国,宋王给他出行的车数乘。由于是宋王的使节,加上表现良好,秦王给他增加了车辆百乘。第二件事是见到庄子后所说的一段话。
现在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曹商对庄子所说的话:“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此句话的意思是居住在偏僻狭窄的里巷,窘迫到编鞋子,脖子瘦得像干柴棒,脸色蜡黄,这是我曹商不擅长的;一下子使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国君觉悟,而自己就有上百辆车子随从,这是我曹商擅长的。对于曹商的所说的话,我们分两步来理解。前半句“商之所短也”,这一句蕴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曹商对庄子现实生存状况的揭示,直接说明庄子生存居住条件,差到了极点,生计困难以致造成以织屦为生。同时对庄子的外貌特征进行描述,指出庄子生理缺陷严重,脖子极小,脸色枯黄。二是在曹商看来,别人的缺陷与短处,是自己不擅长的。言外之意就是自己不会像庄子那样过着贫困的生活,也不会像庄子长得那样难看。总之,他在揭别人短处的同时又自鸣得意地把自己间接表扬了一番。后半句“商之所长也”。本句可理解为曹商认为自己本领了得。其实只是因为个人代表宋国出使秦国,才能够使大国国君觉悟,看重自己,并赐予他车乘。综上所述,曹商出使成功,得车乘百辆。在抨击别人短处之时作出得意忘形之举。
他忽视了做人的几个原则:一是要尊重别人,尤其是要尊重别人的人格尊严,不能对别人的外貌和生理缺陷进行直接点明。二是在自己的个人优越点的评价上,要谦虚谨慎。三是要认识到国之使节代表国君出使其他的国家,个人已经不是单纯的个人,而是一个国家的代表。秦王的赐车已经不是赐予曹商个人,而是一国对一国的行为,但曹商却把秦王赐车当成是对个人的恩赐,完全忽略了宋国这个国家的存在。
2.庄子应对曹商的语言。现在来看文中的原话:“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癕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意思是:“秦王有病,让医生来治病,把毒疮弄破可以得车一乘,舔痔疮的得到五辆车子。所治理的病越下作,得到的车子就越多。难道你舔秦王的痔疮了吗?怎么得到这么多车子呢?你可以马上就去做呀!”
庄子是一个厉害的角色,说这番话是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一是他抓住了曹商其人自鸣得意的要点,以为自己得到君王赐予的车子就忘乎所以。二是以得车愈多与治病越下作之间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曹商出使以及他获取名利的行为不正当。
3.本段寓意。本则寓言通过对曹商使秦得意忘形的描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为了个人名利不择手段,轻易丢弃个人尊严的不耻行为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要有自知之明,认识到个人是渺小的,为人行事要懂得自重、自尊、自爱。
三、涸辙之鲋
(一)利用拟人化的形象对话来说明道理
何为拟人化?拟人化,就是把物当成人来着意刻画,赋予人的形象特征,使之具有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
(二)利用文中的对话
1.庄子与监河侯的对话。庄子家贫,所以向监河侯提出贷粟的请求。监河侯很爽快地答应了,说:“可以,不过等我得到封邑的赋税后,再借你一大笔钱。”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庄子。庄子家贫,混到向别人借粮食的地步,可见生活之艰辛,连每天吃饭赖以生存的粮食都没有,可知借粮之急迫。监河侯是如何答复的?监河侯答复是:他马上就要收租税了,拿收到租税后,就借给庄子三百斤。监河侯的许诺是大的,等到庄周饿死了,借粟又有什么用呢?
