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天人合一与人定胜天
荀子的天论其实是在论人,荀子眼中的“天”是自然,是客观规律。在荀子看来他积极主张人定胜天,人在自然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有为的。但是在老子看来天与人的关系确实是天人合一。围绕两大思想家的思想,请学生以这为话题写作文。现在就学生的作文构思,思考角度做如下思考:
一、构思的角度
对天人合一的极力推崇。作者以《人与自然》为题目,首先以古诗词的诗句来引领自己对人与自然这种真实场景的刻画。现在来看作者是如何运用古诗词名句的呢?引用上学期学的著名词人周邦彦《苏幕遮》中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真的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可是沉思片刻后,给人带来的尽是遗憾和悲痛。我们现在的水面哪里是清,那都快成一条一条臭水沟了;水都临近干涸,好多地区都出现了干旱天气,何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何有“白云一片去悠悠,清风浦上不胜愁”?而且我们头上的天不再蓝了,曾经的蓝天碧水再难遇见。
大好河山很多,但是人类还是要面对严酷的现实,有哪些现实呢?森林面积不断减少,土壤污染,水污染。对于这些问题,作者强调人类要反思自己。人定胜天是不假,可作者还是有不少疑惑。为什么这几年的地震、洪水、泥石流在爆发前一点征兆也没有?自然把人类送到死神的面前,人类却束手无策。
作者又说到人不一定能够胜天,人类需要做的恐怕只有善待自然。老子的“天人合一”我们应该遵循,为了生存应该与自然统一和谐,人类也确实认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一些具体的实际措施,如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来保护我们的环境。因为保护环境是一条不变的法则。在此,作者用了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唐太宗有句名言“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换一种说法为“人类好比是舟,自然好比就是水。舟面临随时被水浪打翻的危险,而舟能够做的就是不断地亲附水”。
最后作者表明态度,主张应该天人合一,我们不能够用一种征服的眼光去看自然,而要把它当做朋友一样去对侍,也许效果会更好。同时要用现代的利益关系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去践行“天人合一”。
二、道法自然,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
文章首先写到自己对自然的理解,不过我们要注意作者在开头采用的是轻松而调侃的口吻,现在来看作者的具体语言:“自然是个有脾气的女孩子,当你对她百般宠爱时,她会对你服服帖帖,让你过上风调雨顺的生活。当你对她冷淡,不顺从时,她两手一甩,哼,撅起嘴巴耍起大小姐脾气,对你的恶劣态度不依不饶,百般刁难,一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架势让你到处碰壁,不得安宁。”
地球上出现人类之初,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很险恶,那时科学不发达,人类愚昧无知,对自然很敬畏。出现电闪雷鸣时,人类觉得这是对罪恶的惩罚,因此他们摆上丰盛的贡品对天进行祈祷和祈求。可是人对上天也不是百分之百地服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思想的进步,人类开始对天进行“反叛”。作者举了三个事例,一是钻木取火,让人类由先前的吃生的食物到可以把食物烧熟了吃。二是人类学会使用锋利的石头耕作并且能够制造工具。制造工具是人类进步的表现,是人区别兽类的一大标志。三是把吃不完的野兽圈养起来驯化成性情温顺的家禽。总之,学习礼仪,从思想上提高自己,野蛮与文明之间就很自然地划开界线。文明组成的群体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此群体是怎样认识此思想的呢?作者在此做出了明确的论断:我们人类可以征服自然,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识并把握自然规律,在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作者连续举出两个例子,一是传统观念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而我们人类却利用现代水利设施把水从低处往高处灌溉农田。二是在生物学上的嫁接技术,人们将一个生物体物质转移到别的生物体上,创造出新的物类。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作者看来是相互依存的,即要做到天人合一。作者举了《人是一根能够思想的苇草》中的话:“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够思想的苇草。”由此得出人类的成就源于自然但高于自然,作者举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人类的吃饭问题来说明。人类要不断地顺从自然,做到相互之间和睦相处。
但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实在是太狠了,自然对人类提出抗议并进行无声的反抗。人类毁坏森林,它就水土流失,土地贫瘠。这些只是小的惩罚,大的惩罚就是全球气温变暖,造成温室效应,极地冰川融化,最终导致家园被淹没。
最后,明确道法自然的含义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掌握并尊重规律,采取适当的方式做到“天人合一”。
三、人与自然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人与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形成了很多相关的哲理,如“人定胜天”“天人合一”等,但是,我们现代人是怎样去认识自然的呢?
自然是万物之母,孕育了万物生灵。地球之所以美丽是因生命的多姿多彩;自然之所以奇特是因生命的独一无二。人类用智慧创造了历史,改变了自然。作者举我们所熟悉的古人写的描写大山大河的诗篇,被山水奇景所陶醉;而我们今人却再也不可能欣赏那些奇山异景了,因为人类为了利益,砍伐森林,引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人类为了追求新奇,捕杀珍稀动物特别是那些对于我们人类有益的动物已经被人类捕杀殆尽。人类一直凶残地追捕下去,必定印证这样一句话:“人类以野蛮开始,终将以野蛮结束!”我们的大自然还是有感情的,只是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罢了,但是需要我们很好的用心去感触自然。
接着作者写到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活动。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让地球极地冰川融化,将沿海居民逐出家园;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让人类饱受缺水的痛苦。我们的社会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方针吗?我们人类没有资格挥霍子孙享受资源的权利,于是指出“天人合一”就是提倡、呼吁人类与自然应合为一体,融为不可分割的一个体系。
我们无法预知自然会如何变化,但是在灾难眼前人们应该团结一致,克服万难。作者以汶川地震为例,它不仅是历史篇章中布满血和泪的一页,同时也是写满爱和团结的一页,全国人民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举动,用行动和爱创造了人类的奇迹。
作者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本为一家人,应和睦相处。我们不能够自相残杀,导致两败俱伤。无论我们主张赞同人定胜天还是天人合一,我们两家的愿望是一致的,就是希望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空间。提出希望,用行动去向大自然忏悔自己曾经的过错,用自己的良心和善良去对待我们的自然。我们只是自然的一员,要尽自己的力量去关爱自然,“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心向一个方向,就会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四、自然的闺中密友——人类
开篇写自然之对于人类的好处有三处,一是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物质能源;二是给人类心灵以真正的舒坦;三是视觉上的和谐。
转过来写人类需要一个怎么样的自然呢?人类需要的是清澈的江河湖海,茂密的森林和草原,朵朵白云蓝蓝的天。
可是我们人类往往打着“人定胜天”的旗号,把自然放到人类的对立面,以主观利己的、粗暴的手段破坏自然的状态,攫取自然的成果。当我们遭到报复时,才认识到应该与自然相处,才认识到我们人类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人类没有理由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要把目光着眼于未来,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由于人类的无知而造成的严重后果是环境遭到污染,生态日益恶化,我们的地球发出痛苦的呻吟。要善待万物,就像善待我们的朋友一样,让我们一起去拯救我们的地球,拯救它,拯救我们的家园。人类渐渐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才是唯一的出路。
接着就从古到今人对自然的认识来论述。首先说外国的言论。古希腊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说:“我们非但不能够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这种认识跟中国古代的道家观点有其相似性。而荀子却独树一帜,提倡“人定胜天”。到了近代美学家黑格尔说:“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是自然即将愤怒的开始。”
最后作者主张“人化的自然”,认为人化的自然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形成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
五、冲冠一怒为公理
开头写到自己在大脑中搜集自然的信息,万花筒中出现了很多图片。第一幅是土耳其的棉花堡。这是一个一尘不染的圣地,通体晶莹剔透。作者想到了像中国神话小说中七仙女的住宿之地一样纯洁无瑕,仿佛任何人的丑陋心灵在这里都会被洗刷得一尘不染。看,第二幅是秀美的山川。作者抬头一看,天罩着蓝紫色的面纱,那高山被“自然”的鬼斧神工打磨得圆润无痕,那素莹湍流的小溪冲刷着人间丑陋的事端,演奏着美妙的“人与自然交响曲”。再看,第三幅是广袤无垠的海洋。这是地球的动脉。在这个冰洁玉清的世界里,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全在这里。第四幅是金色的画面。在硕果累累的秋季,人们都忙于收获生存的粮食。这是一个金色的田野,这是一个希望的田野。
科学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有所了解,于是作者提出疑问:人类真的可以因此主宰自然吗?人类想改造自然,主宰自然,想象是大胆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不断造成了破坏,山被挖成伤痕累累的丘林地……改造使现代社会得以发达,可我们没有为子孙后代着想。一个人的忍耐是有限的,何况是我们的“自然”呢?