2.庄子借同鲋鱼的对话来阐述监河侯所说的话不切实际。庄周听到监河侯的话后,很生气。文中用“忿然作色”来形容庄周对监河侯的不满。现在来具体分析这一部分内容。第一层是引出鲋鱼。文中写到鲋鱼向庄周发出求救的呼声,此时鲋鱼正处车辙中。第二层是庄周问话:鲋鱼来!子何为来者邪?”意思是:你是干什么的呢?第三层是鲋鱼自解。鲋鱼不能讲话,但是作者赋予它人格化。鲋鱼说:“我是东海龙王的水官,你有一升之水就能够使我活命。”第四层是庄子答复:“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意思是我将南游说服吴国越国的国君,引蜀江的水来迎接你,行吧?第五层鲋鱼的态度如何?文中原话为“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意思是说:“我失去了我平日相处的水,就没有安身的地方。我得一升之水就能够活命,你竟然这样说,还不如早一点到干鱼店铺里去找我。”
3.监河侯对庄周的答复与庄周讲述的涸辙之鲋的故事中自己的答复进行对比。比拟中对比是本则寓言的鲜明特色。第一个比拟为庄子把庄周向监河侯借粟的庄周比拟为处于涸辙中的鲋鱼,都是急需得到救助,是刻不容缓的,否则将有性命之忧。第二个比拟是把监河侯的答复比拟为自己面对鲋鱼的救命呼声而回答的话。通过对比表明监河侯是讲大话,讲空话。第三个比拟点为庄子听到监河侯的答复后的态度比拟为鲋鱼听到他引西江之水来迎子后的愤然生气的态度。生气的原因是鲋鱼觉得远水不能够解近渴。
(三)本则寓言的寓意
寓意是万物皆有其道,也就是说各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和生存之术,一旦不能够从这一点实际出发去认识事物,必然遭到别人的唾弃。同时,也讽刺了生活中有些人总爱讲大话,讲空话,总得不到别人喜欢。因此做任何事情时要实事求是。
四、惠子相梁
1.意象化。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的一个术语。“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具体说就是景物。意象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存在的物象的一种融合,作者赋予客观物象以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这一物象寄托了作者的主观情思。
现在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意象化。意象化就是在理解古文特别是古诗词时,我们意识到在文中有几个代表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我们要抓住这些意象,通过意象来到思考作者为文立意之所在。
2.列举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竹子:古人常用“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高贵的气节。
菊花:开放在深秋时节的它不仅花期长,而且千姿百态,深为人们喜爱。难怪诗人有诗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来进行歌颂。因而人们用菊花来象征不畏风霜的高尚品格。
牡丹: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认为牡丹是花中富贵者也。它花朵硕大,色泽鲜艳,具有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的特色,人们把它称为“花中之王”。由此可见,人们把它作为富贵荣华的象征。刘禹锡在《赏牡丹》这首诗中有这样两句:“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兰花:多年生草本花卉,气味幽香。象征高尚,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刘禹锡在《赏牡丹》这首诗中有这样两句:“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荷花:又名莲花,因北宋文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称赞荷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出名,常用来表示人品的高洁。
桃李:桃树和李树本来是两棵不同的树木,但是组合在一起时是“桃李”。古代以“桃李”代表门生,比喻所栽培的门生或所推荐的贤士。而现在常常用“桃李满园”、“桃李满天下”来比喻老师培育的学生很多,并且他们都在社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
桂花:树名,亦称木犀。它花香四溢,成为古今人士喜爱的花。过去人们把应试中举称为“蟾宫折桂”,因而折桂就象征着获取荣耀。
3.内容分析。
(1)庄子见疑的原因。首先我们要知道庄子被谁怀疑?庄子是被他的老朋友惠子怀疑。那么惠子何许人也?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宋国人,政治家、哲家学,是名家的代表人物。惠子相梁,就是说惠子在梁国做相国,梁国就是当时的魏国。惠子怀疑庄子什么?怀疑庄子此次到梁国都城来是代替自己的相国位置。惠子在城中做了什么事情?文中写到:“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惠子为了保住自己的相国的位子,把庄子当成一个对手也可以说是敌人来对待,在都城中进行了大规模的搜索。作为老朋友有必要这样吗?在惠子看来是有必要的,因为他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2)面对惠子的大张旗鼓,兴师动众。庄子并没有害怕,相反亲自去见惠子。由此与惠子进行了一番精彩的对话比喻。
(3)现在来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刍鸟,子知之乎?夫鹓刍鸟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刍鸟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意思是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刍鸟,你知道吗?鹓刍鸟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只有遇到梧桐树它才会停下来休息,它只吃竹子的果实,它只饮用甘美的泉水。刚好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刍鸟刚巧从空中飞过,鹞鹰抬头看着鹓刍鸟,发出一声怒气:‘吓’!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怒叱我吗?”