自然也确实显示出巨大的威力,看汶川地震,死伤无数。纵使你有钱,若不幸丧生,还能够享受吗?最近日本地震引发的海啸加上核电站核泄漏,给自然和人类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物理学上有一个原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互的”,人类呀,你怎么还不觉醒呢?不要“惊起却回头,有人恨无人醒”。
我们不要再做横暴的专制者,自己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谈何去主宰自然呢?自然已经赋予我们很多,我们不懂得感恩就罢了,为什么要以怨报德呢?我们和自然的关系不是主仆关系,我们不过是一个个匆匆的过客而已。我们为什么要像血腥的资本主义者贩卖黑奴那样无情,我们是有丰富情感的人呀!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本应是和谐的。力是相互的,不要让自然攒足了力来“回报”人类,那样我们会很悲惨!总有一天,暴风雨将狂怒而来,冲冠一怒为公理,所以我们必须醒悟!
六、敬畏自然
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既是思想史和科学史的研究对象,又是当代人们改造自然时作为指导性的思想。这一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者运用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来阐述自己对寓言中蕴含的人定胜天思想的理解。作者举出了诸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追日”三个寓言故事,认为它们都具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能力。但是这些只是寓言故事,是我国古代人们的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人是否能够胜过天呢?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借历史人物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人定胜天”。认为人定胜天是一种陈胜、吴广式的爆发。这与李逵将大斧子不是向着贪官而是砍向劳苦大众一样没有理性,这和洪秀全的口号“一律平等”一样无知。因此我们不能够过分地夸大人的力量。
其实,自然还是有很大的力量。君不见唐山大地震的威力,君不见印尼地震和最近日本的地震吗?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应通过相互作用融洽共处。《易经》中就含有模仿天地和经纬万物的思想,它反映出我们的古人是在留心效仿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去克服它和战胜它。作者举出《管子》篇中写到的一句话:“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网罟必有正。”这强调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同时凸显了古人的智慧与光芒!伍子胥也说过:“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可见,人与自然各有优势,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文中再一次引用荀子《大天而思之》中的感慨“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来说明遵循客观规律有其重要性,由此作者提出何时才能够人定胜天。认为人定胜天胜过天人合一,是需要信仰的,信仰产生敬畏,产生爱心。敬畏是一种力量的约束,敬畏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肯定,敬畏是一种人生态度。
不怀有敬畏之心,会使人类对自然有着极大的破坏。看现在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这些不仅对生物圈造成影响,而且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其实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人类造成的,是因为人类对自然缺乏敬畏之心,不懂得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才有利于发展。
最后作者提出了一种呼吁:呼吁人类要觉醒了,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善待自然吧!敬畏自然吧!这是一种重于泰山的责任。
学生作文实例:
自然,人类的“知己”
黄辉
自然是一泓永无止境的知识源泉,是一片拥有无限生机的绿土,是一个容纳万事万物的家园。自然,人类永远不可或缺的知己。
人依靠自然而生存,自然因为人而精彩。“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这是依靠自然规律获得谋生的资源。“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夫星之队(坠),木之鸣”,这些自然现象为人类揭示了探索的源头,拓展了知识的广阔领域。自然永远都是一个永远无法揭示的谜底,人们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研究它。可它的神奇和变化让人生出敬重之心,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走近我们的身边,放眼望去,满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脚下那片慈爱的土地,头上那宽广的天空,身边围绕的青山绿水,耳边响起的悦耳鸟语,陶醉人的清香花气……它给了人类第二次的生命,给人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和惬意的生活环境。例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他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感叹。
自然为我们付出所有,而作为朋友的我们又送给了它什么呢?许多人为了一己私利,又对它做出了多少伤害呀!工厂污水、废气的排放,导致大气污染全球温室效应严重,可用的水也越来越少。旱灾、洪涝频频发生,多少同胞因此丧失了美好的家园和亲人。树木过度砍伐,导致土地沙漠化,人类的土地越来越少。在自然形成的旅游景点,也慢慢地暗淡下来。在人们的追杀中,濒临灭绝的动物也越来越多,自然被污浊的空气,繁杂的噪音所侵蚀,天不再那么蓝,水也不再那么清。这难道就是我们对待朋友的做法吗?
朋友之间应和谐相处,互相帮助相互关爱。自然与人类更是如此,没有自然,人类将不能快乐地生存,自然没有人类也无法体现它的价值,只有天人合一,未来才能更加美好,破坏自然就等于毁灭自我。
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我们的知己,让我们友谊永远相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