(4)利用意象的象征意义来理解庄子的比拟。本部分写到两个小的场面:鹓刍鸟飞天和鸱得腐鼠。我们通过庄子说的这番话,知道庄子将自己比作鹓刍鸟,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首先来看鹓刍鸟这种鸟:“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我们不禁要问这种鸟的特性是什么?梧桐树是其栖身之处,练实是其吃的食物,它喝的是醴泉。这里我们或许要问这鸟为什么不落在其他的树上呢?这就涉及梧桐、练实、醴泉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梧桐,树名,是落叶乔木,树干挺直,用途广泛,可以制造乐器和各种器具,一般用来美化环境,做行道树和栽种在庭院中。它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象征意义。①离情别绪。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②孤独忧愁。如李煜《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寂寞、秋三者的融合,梧桐就是忧愁的代名词。又如徐再思《水仙子·夜雨》中的“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③忠贞爱情。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④高洁品格。鹓刍鸟是古代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它从南海飞到北海,只有遇到梧桐才停下来,可见梧桐代表着人品的高洁。(注:上述四个象征意义的列举为我们后人归纳和总结。)
其次,明确“练实”也是一个意象。这里“练实”指的是竹子的果实,其色白如洁白的绢。我们先来看竹子的自然属性是什么?竹枝干挺拔修长,枝叶四季常青,傲雪凌霜,深受中国人民喜爱。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是“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其次我们要明确竹子作为意象的两个象征意义。第一个是因为竹子虽不粗壮,但却正直并且坚韧挺拔,因而竹子的内涵是彰显气节,所以竹子是君子的化身。第二个是象征着正直无私,不惧怕严寒酷暑和万古长青的精神。
第三,“醴泉”也是意象,指的是甜美的泉水。《尔雅·释天》:“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谓之醴泉”。君子之交淡于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总之,此意象由自然物象转化为人所具有的美好品德。
综上所知,作者用上述三个意象来说明鹓刍鸟具有尊贵、美好而不同凡俗之意,具有高洁的品质,是庄子个人志向的象征。
这里我们还要知道与鹓刍鸟相对的鸱的一些知识。鸱,是猫头鹰的一种。它因为叫声凄厉,性情凶狠,所以古人把它当成恶鸟,把它比喻成恶人。在庄子看来,鸱以吃腐鼠为生,腐鼠是死去并且腐烂的老鼠,是不好的事物,而鸱得腐鼠并且与其相伴,能够显示它的卑劣肮脏的一面。
(5)鸱得腐鼠与鹓刍鸟在空中相遇的表现:“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请大家注意这里把鸱比喻为惠子,把鹓刍鸟比喻为自己,把腐鼠比喻为功名利禄,具体应为惠子的相国之位。在庄子看来,相国之位就像那个腐鼠那样,他是不会稀罕的,因为他不是那种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小人。庄子真的很厉害,在赞扬自己的时候,间接地把别人进行了热烈的嘲讽。是的,淡泊名利的庄子对老朋友惠子的所作所为是极为反感的。因而以凤凰自比,表明自己志向的远大,不为名利所羁绊,追求的是精神上的逍遥和自在。像惠子那样贪名逐利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
4.寓意。本段通过众多意象和形象对话来突出写庄子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在突出自己品格高洁的同时又讽刺了现实生活中像惠子那样热衷于功名利禄,对待朋友也采取极端手段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